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虧是福
在人生曆程中,誰都難免遇到一些吃虧或者受益的事情。鄰裏之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親人之間,隻要能發生利益聯係的人,都有可能遇到虧盈之差和得失之別。這些都是平常之事,作為一個淡定的人,是不會在乎這一時的虧盈。因為他們懂得有時吃點虧,並不是壞事,你從吃虧中,可以累積人生的經驗;從吃虧中,可以學會為人處世的進退之道。體現出一種胸懷、一種品質、一種風度,更是一種坦然、一種豁達、一種淡定。
得和失本來就是一種互為存在、互為結果的東西。不能事事隻想著占點便宜,有些事情即使當時得便宜了,最終導致的結果仍有可能是吃虧。與人交往更不能時時怕吃虧,那樣心胸就會變得狹隘,有些事情當時可能是吃虧了,但事後也許會有意外之喜。怕吃虧的未必不吃虧,願意吃虧的未必真吃虧。
人生有時就是這樣,如果你覺得吃虧是福,那可能“福”就真的來了。有這麼一個故事:新年臨近,皇帝心情大好,決定賞賜給每個大臣一隻羊。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這下難壞了負責分羊的大臣,正當他束手無策時,一位大臣從人群中走了出來,他就牽了一隻瘦羊,高高興興地回家了。眾大臣見了,也紛紛效仿他,不加挑剔地牽了一隻羊就走。這樂於吃虧的一幕既贏得了眾大臣的尊敬,也得到了皇帝的欣賞。不計較個人利益的失去,從表麵上看是吃虧了,但是對於這位大臣來說,虧豈不正是福嗎?
古往今來,世界上人人皆求有福,而聰明的人懂得在吃虧中變得成熟,在吃虧中埋下睿智的種子,等待日後的收獲。他們願意吃虧、不怕吃虧,總是把別人往好處想,也願意為別人多做一些事。能包容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淡定從容的灑脫,是一種俯仰自如的風度。在包容中結識朋友、拉近距離、和諧關係、鋪就人脈。在其看似迂腐、軟弱的背後,是一個宏大、寬容、純淨的胸懷。所以我們要敢於吃虧,善於吃虧,要準備吃虧,在吃虧中求福,在吃虧中求發展,在吃虧中完善自身。
中國古代這樣的智者比比皆是,在宋朝,就有這樣一位不在乎“吃悶虧”的人,名叫李士衡,他在館閣任職期間受命出使高麗,隨行的一名武將是他的副使。離開高麗時,高麗方麵按規矩贈送了許多禮品,李士衡把這些禮物交給副使管理。在乘船返回時,副使發現船底有隙縫,出現滲水現象,便不動聲色地將李士衡得到的絲綢細絹墊放在船底,然後把屬於自己的禮物放在上麵,避免自己的東西受潮。李士衡也意識到了自己可能吃了虧,但是他淡定自若未作出反應。當船航行到大海之中,風浪洶湧,船又太重,很危險,船員要求把裝載的東西全部扔掉,否則將有翻船的危險。這時慌張的副使急急忙忙地把船上的東西拋入大海。大約東西丟了一半時,風浪平息,航船穩定了。從緊張中恢複平靜的副使這時才愕然地發現,丟掉的都是自己的財物,而李士衡的物品由於放在船底,除了受點潮濕,其餘完好無損。看完這個故事後,“吃虧是福”這句話相信你能理解了。在有些時候過於計較,得失心太重,反而會得不償失。
麵對誘惑,人人都有利己之心,都會不自覺地選擇趨利避害。大多時候我們會認為,確保自己的利益,爭取更多的回報是一個人能力的體現,是成功的標誌。但如果一個人從來不吃虧,隻知道占便宜,到最後,他很可能成為孤家寡人,因為別人很難願意與這樣的人打交道。所以,真正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就是學會吃虧。可以說,做人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樂於虧己。
因為樂於吃虧的人,別人與你打交道就會放心,就會願意與你打交道。我們自己先吃虧,別人在適當的時候也會主動吃虧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會逐漸融洽,人通了,自然事事都通了,“福”還會遠嗎?
