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是一種生活態度
人的生活質量,取決於他的生活態度。從容淡定,欣賞發生在身邊稍縱即逝的可愛的人、可愛的事,是我們應該擁有的生活態度。淡定的生活態度是一彎明月倒映在水中,讓你在平淡中體味“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的雅然。 也是一輪旭日噴薄在身邊,讓你在失意時看到“陽春回雪時,萬物生光輝”的希望。平庸的人沒有太大的能力,隻是很平凡地生活著。而淡定則代表一種生活態度。淡定的人有能力去爭取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他卻看淡這一切。隻是固守著自己所謂的幸福,與世無爭地生活著,簡單而快樂。
一位偉人說:“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士。”態度是人對某種現象或事情相對穩定的心理傾向。讓那些浮躁的情緒平複下來,讓那些華麗的欲望收斂起來,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公正,不要對以後的日子有太多的奢求,那麼你的時光,就會如家鄉門前潺潺的小河,緩緩地向前流去。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靜,就是拋卻物欲、剔除雜念、一心向善。淡泊,則能靜心修行。自然進入了從容淡定的境界。淡定是一種人生態度,他可以幫助你領悟人生的真諦,可以讓你隨時都有一個好的情緒,可以使你的朋友也放鬆心情。麵對紛繁的人生,從容淡定,這本身就是一個美麗的存在。
兩兄弟在沙漠中跋涉數日,口幹舌燥,饑腸轆轆。他們翻遍了所有的口袋,隻剩下一個蘋果,哥哥焦急地說:“完了,隻剩一個了。”弟弟淡定地說:“太好了,還有一個。” 結果大家可想而知,哥哥最終身埋沙堆,弟弟卻堅強地走出了沙漠。如果那位哥哥當時並不是那種心態,如果他能像弟弟那樣對自己說一聲“太好了,還有一個”,結局也許就不是這麼悲哀了。可見,淡定的心態對人生有著良好的導向作用。一直追求一種淡定從容的生活態度,努力做到寵辱不驚,無奈修煉太淺,其實在內心深處,還是在乎很多東西的,沒用達到“心不憂樂德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的境界。此外道家思想裏麵有許多消極的成分,所以最後我隻吸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即看淡人生當中的一切得失、沉浮。
淡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更是成功的基礎。人生在世,光有創業的激情、橫溢的才情是不夠的。沒有一份淡定的心態,沒有從容運作的能力,事業將會半途而廢,學問也會難求完全。蘭秀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立德,不為窘困而改節。 淡定形容一種人生,人生如一副老花鏡,難得糊塗,難得清醒。
一則故事。一個下雨天,路上的人紛紛躲避,有個人卻悠閑地走著,引來路人不解的眼光,有人問:“幹嗎不快跑呀,衣服都濕了。”那人這樣回答:“不著急,前麵也下著雨呢!既然都得挨淋索性我正好看看雨景。” 人們都覺得他像個傻子,他卻依然雨中漫步。其實生活就是日出日落,秋去冬來。每天周而複始地忙碌,不曾回首來時路,不曾向往美好的未來,一路走來,感覺很是辛苦,這樣的生活總是讓人急躁。每當人們煩躁不安、急火攻心的時候,喝一服“淡定”的良藥,不失為排毒養顏、補氣安神的好方法——就像這位雨中踱步的“傻人”一樣,在人人都像聰明的小雞一樣奔跑的時候,他卻還是處之泰然,這種生活態度正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
