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外部危機,馬雲認為是“樹大招風”。
全世界最高的樓都是最倒黴的,你富別人都是窮光蛋,別人一定會把你弄死掉。阿裏巴巴稍微比別人多賺一點沒問題,這是和諧的基本道理。
阿裏巴巴的高速發展,使得市場上很多媒體對阿裏巴巴進行了大量的報道,很多是對阿裏巴巴和馬雲的讚美。對於市場上的追捧,馬雲說:
“其實這兩年我好像不太在乎別人怎麼看。你們發現沒有,我從來不相信互聯網分析師,這些人說起來是對的,幹起來是錯的。
我也不太相信媒體,對不起這裏的很多媒體朋友。有多少人了解阿裏巴巴,怎麼了解?他們說通過媒體了解,很喜歡你,完了,我最怕這個。”
當一個人明白了自己創業、拚搏的最終目的時,就會很自然地放棄無謂的競爭,就會變得更加勇敢,達明而有遠見。因為他們已經體會到超越的優越感。
9.回歸零度空性
知識給人以智慧、文明、力量和安全感,並且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更是進入了知識大爆炸時代。人永遠都不能滿足於既有的現狀,隻有永不滿足的心態,才是推動人不斷進步的動力。否則就會落後,就會失敗,就會陷入困境找不到方向。
零是沒有的,也是嶄新的,可以不受約束,也可以生出無限雲這樣有著“吸星大法”般的功力,孜孜不倦地向周圍汲取營養、“悟道”而最終修煉成為“大師”的人。
改變人命運的,有時候就是一句話。馬雲應該感謝初中時候教地理的女老師,在無意之中對馬雲的人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這位地理老師不僅年輕貌美,親切可人,講起課來更是讓人如坐春風,心曠神怡。
為了調節課堂氣氛,有經驗的老師總是在課堂上不時穿插一些課堂外的見聞,讓學生緊張的神經得到鬆弛。那位地理女老師就經常用這一招,記得有一天上課時,這位女老師又講了一件事,說在西湖邊上有幾個外國人問她中國地理,因為她英文很好,自然對答如流。然後,她又總結說:“同學們要學好地理,不然人家問你們的時候,就會給中國人丟臉。”
少年的馬雲深刻記住了這句話,並影響了他今後的人生。
說幹就幹,絕不拖拉,馬雲少時就有爽快的性格。上完那節地理課後,一回家,馬雲就每天聽英文廣播,堅持不懈。
那一年,馬雲剛滿12歲。稚嫩和單純寫在臉上,尤其是在那個“不學ABC,早當接班人”的年代,一個孩子才12歲就開始學習英語,是十分稀奇的事情。要麵子有時候會壞事,這種擔心一般不用放在馬雲身上。馬雲就是有種天不怕地不怕的“厚臉皮”精神,還有著不怕出醜的大無畏精神,隻要一有機會就在街上逮著外國人“開練”英語。
目標和追求給了他激情的力量。據說,甚至在馬雲上了大學之後的幾年時間裏,他仍然每天一個人跑到賓館門口跟老外“對話”。盡管這些類似“聞雞起舞”、“臥薪嚐膽”之類的故事拿到今天來說已無從考證,但馬雲多年的努力確實為其外語水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泰山不擇寸土,故能成其大。量變會帶來質變,馬雲的英語口語就這樣一天天流利起來。這種流利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幾句“what is your name”所能企及的,而是流利到幾乎讓所有的師生“大跌眼鏡”的程度。在西湖邊上,有時候連老外都以為這個小朋友是從歐美回來的歸國“小華僑”。就這樣,從沒出過國的馬雲練就了一口純正、流利的英語,而且結識了許多的外國朋友。
空性,其實是佛學上的一個概念,《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件事物好壞,發展的潛力與潛能,是問題還是新契機,關鍵是看主體能否專注凝神、敞開心胸來轉化。
2004年達沃斯年會上,馬雲安靜地坐在角落裏,看著來來往往的大人物們。他喜歡這種場合,也喜歡這種旁觀者的姿態,因為他即使隻是默默地看也能學到很多東西。就像《贏在中國》的主持人王利芬老師所評價的,“如果這種狀態體現一個溫度的話,那就是零度”。的確,隻有把自己“歸零”,才能充分吸收別人的溫度,才能向周圍所有的人汲取經驗、智慧,汲取充足的養分。
如果自己一無所有,那就從“零”開始;如果自己已擁有過輝煌,那麼把心放空,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自己的成功,你會發現,零度能讓人找到靈魂深處最清醒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