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過大的壓力時時刻刻會威脅到我們的心理和身體,所以我們要正確麵對壓力。一些年輕人用“放縱”來解壓,但這並不能解決問題。麵對壓力時應該盡量和朋友、家人溝通,尋求幫助。要適當地休息一下,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一天中多進行幾次短暫的休息,做做深呼吸,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可以使你放鬆大腦,防止壓力情緒的形成。千萬不要放任壓力情緒的發展,使這種情緒在一天學習或工作結束時升級成為壓倒你的巨大壓力。時不時地做做深呼吸緩釋一下壓力,自己努力做到“淡定”,找對自己的生活方式。
當今社會由於競爭激烈,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工作的壓力,我們很多人從小就受到激勵,要做工作賣力、肩負重擔、有出息的“社會棟梁”,要敢於和別人競賽。麵對這些問題,有的人表現出焦慮不安,身心疲憊。如何通過有效的方法排解、調適,是需要現代人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壓力,有的時候會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而有些時候則會變成我們前進的阻力。生活中的壓力來自各個方麵,這些壓力處理不當就很可能變成我們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因此,學會釋放和緩解壓力也就成為了每一個成功者的必修課。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會產生壓力,它有時來自外部環境,有時則是自己製造的。如果不及時緩解壓力,一旦失去心理平衡,它就會變成一條無形的繩子,勒得你喘不過氣來。為了能讓自己從心理困擾中解脫出來,必須學會自我解壓。讓我們珍惜自己的人生,在八音盒中放幾首記憶中的樂曲,然後反複聆聽,嚐試走進樂曲中那寧靜的世界。寂靜的夜裏,孤冷的草原上,隱隱傳來悠揚而哀婉的笛聲,抑或是一處遠離喧囂的庭院,映著白色的月光,一個人在琴前靜靜地彈奏,這樣的一個遠離世事的環境無人可以侵擾。趕走壓力,有勇氣迎接新的明天。
不要患得患失
生活中,總是有一些事讓人高興,也有一些事讓人煩心;總是能得到一些人的認可,也會被一些人否定;有明智的時候,也有犯傻的時候;有判斷正確的時候,也有失誤的時候,這就是人生的“蕩秋千理論”,不可能一直處在高處,也不可能一直落在穀底。如果不能擺正心態、患得患失的話,那麼將預示著很大一部分的時間會在煩惱和鬱悶中度過。患得患失就是一味地擔心得失,斤斤計較個人的得失。患得患失是人生的精神枷鎖,是附在人身上的陰影,是不自信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
其實,人生中遇到的事情,沒有必要以太強的誰對誰錯、誰好誰壞去對待。人生在世,隨時都會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麵對得失成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但患得患失卻是不少人的通病。在沒有得到時,害怕得不到;雖然得到了,又害怕失去。麵對得失,斤斤計較,瞻前顧後,猶豫不決,吃著碗裏,看著鍋裏,想著兜裏。“得之若驚,失之若驚”這是患得患失者之絕症。碰到一件事情,尤其個人得失這樣一種“兩難選擇”的境地,就患得患失了。要說“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外在的束縛不是決定性的,說到底,在於自己內心的那個“心魔”,這就是個人的得失,自己的利害。