這種淡定的生活態度固然高貴,但是秉持淡定的態度不是想象的那樣輕鬆,需要我們不斷錘煉自己的素質。各種各樣利益誘惑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呈現在我們麵前,秉持淡定的態度,需要我們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鍛煉形成更深刻、更理性、更全麵、更穩定的思維習慣和思想意識。
在河南某市有一個專賣莒南涼粉的小夥子,他叫張喜,今年23歲。他失敗過很多次,但他一直認為生活要淡定,不能失去方向,不能浮躁。 就這樣他堅定地努力了很久,終於在那一帶小有名氣,他的小攤的招牌是一副對聯,上聯是“親人鋤豆禾下土”,下聯是 “兒孫夜深持作羹”,橫批是“憫農涼粉”。 當經過小夥子的小攤時,耳邊傳來“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聲音,這是賣涼粉的小夥子坐在一個馬紮上,輕搖蒲扇,正一字一句地背誦《琵琶行》。烈日下等客他從不著急,而是輕搖蒲扇,非常投入地背誦唐詩宋詞,那份淡定給炎炎夏日帶來了一絲清新。由此這變成了他的特色,有了口碑生意也越來越好。
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比周圍的人更成功,擁有不錯的事業,良好的人際關係,幸福健康的家庭,整天快快樂樂,似乎他們的生活就是比別人更舒適?而許多人忙忙碌碌地工作生活,到頭來隻覺得白忙一場?其實,人與人之間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但為什麼有許多人能夠獲得成功,有些人卻不行?其實在於你的心態,什麼樣的心態決定擁有什麼樣的人生。淡定方可從容。淡定是一個修行的過程,人生隻有把自己曆練到淡定的境界,才有可能享受從容的人生。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裏都有一個精神家園。在這個家園裏,可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原來,淡定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我們一直向往的生活狀態。傍晚的陽光依然好脾氣地照在瓷杯上,這已經是第二道茶了,看著舒展的茶葉在沸水中起伏,誰能肯定就一定不如第一道醇香適口呢?不追求浮名虛利,不向往金銀如山,保持一顆端正的心,保持一種積極的態度,讓自己始終處於一種主觀美好的境況,生活會由此而充實,從而呈現出如畫如詩的幻境。
讓你的心靈得到寧靜
生活中,我們總有太多的抱怨,太多的不平衡,太多的不滿足。人生難免會遇到挫折,假如因為這個而不開心,那就是自尋煩惱。幾日的發泄過後,也是無濟於事,麵對所有的一切都是無精打采的,猶如一個被寵壞的孩子,總是向生活不斷索取著。越是擁有,越是擔心失去。生活中的很多東西一旦失去,便不容我們找尋。有時幸福就像手心裏的沙,握得越緊,失去得越快。有時幸福就像彼岸的花朵,隱約可見,卻無法觸摸。所以這個時候應該淡然一笑了,當自己冷靜下來,最重要的是把心態調整好。
在你跌入人生穀底的時候,你身旁所有的人都告訴你:要堅強,而且要快樂。堅強是絕對需要的,但是快樂?在這種情形下,恐怕是太為難你了。畢竟,誰能在跌得頭破血流的時候還覺得高興?但是至少可以做到平靜。平靜地看待這件事,平靜地把其他該處理的事處理好。平靜,沒有快樂,也沒有不快樂。心態是平和的,所接受的一切都是充滿活力的。 我們心平氣和地麵對,這樣也是愛護自己的表現。 每天讓自己多一點笑容,讓心情多一些開朗,朋友常說的笑一笑十年少,不就是如此嗎?
