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元嘉啟程(1 / 2)

(此章及以後設為公眾章節)

魏始光三年,拓跋燾親率大軍十餘萬,禦駕親征柔然。經過多年養精蓄銳,北魏已經對柔然樹立絕對優勢,這種優勢擱在雄才大略的拓跋燾手裏,簡直就是一場災難——對他的好鄰居們而言。

拓跋燾開疆拓土,劉義隆也沒閑著,和老徐頭打王八拳成了每天的必修課。漸漸地,劉義隆開始厭惡這種窩囊日子,徐羨之說到底不姓劉,憑什麼對自己指手畫腳!望著拓跋燾大軍北去,劉義隆想到了一個好點子:以北伐為幌子,開進江陵,一舉蕩平徐羨之集團。

謝晦的弟弟謝爵時任黃門侍郎,任職宮廷,他不知從哪聽說這個消息,於是趕緊向兄長報信,讓他早作準備。謝晦雖然滿腹狐疑,但還是多留了個心眼,宣布荊州戒嚴,並做出攻防兼備的戰略部署,如果官軍來攻,隨時可迎戰。

北伐口風雖然放出去了,但劉義隆必須麵臨一個直接而又最根本的問題:軍權。建業沒一個兵聽他的,拿什麼平亂?!而荊州形勢已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一想到荊州形勢,劉義隆氣就氣得直轉圈,真不知道王華、到彥之幹什麼吃的!

思索再三,劉義隆秘密喊來王曇首、王弘和檀道濟。此三人都很有特點:王曇首是劉義隆的心腹,就算全天下都背叛他,王曇首也不會;王弘是典型的中間派,兩邊都不得罪,這種人向來都很搶手;檀道濟則是顧命四臣中最忠於皇室的,更重要的一點:檀道濟身為征北將軍,手握重兵。

檀道濟的政治頭腦簡單得可以,劉義隆不費吹灰之力就把他收買了。劉義隆向他詢問破敵之策,檀道濟信誓旦旦地答曰:“謝晦此人,臣再了解不過,當年隨先帝北伐,入關十策,九策由謝晦提出,可謂精明老練,但也並非無懈可擊,他的致命弱點是不曾獨自帶兵,無法獨當一麵,給臣一支精兵,一定可以踏平江陵!”

劉義隆聽了大喜,當下便與三人商量已定。

第二天一大早,劉義隆詔徐羨之、傅亮進宮。謝爵知道宮中有變,火速通知兩人,徐、傅大驚失色,趕緊折返。半路上,徐羨之驚聞檀道濟“倒戈”,情知大勢已去,於是懸梁自盡;傅亮也不過多活了兩個時辰,劉義隆念在他迎駕有功,隻殺他本人,其家族不受牽連;而徐羨之的子孫們則慘遭連坐;謝晦的兒子亦被殺。

就剩一個謝晦了!

謝晦手握重兵,他可不想坐以待斃。為爭取和平解決的可能,謝晦上書一封,鼻涕一把淚一把地陳述當年是如何保全皇室的;如果自己想造反,一年前就可以,何必要奔波三千裏接陛下正位?恐怕是王曇首他們誣陷臣下,排除異己之舉!

劉義隆用實際行動做出了批示:禦駕親征。臨行前,劉義隆讓老四劉義康鎮守建業;侍中殷景仁負責留守事務;長公主劉興弟總管六宮事宜。(公主越過皇後總理**,恐怕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吧!)

劉宋曆史上第一場烏龍仗即將拉開序幕:謝晦不想反,劉義隆不想打,最後卻兵戎相見。謝晦帶兵出江陵時,望著寬闊的江麵,心中五味雜陳,最後長歎道:“可惜不能用這支軍隊勤王啊!”(如果換做桓玄之類的恐怖分子,還不得興奮地扭起來)

謝晦剛出發不久,到彥之就不知從哪冒了出來,仿佛攔路虎般橫亙在前麵。君臣反目,兄弟成仇,還有什麼比這個更鬱悶?謝晦打起精神,想迅速幹掉到彥之,以便速戰速決。不巧的是,南方的黃梅時節來了,霪雨菲菲,滴答起來沒完,能見度直逼負值,軍隊一時進退維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