職員小劉的家裏有一幅字畫,是他從地攤上買的,畫上有幾棵翠竹,旁邊醒目地寫著“吃虧是福”。有人問他為什麼掛這樣一幅字畫,他回答說:“人就這麼一輩子,要想開點,少計較,吃點虧,不打緊,總有一天會造福自己的。”由於小劉不僅相信“吃虧是福”,並身體力行,轉眼就由職員榮升為副經理,如今已是人事經理了。 每當有人向他抱怨獎金分配不公,自己吃了悶虧了,他總是勸道:“聰明的人在一些小事上不要斤斤計較,寧可自己吃點虧,作出點犧牲。因為你要是學會吃虧,這不僅會讓你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尊重,還會培養自己的寬厚大度,同時也陶冶了情操,你慢慢就會感受到吃虧是福的。”這麼語重心長地勸說一番,來人就心平氣和了。
小劉成功的真諦是:敢於吃虧者,能讓同事覺得他有肚量而加以敬重,上司知道了也會更加器重他,人際關係自然就比別人好,當他遇到困難時,別人也樂於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當他幹事業時,別人也會對他給予肯定,樂於配合。他的事業自然容易獲得成功。毋庸置疑,能虧己者,大都是淡定之人。而這些人呢,就比其他人更能擔當重任,理應得到重用。有人說:“一個人心胸有多大,他做成的事業就有多大。”
固然,趨利避害是動物的本能,也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則,然而社會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作為最高等動物的人來說,並不僅僅為了生存,還應該為了發展。“揚州八怪”之一的才子鄭板橋,曾有這樣一句話:“吃虧是福。”鄭板橋同時還做了這樣一番詳盡的注解:“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於己則利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內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是矣。”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盈滿乃虧損之契機,虧損則會逐漸趨向盈滿,損失自己則有益他人,他人得心平,自己會心安,有了平安,自然就有福氣了。
大家都在這個變化迅速的世界裏變得激進而匆忙,手裏真真實實抓得到物質財富才安心。有時你盯得越緊越適得其反,你總想著不要吃虧,最好再占點便宜,那你的眼光也隻能停留在此,少了那份大氣,就算福降臨到你身邊了,你也未必感受得到。無所謂虧不虧的,吃虧無非是自己作點謙讓,作點犧牲。失去的大多是物質,但都是暫時的,而得到的大多是理解和尊重。大凡在事業上有大成就的人都不計較得失,不怕吃虧。如此這般以吃虧為榮為樂,勢必也會贏得人們的尊重和賞識,定會開創一個豁達的人生局麵。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生活中無論什麼人,什麼社會地位,做什麼事,都很難看破得失的真諦。得到自己想要的,我們會欣喜不已,失去自己所珍惜的,我們會痛惜萬分。我們總是不經意間陷入得失的情緒旋渦,不覺間徘徊在患得患失之中。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事,得到以後再失去,失落是必然的,為之努力的目標突然失去,人會失去前進的方向,失去工作的動力。作為一個普通人,有情緒波動,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我們不能花太多時間來計較得失,不然當情緒恢複後你會發現,失去的東西不但沒有回來,最可惜的是在計較得失的時候不知不覺我們的年華都已失去。
人生中不可避免“得” 和“失”,有時會讓你措手不及,這就需要我們用淡定的心態麵對得失。徐誌摩曾說:吾會尋覓吾生命靈魂唯一之所係,得之,我之幸也;不得,我之命。意思就是,我將會尋找生命中最珍貴的可以用靈魂相知的東西——愛情,事業,家庭,追求等。追求到了,那是我的榮幸;追求不到,那也是我的命運。“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是一種豁達的心態,心寬了路自然就寬了。
古時候,有一個小官去上任,跋山涉水,好不辛苦。途中他經過險峻的懸崖,一不小心,竟然掉到深穀裏去。眼看生命危在旦夕,這個人雙手在空中攀抓,剛好抓住崖壁上枯樹的老枝,總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卻懸蕩在半空中,上下不得。無助的他對著天空說:“佛祖,救救我,我願一生向佛。”佛祖聽見他虔誠的懇求,決定前去搭救。正在他不知所措的時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懸崖上,他如同見到救星一般,立刻請求佛陀說:“佛陀,求您發發慈悲,救救我吧!”
佛陀慈祥地說:“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聽我的話,我才有辦法救你上來。”那個人忙說:“佛陀,到了這種地步,我怎麼敢不聽您的話呢?無論您說什麼,我全都聽您的。”這時佛陀說:“好吧!既然這樣,請你把抓住樹枝的手放開!”那人一聽,心想,把手一放,勢必落入萬丈深淵,跌得粉身碎骨,哪裏還能保得住性命?又一想放手就放手吧,與其這樣懸在空中受折磨還不如一死呢,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於是他閉上眼睛鬆開了手,一陣風吹過,他小心地睜開眼,發現自己躺在一片草地上,這時空中傳來一個聲音:“年輕人,你很有慧根,願你在以後的人生中仍然保持這份心態,你會大有作為的。”這位年輕人後來果然做了當朝宰相,因其為人豁達淡定,獲有“賢相”的美譽。
其實,失去和得到是成正比的,不用為一時的成功感到驕傲,更不用為一時的失意感到悲傷。我們要樂觀而理智地生活,得與失是同時存在的,有得必有失,自己應該冷靜下來好好分析一下,到底自己失去了多少,又得到了多少。淡定地麵對得失,當一個人隻顧眼前利益的時候,他終將會失敗。《易經》中有一句話叫“動則得咎”,就是說隻要你選擇做事情,就會有得失。而當你擁有或得到時切忌不要過於得意,那可能是一時的擁有,更多的考驗將接踵而至。當你失去時也不要悲傷,如果你知道每一次失去的背後有一個更大的目標,有更多的希望,你就不會為眼前失去的感到痛苦。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最不幸的就是為一次得失而無法自拔的人。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個嬰兒剛出生就夭折了,一個老人壽終正寢了,一個中年人意外身亡了。他們的靈魂在去天國的途中相遇,彼此訴說起了自己的不幸。嬰兒對老人說:“上帝太不公平,你活了這麼久,而我卻等於沒活過。我失去了整整一輩子。”老人回答:“你幾乎不算得到了生命,所以也就談不上失去。誰活得最久,死時失去的也最多。長壽非福也。”中年人叫了起來:“我最慘!你們一個無所謂活不活,一個已經活夠數,我卻死在正當年,把生命曾經賜予的和將要賜予的都失去了。”他們正談論著,不覺到達天國門前,一個聲音在頭頂響起,上帝說話了:“你們不要爭了,你們全是不幸的,並不是因為你們失去了生命,而是你們太在意得失。誰最在意,誰的確就是最不幸的人,因為這樣的人在天國也同樣生活不幸福。你們到死都沒明白這個道理:得到的是因為你們的幸運,那已經逝去的和未曾到來的都不屬於你們。你們有什麼可失去的呢?”