諸葛亮自失了街亭之後,準備撤離西城縣。司馬懿帶領十五萬兵馬,氣勢洶洶地向縣城逼近。諸葛亮此時手下隻有兩千多老弱殘兵,可是諸葛亮臨危不懼,眼看魏軍正向縣城蜂擁而來,他卻叫人大開城門,在門旁安排了二十來個士兵扮作老百姓掃街,然後他自己衣冠楚楚地在城樓上燃香撫琴。司馬懿的部隊趕到城門下,看見這樣的情景,便認定裏麵必有重兵埋伏,於是立刻就把全部兵馬撤走了。這就是人們熟悉的空城計,諸葛亮用自己驚人的智慧,巧妙的謀劃,寧靜的心態讓老謀深算、謹慎多疑的司馬懿上了當。
寧靜的心態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其美妙之處在於內心的寧靜。所謂心平如鏡,就是這種人生最好的寫照。但是,平靜難得。 平靜源於內心,它的敵人也源於內心,差不多和它是同根所生。人總是容易受到一些事情的影響,即使不是自己的事情,甚至是和自己完全不相幹的事情,隻要是知道了,大腦便會自動對這些事情作一些分析評價,而得出自己的結論。這種被迫參與的無力感,讓你的心靈很難得到寧靜。淡定的人,不在乎太多的身外之物,而是執著於自己腳下的路。
試想一下每當周圍的人得到某些成績的時候,周圍的人會對此產生不同的反響。有的人羨慕,有的人讚歎,有的人恭維,有的人感慨,也有的人感到不平衡,看到別人平時和自己差不多,他怎麼能幹出如此令人吃驚的成績,我怎麼就幹不出來呢?也有的人產生嫉妒,沒啥了不起,我就是懶得幹,要不比他好多了。即使反應不同,但是卻反映出了一種情緒,那就是一時心寧靜不下來,缺少冷靜的態度。因而,一個人沒有冷靜的態度,靜不下心來,就很難幹成大事。學會讓心平靜下來,學會淡化一些僅是路過的景象,因為畢竟那片天空不屬於我,我也不想屬於那片天空。
如果你不能理解寧靜的心是什麼,看看下麵這個故事:有這樣一個香火旺盛的禪寺,當它重建的時候,來了很多工程人員及工程車。寺裏負責工程的師父都忙得不可開交,一個小和尚也去幫忙,老和尚突然叫住他,請他進屋去磨剃頭刀。他愣住了,這是怎麼回事?早不叫磨,晚不叫磨,偏在此時磨刀,外麵又這麼忙,這時候不去幫忙,他心裏急得不得了,可是師命難違,隻有遵命進屋磨刀。三兩下磨好後,老和尚一看,喝斥道:“你看,這是隨隨便便磨的,刀兩邊並沒有磨到。你的心不平,所以磨出來的刀子也不平。”小和尚心裏很急,一聽,趕緊再去磨了一次拿給老和尚看,老和尚又喝斥他:“一看便知沒下工夫,隨便應付而已,你並沒有重新磨過,這刀是補磨的。”這時,老和尚拿出自己的剃頭刀,又平又漂亮。老和尚的心是平的,靜的,所以磨出來的刀一如其心。老和尚道:“不論再忙,也要保持一顆寧靜的心,我們是在修心, 並不是為了忙碌而忙碌。”心無雜念,凝神安適,要有不限於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
擁有一顆平靜如水的心,擁有淡定的生活態度,不失為人生的另一種幸福。心靈寧靜,人生就猶如明鏡一樣平光潔亮,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會被攝入其中,映於其上,清晰可見,細致入微。 同時,它又不至於擾亂人的思緒,給人生帶來苦惱和煩憂。人似乎總是這樣,如果對一件事情知道了一點點,便不自覺地追問其過程及結果。所以很多時候似乎無知一些會更加快樂。好在還有大自然的恩賜,人可以在大自然中享受片刻或永久的平靜。就像李白《獨坐敬亭山》中所描述的境界: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
《老子》中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世一直繼承讚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隻要我們的心寧靜下來,就會在春風中聽到青草鑽出泥土聲,聽到柳樹抽芽聲,聽到鮮花綻放聲。當我們的心寧靜下來,就會在細雨中看到斜飛的燕子是多麼的歡快,看到荷葉上的雨珠晶瑩得猶如水晶,看到枝頭的櫻桃滋潤嬌嫩得如同嬰兒的嘴唇。當我們的心寧靜下來聽風看雨時,就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心靈深處還存在著一塊封閉著的聖地,如秋月般純淨,如泉水般清澈,充滿了仁慈和柔情。