很久以前有位叫後羿的神射手,他練就了一身百步穿楊的好本領,箭箭都射中靶心,幾乎沒有失過手。不久他高超的射技就為人們所知。夏王也聽說了這位神射手的本領,夏王想把後羿召入宮中來,單獨給自己演習一番,好盡情欣賞一下他驚人的射技。
於是,夏王命人把後羿找來,帶他到禦花園裏找了個開闊地帶,夏王說:“今天請英雄來,是想請你展示一下你射箭的本領,這個箭靶就是你的目標。如果射中了的話,我就賞賜給你黃金萬兩;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減你一千戶的封地。”後羿聽了夏王的話,麵色變得凝重起來,沉重地走到離箭靶一百步的地方。擺好姿勢拉開弓開始瞄準。想到自己這一箭出去可能發生的結果,一向鎮定的後羿拉弓的手也微微發抖,瞄了幾次都沒有把箭射出去。後羿終於下定決心鬆開了弦,但是箭遠遠地偏離了靶心。接下來的幾次也沒有成功。後羿悻悻地離開了王宮。
夏王很是奇怪,便問身邊的人:“這個神箭手後羿平時射起箭來百發百中,今天為什麼大失水準?”有人解釋說:“後羿平日射箭,能保持一顆平常心,水平自然可以正常發揮。可是今天他的射箭關係到利益,不可能照常發揮的。”太過患得患失使人迷失了自己,就連神箭手也不能逃此命運。看來隻有真正把賞罰置之度外,才能成為當之無愧的神箭手。在生活中也是這樣,很多事情之所以失敗,並不是能力不足、條件不夠、機遇不好,而是患得患失,以致心態失常、行動走樣,正常的能力發揮不出來。
生活中往往有這樣一些人,做什麼事情之前都要反複思考,這樣行不行,那樣行不行。做完之後又放心不下,對方方麵麵都考慮得盡量周到,如有不妥,就很擔心把事情辦砸並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並且極其注重個人的得失,他們被籠罩在患得患失的陰影之中,心房被得失擾得不得安寧。不是說我們提倡魯莽,我們的確主張遇事要思考縝密,兼顧周到。但這決不是瞻前顧後,患得患失。有些人是一事當前,豈是“三思”而已,利害得失,他要想十遍百遍!患得患失的結果,是畏首畏尾,越想越怕。一百遍想下來,這也不能幹,那也沒有條件上,等到再醒過來,花兒謝了,機遇早已失去,“最大的錯誤”也就鑄成了。患得患失的猶豫、遲疑和無所作為,對我們的事業都影響很大。
古人雲:世事如庭前花,花開也有花落,又如天邊雲,雲舒也有雲卷,何必患得患失,終日縈掛於懷呢?患得患失是人生最常見的心理隱患,是人生的精神枷鎖,是附在人身上的陰影。生活中出現陰影是因為我們缺少了追求理想、熱愛生活的動力和信心,從而失去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有時候我們總是想擁有許多自己想要的東西。然而,一個人的時間、精力、體力畢竟有限,要想做好一切得到一切是不可能的。有些事,別人行,並不一定你也行,昨天行也不是意味著今天你還行。正視現實,順其自然乃智者之慧,患得患失不僅折磨自己的心,更會使自己一事無成,苦惱不堪。
孔子說,可以跟品質低下的人一起侍奉君主嗎?當他沒有得到的時候,憂慮不能得到;當他得到以後,又憂慮失去。如果憂慮失去,那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了。患得患失的人也並不都像孔子所說的那樣不可救藥。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患得患失的毛病,但這種毛病的直接傷害對象往往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它使我們該下決斷時遲疑不定,因而錯過機會,使我們做事時因緊張不安而出現不該有的失誤,遭致意外的失敗。患得患失,說到底,是沒有好的心態,沒有把得失利害看透,沒有把個人的地位、名聲、利益這些東西置之度外。也就是說,患得患失,就是為自己考慮過多,說穿了,是患一己之得,患個人之失。