是呀,上帝一語點醒了他們,豁達地麵對“得”與“失”,生活會因此變得永恒,如星光閃爍。得到必然有所失去,失去必然有所收獲。得失是人生常態,我們也總是在得失之中淪陷、墜入,或發現、升華。老子曾說過:“同於得者,得亦樂得者;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這就是告誡人們,你得到了應該得到的東西,必然是你失去了必須失去的東西。樂於得必樂於失,有失才有得。 所以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又何必在得與失之間苦苦掙紮。輕輕閉上眼睛,寬慰自己的得與失吧!
看淡得失是一種境界,生活中更是得失無常,相信很多人都會在得失之間迷惘、徘徊。很多時候,人們都願意得到而不願失去。其實,得與失是矛盾的,它普遍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麵。最終成功的人,當他所失的太多,就是再失,也不會感到痛惜,稍有所獲,便十分快樂,這是他懂得珍視得與失的過程,他看透了得與失之間的門檻。因為沒有什麼是完全的獲得,也沒有什麼是完全的失去。每個人都會在得到某些東西的時候,失去一些什麼;在失去一些東西的時候,獲得一些什麼。 對所獲的東西要珍惜,對失去的不要耿耿於懷,是非得失,都要真誠對待,淡定麵對得失才是快樂的源泉。
禍福相依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麵性,有得也有失,有福就有禍,得失、福禍是相對的,得中有失,禍中有福,福禍相依。麵對禍與福有一個正確的態度,才能不為禍所嚇倒,不為福所迷惑,始終如一地按著自己的原則去做事。我們應該懂得:福未必福,禍也未必禍,既定的事情已成事實,無法改變,而未來是福是禍還不確定,那就不要沉浸在這種患得患失的感情中,活在此刻,時時感受現在。
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這一點。《老子》中說,禍害總是有幸福包含在其中的,福氣也總是有災禍潛藏在其背後。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遇到災禍而能夠吸取教訓,改正錯誤,就足以讓災禍成為過去而讓幸福降臨,如果人們在幸福之中驕奢淫逸,那麼幸福就會離去而災禍臨頭。它們之間是相互包含轉換,不是一成不變的。
有一艘船航行在蔚藍的大海中,這時海麵上刮起了非常大的風浪,船沉了,一名幸存者被衝到一座荒島上。為了生存並等待救援,這位幸存者千辛萬苦搭起了一間房子。然而有一天,在他外出尋找食物時,一場不知怎麼引起的大火把這間房子化為灰燼。幸存者看著滾滾濃煙消失在天空中,他感覺這一輩子的禍事都讓他遇見了,心裏充滿了絕望。但第二天一早,當他還在痛苦中煎熬時,一陣“嗚嗚嗚……”的汽笛聲驚醒了他,這是他期盼已久的聲音。一艘大船正向他駛來。他驚奇地問船員“你們是怎麼知道我在這裏的?”“我們看到了你燃放的煙火信號。”他獲救了。其實,我們的一生,總在福禍之間徘徊。當壞事發生在我們身上時,也往往福星就會降臨。有時我們在享受幸福時,殊不知一場大禍悄悄走來。淡定地麵對福禍,才能譜寫出人生的輝煌。
世上任何事總是一分為二,並且彼此轉化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恰當的時間和地點,無意間或許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悲喜兩重天。我們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的時候,這時淡定的心態最重要,心情好就讓你感到事事如意。人生或多或少會有一連串不順的事情發生,壞心態在恰當的時間、巧合的地點所發生的一係列厄運而產生的連帶效應,就是所謂的“禍不單行”。人生不過是在福禍之間穿行而已!生活中有許多磨難和坎坷需要我們去麵對、去逾越。當你淡定地看著那些崎嶇時你會發現,禍不一定是真的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