懂得釋放壓力
在充滿競爭的都市裏,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各種壓力。經受不住這種壓力,往往會有失落感,也就是專家們常說的“灰色”心理。造成這樣心理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家庭危機、工作環境、社會背景、人際關係等。即使在沒有衝突的情況下,壓力也會降臨到你頭上。這使許多白領終日鬱鬱寡歡、悶悶不樂,有時又心情焦躁、心煩意亂。
現代人的壓力很大,如果沒有及時釋放壓力,很容易造成生理和心理的負擔,要懂得釋放壓力,就要認清壓力的存在,找出源頭,了解產生壓力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壓垮了你?是工作?是家庭生活?還是人際關係?如果認識不到問題的根源,你就不可能解決問題。
如果對社會地位、金錢、財富的欲望過高,過多地追求名利,過多地索求,使你輕鬆的神經長期緊張,正常的心腦運動加快,產生一種與正常生理機能不協調的節拍,就會傷腦、傷心神、傷體。有一則小寓言,說有一隻小蟲子非常喜歡撿東西,在它所爬過的路上,隻要是能碰到的東西,它都會撿起來放在背上,最後,小蟲子被身上的重物壓死了。人不是小蟲子,但人在社會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又像極了小蟲子,隻不過背上的東西變成了“名、利、權”。人總是貪求太多,把重負一件一件披掛在自己身上,舍不得扔掉。假如能學會取舍,學會輕裝上陣,學會善待自我,凡事不較真,學會適當地傾訴和發泄自我,人還會被生活壓趴下嗎?
有些人總喜歡把別人的壓力放在自己身上。比如,看到別人升職、發財,就總會納悶,為何會這樣呢?為何不是我呢?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通常生活得很累,把功名利祿看得過重,導致身心俱疲。不甘寂寞的現代人無法安於閑適,他們崇尚功名,更願意從事艱巨繁忙的工作,即便屢遭險阻、飽受壓抑也在所不辭,因為他們害怕被淘汰,精神緊張可以製造一種充實的幻覺。此時,人們已步入了壓力的誤區。一個人不是因為有了名譽、金錢、權力就能活得快樂,快樂是一種心情,由心而生,無論生活中發生怎樣的不如意,隻要心中沒有障礙,看得開,就會產生快樂!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厭倦塵世喧囂,辭官歸隱,飲酒賦詩雲:“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閑適恬淡之韻味溢於言表,他所追求的正是一種悠閑自在的桃花源式的生活——他不願承受壓力。我們不是萬事的主宰,我們不能控製一切,遇到不堪的境況,或問題的發生與己有關,應該麵對,並積極地想辦法解決,而不能陷入深深的自責、自卑、怨天尤人當中,要相信它隻是暫時的,美好的前途在後麵等著我們。
在壓力引發危機之前,你就應該及早重視它。壓力的累積就像滾雪球下山——當雪球還很小,速度也較慢時,是較容易控製的;等它越滾越大、越滾越快時再想讓它停下來,即便不是不可能,也是相當困難了。北京一所重點高校的博士生因學業及工作壓力過大,患上強迫症。來自甘肅一個邊遠小鎮上的趙南今年29歲,自幼讀書勤奮,成績優異,父母一直引以為傲。幾年前,他順利考入北京一所重點高校,本科畢業後順利保研。研究生畢業後,他所學專業就業形勢並不好,他決定繼續攻讀博士。春節過後,導師開始頻頻催促他拿出畢業論文大綱,但他毫無頭緒。再想想即將加入“擇業大軍”,合意的工作很難找到,深恐讓父母失望的他非常緊張,經常整夜整夜地失眠。
後來,他突然覺得身上很癢,臉上癢得尤其厲害,無比難受的他不得已來到醫院皮膚科就診,但大醫院小偏方中醫西醫試了個遍,療效都不佳,在一位皮膚科醫生的建議下,他來到省中醫院心理科就診。果然,這問題出在他的心理上。心理科周主任診斷趙南全身發癢的症狀並非是皮膚病引發的,而是因為其心理壓力過大,但又無法排泄而將不適“轉嫁”到了他的軀體上。經過一段時間的住院治療後,小夥子的症狀減輕了很多,已順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