我們要鑄就輝煌的人生,就必須要砸碎精神枷鎖,丟掉思想包袱,走出患得患失的陰影。凡事以一顆平常心,正確地對待與自己相關的人或事。通過不同的經曆,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承受能力,以平和、樂觀的心態對待身邊的人或事,讓自己始終有個好心情。這樣,在工作中就能夠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與旺盛的精力。
掃除心靈上的灰塵
生命中的河流雖曾被汙染,但滌盡流沙便可以見到清澈的本性。良好性格的明鏡雖然蒙上塵土,但拭去灰塵終將閃光。大千世界,灰塵微不足道,它既不會遮擋視線,也不會遮蓋心靈,但無數灰塵慢慢累積時,物體本相將會被掩蓋直至變質,鏡子不再明亮,金子不再閃光,人的呼吸不再順暢。
現實如此,精神世界同樣如此。就人類的心靈而言,它不是我們的頭腦,也不是我們的心髒,總之它不是我們的肉體,但它就在我們的頭腦裏,在我們的心髒裏,在我們的每一寸肌膚裏。精神世界的灰塵就好比每個人內心裏的自私、貪欲等等。與現實的灰塵相比,精神世界的灰塵無影無形,更具隱蔽性,更容易在精神世界堆積,讓生命失常,讓心靈失色。因此,必須學會掃除心靈上的灰塵,心靈的房間,需要經常打掃。才能永葆青春,活力長存。我們每天都要經曆很多事情,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在心裏安家落戶。有些痛苦的情緒和不愉快的記憶,如果充斥在心裏,就會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掃地除塵,能夠使黯然的心變得明亮;把一些無謂的爭端扔掉,生存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間。
在一個大雜院中住著兩家人,有位老太太多年來不斷地抱怨住在她家對麵的女人懶,不會幹活,連個衣服也洗不幹淨。“那個女人的衣服永遠洗不幹淨。看,她晾在院子裏的衣服,總是一塊一塊的斑斑點點。我真的搞不懂,她怎麼連衣服都洗成那樣……”直到有一天,有個朋友到她家去做客,才發現不是對麵的女人衣服沒洗幹淨。這位細心的朋友拿了一塊抹布,把這位老太太的窗戶擦幹淨了,“看,這不就幹淨了嗎?”原來,是這位老太太自己家裏的窗戶太髒了,看外麵的衣服總是有洗不掉的汙漬。
而人的心靈也是一扇窗戶,久而久之必然會沾上一些灰塵。心靈的窗戶就會變得斑斑點點,看待事物或人就會模糊,就會迷失自己。沒有及時驅逐心中的惡魔,因為心存邪惡的動機,就不會理智地抑製自己,常常會做出令人悔恨的蠢事。由於沒有及時掃除心靈的灰塵,意誌薄弱者就會不斷掉進深潭。因為時常鬼迷心竅,就會讓笨拙蒙蔽雙眼,進入錯誤的岔道自己還不知道。心中有惡,就會心神不寧。 看來得鼓起勇氣打掃“灰塵”,把名利拋到九霄雲外,點亮自己的心燈,讓自己這支紅燭重放光輝。因此,我們應該經常給自己的心靈進行大掃除。如詩雲: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人如果能讓自己的心情像波平浪靜的水麵,讓自己的思想像碧空萬裏的藍天,依靠精神的信仰,就一定能淨化自己,使自己正確地麵對人生的挑戰。
灰塵,並不會因為我們一次的清潔以後就不再出現,它是一個反反複複的疑難雜症,也是一項長期任務。我們的心靈上、思想裏的灰塵該如何清洗呢?是的,如果一個人思想永遠都保持不變,那它也會積滿一層薄薄的灰塵。事物發生變化有內因也有外因,內因是主要原因。任何人都不是完人,都會麵對太多的物質誘惑、欲望折磨。若內因不為之所動,外因的作用將微不足道。 古人雲:吾日三省吾身。這“三省吾身”,其實就是在打掃生命中蒙落的塵土、心靈上的灰暗,就是在反省自己的言行,檢討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時刻提醒自己清洗自己的心靈,甩開無謂的煩惱,讓自己能夠淡然地看待人生。
