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涼州的結局(大結局)(1 / 1)

思考再三,還是決定下段曆史開新書。

次日,長孫嵩就把統萬城團團圍住,胡夏守軍一無戰心,二無主將,很快便乖乖投降。十六國第一堅城就這麼戲劇化地被攻破了。(小邪惡一下,如果讓毛祖德來守,會是怎樣一副局麵?)

胡夏帝國的滅亡已近在咫尺。介紹一下胡夏的結局吧。在上邽堅守一個月後,出城作戰,被俘。遠在長安的赫連定收集殘兵,退到平涼,宣布即帝位,繼續同北魏對抗——盡管胡夏國早已失去立國之地。

所謂天無絕人之路,正當赫連定為生計發愁時,西秦傳來消息:乞伏熾盤病逝,其子乞伏暮末即位。赫連定於是向西進軍,兵進苑川。胡夏就夠衰的了,沒想到西秦更衰,沒招架幾下便宣告亡國。

赫連定滅掉西秦後,實力大增,便開始進攻北涼。不料半路上殺出個吐穀渾,徹底結束了胡夏的國祚。赫連定被引渡到北魏,然後被處死。

轉眼間,涼州隻剩北涼一國,持續數十年的涼州大戰,沮渠蒙遜笑到了最後。但他的北涼也如同一片黃葉,在北方一統的大勢中風雨飄零。如果把涼州比作一個人,那麼現在已進入耄耋之年,等待他的,隻剩三尺黃土,以及穿越千年的驚鴻一瞥。

公元433年,沮渠蒙遜去世,其子沮渠牧犍即位;又過了六年,北魏軍隊開進姑臧,終結了涼州的最後一個王國。在此期間,北燕也宣告滅亡。——這兩場戰役都沒什麼好說的,北魏和兩國的實力對比,宛如當今的強美之於中東諸國。

有幾事不得不提。

北魏兵臨城下時,北燕宗族集體逃亡高句麗。後來馮氏後代投降北魏,這其中就有亡國君馮弘的兩個兒子,馮文通和馮朗。拓跋燾對馮氏一族特以優待,馮邈曾任職軍中,馮弘的女兒還被封為左昭儀。

後來,馮氏因事開罪拓跋燾,被滅門。馮朗有個小女兒,名叫馮有,年僅八歲,沒宮為奴。在殘酷的宮廷鬥爭中,這位小姑娘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屢屢化險為夷,並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兩年後,馮有被選為太子拓跋濬的貴人,又過了兩年,封為太子妃。(這一切當然與前文提到的“左昭儀”有關係,但是一個年僅八歲的小姑娘,能在爾虞我詐中成功活下來已經是一個奇跡了)

二十年後,這位名叫馮有的漢族女子,掌握了整個龐大的北魏帝國,並推行了一些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南北擁有了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鮮卑人也不再是“蠻人”,“惡胡”。為百年後的那場轟轟烈烈的南北統一戰爭奠定了思想文化上的堅實基礎。

這位漢族女子的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後人都稱之為“馮太後”,連上“北魏”二字,“北魏馮太後”成了那個年代的符號。(馮有和布爾布泰的人生軌跡有著驚人的相似,同是少年入宮,同是十二歲成為太子妃;同樣曆事四朝;同樣為孫子撐起一片晴天...)

第二件事,胡夏帝國。

赫連勃勃是一位百年不遇的軍事天才,他和他的胡夏帝國雖然最終被黃沙掩埋,但他的輝煌和榮光卻一直延續到今天。可能是曆史老人心有不甘,於是在七百多年後,重新掀開厚厚的黃沙,讓一個名叫李元昊的年輕人負責開墾這片土地。而西夏國的統治中心就在統萬城,它太堅固了,李元昊初到此地,便將他作為黨項族難以分割的一部分。

又是三百年的戰亂。當成吉思汗將蒙古軍旗插上城頭時,這位天之驕子可能突然對戰爭產生了厭倦,便撫摸著統萬城牆,喃喃道:“夏地戰火,就此寧息罷!”於是,“寧夏”成了這個地區的新名字,一直延續到今天,成為寧夏自治區。

最後一件事,匈奴族。

匈奴族是一個極其古老的遊牧民族,幾乎隨漢族伴生(當然,這個“漢族”是當時的純種漢族),進入南北朝,這個民族逐漸被同化,胡夏帝國反而成為極其短暫的回光返照。“赫連之後,再無匈奴”。

由於對漢戰爭屢次失利,匈奴人不得不一再遷徙,並經過了一係列的大分裂,主要向兩個東西兩個方向發展。位於中國邊境的匈奴人被同化,而西遷的那部分則下落不明,有人說它融入歐洲各國,也有人說它在多瑙河流域建國,就是後來的“奧匈帝國”(一戰後分裂為奧地利和匈牙利)。

卷帙浩繁,眾說紛紜。但不可否認的是,匈奴有力地影響(促進?遲緩?)了漢族的發展,迫使漢人騎上馬背,尋求更為先進的治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