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漢高之風(1 / 2)

神速記住【思路客

(上一章3001字,純屬失誤,之後絕不會出現!這章2999字向大家道龖歉吧!)

這樣一來,紛紛擾擾的涼州大地又重新回到三國鼎立的原點。與三國不同,涼州更像是臨死前的垂死掙紮。乞伏熾盤、沮渠蒙遜、赫連勃勃,三位當世豪傑,無一不是靠著天才般的個人能力死死撐住國家的晴天。與其說拚國力、拚謀略、拚軍隊,倒不如說是拚壽命,比誰更能吃,活得時間更長,姚興和李暠身體不行,活該亡國。(哇!原來南北朝也要拚爹啊!)

如果以劉宋永初元年為基準,沮渠蒙遜年五十一;赫連勃勃稍稍年輕,四十五歲;乞伏熾盤生年不祥,估計三十多歲出頭,但他早就把權力移交給兒子乞伏暮末,自己安享晚年去了。

還有一個人,差點忘了,新科皇帝劉裕。劉裕也不年輕了,這位梟雄屬於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積功三十年,五十八歲那年終於黃袍加身。上麵幾位主還能熬,這位“南朝第一帝”卻到了燈枯油盡的地步。數十年的征戰,早把這位英雄的心血榨幹了,在皇位上勉強坐了兩年後,令人扼腕歎息的那一刻到底悄然而至。

劉裕來自貧民階層,小公務員劉翹要錢沒錢,要權沒權,沒給兒子留下什麼(給也白給,就憑劉裕那副爛賭德行,百萬家財都不夠他輸的)。劉裕不得不在士族林立的東晉朝廷裏拚出一條血路,這就決定他與那些腦滿肥腸的清談派有著本質區別。

劉裕是位好將軍。也是一個好皇帝。即位之初,就派親信四處體察民情,對到那些貪贓枉法、魚肉百姓的貪官,當場處理,絕不手軟。東晉晚年吏治敗壞,甚至公開賣官鬻爵,隨手一揪就是一大群侵吞國帑的大蛀蟲。

當然,像陶淵明那樣兩袖清風的父母官也有,可這些“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清官無一不是家徒四壁,衣衫襤褸。看到如此巨大的兩極分化。劉裕就開始想了:這一切的根源是什麼?出於統治階級的局限性。劉裕當然不會上升到政治思想的高度,但他也想出了些眉目:是不是大宋官員的工資太低了?(確實也不多,陶淵明身為縣令,一月才五鬥米俸祿)

於是。劉裕下令:(除貪官汙吏、軍中武官外)其餘官僚。或自本俸素少者。亦疇量增之。這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劉宋初年的吏治問題(可惜那個辭官歸隱的陶淵明享受不到了,“五鬥先生”身為陶侃後人,一生忠於東晉。至死拒絕承認劉宋政權)。

因晉末戰亂仍頻,朝廷財政吃緊,便經常自覺不自覺地向百姓“借錢”,老百姓們就像嚴重超載的駱駝,稍不留神就可能把新生的劉宋掀翻在地。劉裕於是下詔減免賦稅,為防止下級官吏陰奉陽違,特意注明:今後凡是京師的土木工程,均由朝廷統籌安排,地方官們不得擅自過問,更不得打著朝廷的旗號動“私工”。

還是那句老話,隻要對百姓好了,誰會吃飽了沒事幹鬧革命玩?劉裕愛民如子,所以他的劉宋帝國如旭日初升,金光萬丈。

劉裕還有一件讓世人津津樂道的事,為人節儉。劉裕從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小子走到今天富有天下,自然明白其中的艱辛,他下令宮中的用具飾物,一律從簡,絕不用金銀等貴重之物,就連公主出嫁的嫁妝亦是如此,僅有二十萬銅錢;劉裕還把百姓們稼穡耕種的農具和穀物置於宮中,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當年的苦。

因為這件事,劉裕遂有了“田舍翁”的雅號。

百姓不能虧待,他的那幫兒子就更不能虧待了。劉裕一共七個兒子,全部封王:長子劉義符為太子,入居東宮;次子劉義真封孝獻王;三子劉義隆為宜都王;四子劉義康為彭城王;五子劉義恭封文獻王;六子劉義宣為南郡王;七子劉義季為衡陽文王。年齡最大的劉義符才十六歲;最小的劉義宣年僅六歲。

經過一年多的修生養息,江南大地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當第三年柳條吐綠時,劉裕終於病入膏肓,無藥可醫。臨死前,劉裕還在惦記著他的大宋江山,太子還小,無法挑大梁,劉裕便重用徐羨之為司空;王弘任衛將軍;謝晦為領軍將軍,總管宮廷防務;傅亮留任原職,任中書令,兼任太子詹事(官職,掌管朝廷文書,位置略低於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