人越煩惱,煩惱就越多,人越快樂,快樂就越多。如果光為煩惱而憂慮,那麼煩惱還是客觀存在的,沒有減少的跡象,相反,因為煩惱的連鎖反應,心情越加沉重,越發苦惱。開始的時候你可能不覺得,但慢慢地,多了,你就發覺你的思想會遲鈍,不好用了,總是容易出錯。這些都是灰塵的表現和症狀。心靈的負荷太重,就有太多的煩惱。見什麼愛什麼,看什麼要什麼,能不煩惱嗎?及時打掃心靈,別讓心靈的塵埃積得太厚。要知道人生苦短,不是什麼東西都能夠求得的。可是並非所有的人都明白,懂得煩惱的東西必須放棄,輕裝上路。
沙漠中有個流浪漢,他在看不見盡頭的路上長途跋涉,背著一大袋沉重的衣服,一根裝滿水的粗管子纏在身上,兩隻手裏各托著一個袋子,越走越沉,但他不肯放棄這些東西,最終也沒能走出沙漠。這個故事雖然有些荒誕,但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何止如此?我們的心靈往往要背負更多更重的包袱——或以物喜,或以己悲!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滿是灰塵的世界裏,灰塵就在我們周圍,甚至無孔不入。我們身上都沾有灰塵。或多或少,或小或大,但因為它們太微小,所以並沒有被我們的肉眼所捕捉到和發覺到。隻能夠等衣服髒了,把衣服脫下來洗個幹淨,那時候我們才知道原來一天的灰塵會有多少。要是身上有灰塵,我們可以拍打衣服來使它散落;生活用具上要是有灰塵,我們就隻能用水洗,用布抹掉;地上要是有灰塵,我們可以用掃把掃用拖布拖掉。唯有讓自己的思想曆久常新,不斷補充新知識新記憶,我們才可以不讓自己的思想積滿灰塵。
找個時間,幫自己的心靈掃掃灰塵,給自己的心靈洗個香噴噴的澡,讓自己的心靈曬曬太陽。 把每一天過好是最大的幸福,快樂源於天天的感覺良好。總憂慮明天的風險,總抹不去昨天的暗影。生活節奏快了,自己調節一下,過好自己的生活,讓生活來追求自己;工作不順意,換個環境,找讓自己高興的事情來做;把親人的期盼變成自己生活與工作的動力,多點時間陪伴他們。外在的因素我們不能阻止,但從心裏關心,做一些我們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心裏淨了,人也快樂了。
窮開心也是一種境界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有了窮人和富人之分。可是這一分,就幾千年一直保持著這樣的生活態勢。有的時候,窮與富,很和平,雖然其間矛盾頻生;也有的時候,又很僵持,比較別扭。總歸來說,這樣的和平或者是僵持所體現著的現實是富人有著富人的生活,窮人過著窮人的日子。但是開心是所有人的權利,開心並不是富人的專利。窮人與富人之間的區別,有時候僅表現在財富上的差異。
好在上天是公平的,將快樂築在心境上而不是財富上。窮人固然活得清貧,但富人縱有廣廈萬間,也隻臥一床;有粟萬擔,亦僅食數碗,不能日食百筐身襲千衣。如此想來,窮人就不比富人差到哪裏去了。一年365天,我們不比有錢人少一天,每天24小時我們也沒少活一秒,我們同樣享受美麗的陽光,就足夠我們每天笑對人生了。
有聖人之稱的孔子對窮的豁達和理解也同樣讓人佩服。他說,枕著胳膊喝涼水,樂在其中。這的確是一種境界。因為有了這種境界,才能麵對貧窮而窮開心。因為,窮並不丟人。在孔子的教育下,孔門最富的學生端木賜,對窮和富的態度是:窮,不低聲下氣巴結闊人;富,不趾高氣揚欺負窮人。孔子大為讚賞並補充說,更好的態度是,窮要開心,富要好禮。
人生是很短暫的,我們應該將有限的生命浸潤在無限的快樂中,不要患得患失地在心裏布上陰影,與其“窮苦悶”不如“窮開心”!生活已經很艱辛了,何苦再自己為難自己呢?隻要每天早上醒來推開窗戶,能夠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氣,就可以說:“我明白什麼是幸福,所以我開心。” 有句俗語:叫花子唱戲窮開心。其意思是很瞧不起這樣的開心,而事實卻是這樣的開心也是開心,窮人才難得開心,既然在窮的境遇下有了開心的感覺,其開心的程度不知道要比富人更勝幾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