正文 第27章 緊逼太平軍(1)(1 / 3)

長期處於自由狀態下的猛虎,一旦被關進牢籠,它便會因為無法施展其威風而焦躁不安;而一旦把它放歸山林,它便又回到了百獸之王的狀態,重新找回了屬於自己的自信……

信心爆棚的第二次出山

由於諸事不順心,曾國藩的心情愈來愈煩躁。常常是看什麼都不順眼,動不動就因為一點小事遷怒他人,弄得曾府上下,人人提心吊膽,不知道哪天會惹得曾國藩大怒。

正當曾國藩在家苦惱萬分,懊悔不迭的時候,前線局勢也有了很大變化。1858年3月,離開天京之後的石達開率領萬人大軍由饒州、廣信一帶轉入浙江,很快攻占了常山、江山等地區,並對衢州發起圍攻。曾國藩的老朋友胡林翼趁機上書鹹豐皇帝,奏請讓曾國藩再次帶兵赴援浙江。胡林翼讓曾國藩再次出山,主要是想讓他助自己一臂之力,早日平亂。再者,也可以回報曾國藩以前的推薦之恩,為老朋友謀得一處地方實權。清政府考慮到湘軍是曾國藩創立的,湘軍將領都聽他的指揮,隻有他才能統一指揮各路湘軍。曾國藩在湘軍中的地位無人可以取代。由他出來領兵,可以加強湘軍各方麵的聯係,盡快剿滅太平軍。所以就同意了胡林翼的奏請,諭令曾國藩再出山統兵。

對皇上這次命他再度領兵,曾國藩感激涕零。他這次再也不敢提什麼統兵大員非位任巡撫不可以成功的舊話,向皇上討價還價,索取撫督大權了。曾國藩於1858年7月13日接到命他急速援浙的聖旨,17日就從家動身,其間不敢有絲毫耽擱,深怕皇帝改變初衷,收回成命。

二度出山,曾國藩對前途又充滿了希望。他相信,憑自己的才幹和抱負,經過一年多痛苦的自省,自己必然能以更為圓熟的技巧,老到的功夫,在東南這塊血與火的政治舞台上,演出一幕迥異往昔的精彩之劇來。

曾國藩離家之後,首先是奔赴長沙去見駱秉章與左宗棠,商量出師計劃。左宗棠在曾國藩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重的,雖然去年左宗棠罵得他最厲害,現在回憶起來還心有餘怒,但認真想想,左宗棠罵得也不錯,自己的確不該在那時負氣離開湘軍;向皇帝伸手要官的行為既不符自己的初衷,也徒取其辱。所以,自己一定要以老子的“大柔非柔”,以屈求伸的態度處理好與左宗棠及諸文武官員的關係。此時,四十七歲的左宗棠仍是以舉人的身份在駱秉章的幕府中襄理軍務。雖然如此,他的名聲卻很高。早在三年前,左宗棠在家自辦團練之時,其名聲已譽滿江湘。禦史宗稷辰向朝廷推薦人才時,左宗棠的名字被排在第一位。鹹豐帝打聽了左宗棠的情況後,便記下了他的名字。後來鹹豐帝接見郭嵩燾,君臣又議論了左宗棠。當鹹豐帝知道左宗棠常以未中進士感到自憾時,便寬慰他:“不必非要以文章功名建功,而要在國家用人之際立業。”

曾國藩到了長沙,在駱秉章的預先傳話之後,去見了左宗棠。曾國藩以無比真摯的態度與左宗棠交談,毫無掩飾之情,使左宗棠很是感動,也一下子消解了左宗棠心裏的不滿,拉近了兩人之間的距離,於是又和好如初了。他們談了很久很久,從用兵談到做人,從做人談到學問。左宗棠那氣衝鬥牛的氣派,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凜然正氣,也不時感染著曾國藩。但此時的曾國藩已不再是一年前的曾國藩了,那種儒道溶揉的老練、神鬼莫測的神態,連左宗棠也感到曾國藩的再次出山,已非昔日可比了。

的確是這樣,曾國藩到長沙的幾天裏,主要是遍拜各衙門,連小小的長沙善化縣衙他也親自造訪。堂堂湘軍大帥,如此不記前嫌、謙恭有禮的舉動,使長沙官場人人都感到再次出山的曾國藩像換了個人,是以無不表示全力支持湘軍,消滅“長毛”(太平軍)。經過曾國藩的一番拜訪、聯絡,贏得了湖南省大小官員的好評,他們表示要兵給兵、要勇給勇、要餉供餉。

曾國藩經與駱秉章、左宗棠商量,決定委派湘軍張運蘭部四千餘人、蕭啟江部四千餘人、吳國佐部一千五百人入浙,首先抓緊備餉、備械。曾國藩在長沙逗留十幾天,隨後乘船又到武昌。在武昌亦如長沙,衙衙拜訪、官官恭問。胡林翼自不必說,武昌城裏的官員也無不表示對曾國藩的支持,同湖南一樣,為湘軍供餉供械。

隨後,曾國藩沿江東下,到了黃州府下遊五十裏處的巴河。這裏駐紮著彭玉麟的數營水師,湘軍大將彭玉麟、楊載福、李續賓、鮑超、李元度、楊國棟、彭壽頤、曾國華等人都集中在這裏,等著與曾國藩商量軍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