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太平天國走上末路(3)(2 / 3)

這些隻是太平天國對湘軍“客觀上的幫忙”,此外還有“主觀上的幫忙”。

羅爾綱先生指出:湘軍“之所以如此重要,不在於與太平天國的對抗,湘軍陸軍遠非太平軍對手,曾國藩自己也承認他的陸軍‘全不能戰’,太平天國的敗亡,實洪秀全‘自惹而亡’。”的確,太平天國一次又一次地由於它本身的失策、失和、失誤、失政,而為曾國藩和湘軍提供了發展、喘息、調整、進攻的絕好時機。這種失誤既有軍事上的,又有政治上的;既有戰術上的,又有戰略上的;既有前線的,又有朝中的。

1855年初,在兩湖戰場大獲全勝的湘軍在江西遇到了麻煩,石達開主持的西征太平軍與曾國藩主持的東征湘軍,在九江、湖口一帶遭遇了。兩強相爭,石達開技高一籌,先是在湖口、九江一帶連破湘軍,還俘獲了曾國藩的座船,逼得曾國藩險些自殺;同時派軍乘虛西進,第三次占領武昌,使湘軍第一次東征的成果完全喪失。曾國藩領著湘軍坐困於江西,進退失據。先是大將塔齊布病亡,再是羅澤南戰死於武昌城下,馬繼美死於南昌,周鳳山兵敗被革職,隻有劉於潯率領湘軍水師駐守南昌、臨江,也是師久無功勉強盤踞而已。太平軍中到處傳唱著這樣一首順口溜:“破了鑼(羅),倒了塔,殺了馬,飛了鳳,徒留(劉)一個也無用。”一位封建文人也憂慮地寫下了這樣的詩句:“破鑼倒塔鳳飛洲,馬喪人空一個留。此語傳聞真可歎,斯時寇盜大堪憂。”到1856年4月4日,江西太平軍已經控製了江西十三府中的八府五十四個州縣,而曾國藩和他的湘軍被困在南昌和南康兩府間的狹小地帶,難以打開局麵,湘軍的使命似乎要宣告終結了。

就在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鼎盛局麵的時候,一場嚴重的內訌發生了,這就是天京變亂。自永安建製起,東王楊秀清的地位就遠高出其他諸王之上,西王以下各王“俱受東王節製”。隨著定都天京以後革命形勢的穩定與好轉,楊秀清的野心也一天天膨脹起來,他不再滿足於做“九千歲”,而想打破“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局麵,取洪秀全而代之,或者把洪秀全完全架空,做真正的天朝領袖。事實上,楊秀清當時已經是天朝真正的當家人了,洪秀全自進入南京城後,便重蹈了曆代封建皇帝的覆轍,滿足於奢靡享樂,“從此君王不早朝”,把一切軍政大權都交給了楊秀清。楊秀清在主政的三年間,充分展現出了他天才的軍事、政治才幹,天國的建設還算井井有條,特別是攻破了江南、江北大營,西征也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同時他也越來越不知收斂,甚至利用自己“代天父傳言”的特權杖責天王洪秀全,逼迫洪秀全封他為“萬歲”。

1856年9月2日,北王韋昌輝突然率部從江西前線趕回天京,殺死楊秀清及其眾多部屬。後來韋昌輝濫殺過多,為洪秀全所殺,石達開被召回天京主持大局。但經此一變的洪秀全已經不再相信異姓兄弟,石達開忠而見疑,負氣出走,先是到安慶,最後於1857年10月率十餘萬太平軍遠征,脫離了天朝體係。

天朝的變亂直接影響了戰局,為湘軍“突出重圍”創造了機會。死於內訌的數萬太平軍將士中,既有功勳卓著、能征慣戰的大將,更多則是從廣西跟出來的“老兄弟們”,是太平軍的精銳。石達開的率部出走,使太平天國少了一位智勇雙全、德高望重的翼王,也使曾國藩和湘軍失去了最為懼怕的對手。石達開率所部十多萬人獨立行動後,再也沒有發揮出他那傑出的軍事天才,始終沒有打開局麵,最後在四川大渡河畔兵敗被殺。

就在天京變亂的當年年底,胡林翼率湘軍重占了武昌。就在石達開率軍出走的當月月底,江西湘軍攻陷湖口,內湖水師得以衝出鄱陽湖與外江水師會合。1858年5月19日,李續賓督率湘軍攻克九江,林啟榮與一萬七千餘名守城將士全部戰死,江西戰場的主動權落入湘軍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