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太平天國走上末路(2)(2 / 3)

李秀成同陳玉成一樣是廣西滕縣人,因為他非常重信義而遠近聞名,並擅長用兵,軍中無人不佩服他。李秀成被捕後,被曾國荃審問,李秀成回答說:“別再白費力氣了,給我紙筆,我寫出來就是。”他坐在囚籠中,每天寫七千多字,一共寫了十天的時間。據說,曾國藩曾承諾,若李秀成投降就不殺他,而且,李秀成在他的供狀中也已經表示願意投降,答應隻要饒他不死,他可讓太平軍停止戰鬥:“蒙九帥(曾國荃)恩給飯食,中堂駕由皖來,當承訊問,我心悔已遲,是以將國中一切供呈。我為姓洪之將,外眾將兵俱是我轄,我願將部下兩岸陸續收全投降,而酬高厚,以對大清皇上,以贖舊日之罪。在我主在邦,我為此事,是我不忠,今主死國亡,我兵數十萬眾在外,我不能衛天國,又聽我兵害民,皆我之罪也。若我有此本事,收降我之部將,再有反複變心,仍正國法,如辦不成,亦正國法。若中堂不信我有此本事,仍鎮在禁,容我寫信勸去。我在皖省居中,好辦兩岸之事,請示中堂,意下如何。”雖然李秀成寫下了這樣的悔過書,但曾國藩並沒有答應他的要求,也沒有兌現當初的承諾。最終,李秀成被淩遲處死。

李秀成為什麼沒有逃過劫難,曾國藩為什麼出爾反爾?歸結起來,大概有以下理由:

李秀成的名望是首因。洪秀全死後,李秀成實際上已經代替了洪秀全的地位。如果不把他殺了,一旦讓他脫逃掉,他依然會領導幾十萬仍在各地戰鬥的太平軍,這對朝廷是不利的。而且,對於這位太平天國的重要領袖,曾國藩也不可能掌握對他生殺予奪的大權,而隻有朝廷才有做出決定的權力。

其次,是由於太平軍將士對李秀成的擁戴。《太平天國戰紀》中曾經有這樣的記載:“鬆王陳得風已降國荃,見秀成在虜,向之拜。國荃叱之,得風曰:‘吾為母而降,事泄當死,蒙王不殺,今無以為報,故拜耳。’秀成被殺,年四十。”李秀成雖然已經落入了湘軍手中,其手下將士仍然非常敬重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李秀成對將士的影響力。

第三個原因,就是李秀成對天京之戰的一切都了解得很詳細,而曾國藩的奏折大都偏離事實,在諸如天京城守兵、財富、湘軍的燒殺擄掠等問題上,李秀成都了解得非常清楚。一旦他將這些事實泄露給朝廷,曾國藩將不可避免地麵臨災難。這是曾國藩殺李秀成最重要的原因。雖然李秀成寫了十天的供詞,每天寫七千多字,但是最終保留下來的才有兩萬多字。那麼,另外那部分供詞到哪裏去了呢?很明顯,那些內容被曾國藩刪節了。

清軍在抓到了李秀成後,曾國藩在《奏報攻克金陵盡殲全股悍賊並生俘逆酋李秀成洪仁達折》中這樣寫道:“至偽忠王李秀成一犯,城破受傷,匿於山內民房。十五夜,提折蕭孚泗親自搜出,並搜擒王次兄洪仁達。7月20日,曾國荃親訊,供認不諱。應否檻送京師,抑或即在金陵正法,谘請定奪。”29日,朝廷在給曾國藩的上諭中說:“其逆首李秀成、洪仁達等,均係內地亂民,不必獻俘;第該逆等罪惡貫盈,自應檻送京師,審明後盡法懲治,以泄神人之憤。著曾國藩遴派妥員,將李秀成、洪仁達押解來京,並谘明沿途督撫,飭地方文武多派兵役小心護送,毋稍大意。”

從朝廷給曾國藩的回複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清廷要求曾國藩將李秀成、洪仁達押送京師,沿途要小心護送。然而,曾國藩為了掩飾自己在天京城的事情,卻給朝廷玩了一個小小的把戲,即在朝廷的諭旨下達前就處死了李秀成。

不做第二個趙匡胤

攻克天京,曾國藩兄弟功勳蓋世,為了顯示天恩浩蕩,天京城內餘燼未熄,屍骸尚存,清政府就對這班功臣們頒發了賞賜。曾國藩官封太子太保,授爵一等侯,世襲罔替。曾國荃官封太子少保,一等伯。其他攻城的將領也都有爵尉封賞不等。漢人封侯,清朝僅此一例,兄弟同日封伯侯,可以說是曠古無有的殊榮,曾國藩對清廷感激涕零。

然而就在殊榮背後,清醒冷靜,目光深邃的曾國藩還是看到了自己危機四伏。

曾國藩出身貧寒,隻是漢族的一個中小地主身份。這在重滿輕漢的清朝,其地位是相當低下的。他之所以後來能平步青雲,躋身六曹,除了有自身的努力外,主要是靠穆彰阿的舉薦和提攜。道光皇帝死後,穆彰阿被罷,曾國藩也就失去了靠山,所以在整個鹹豐年間,他一直都很不得意。創建湘軍之初,就不斷受到某些大臣的攻擊,在攻克武昌之時,又失巡撫一職,後來一直沒有得到他夢想的封疆大權,致使處處碰壁,心灰意冷,幾乎憤然不問世事。1860年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之後,清朝綠營武裝基本瓦解,不得不轉而依靠湘軍,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慈禧掌權以後采取了更靈活的政策,讓他督辦四省軍務,身負昔日五位欽差大臣的職權。其目的不外是為了調動他的積極性,事權歸一,易於成功。但是自從進軍雨花台以來,曾國藩迅速擴軍,其嫡係部隊由二萬速增至五萬。各路湘軍總數三十萬人,曾國藩能夠直接指揮的就有十二萬之多。三千裏長江無一船不掛曾字旗。這就不能不使清政府心生疑懼。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曆代君王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