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漢高之風(2 / 2)

從輔臣名單上,我們不難看到烏衣巷的影子:王弘為王導的正牌曾孫;謝晦則是謝安兄長謝朗的嫡孫。劉裕出身寒門,對這幫含著金湯匙長大的公子哥兒們相當不感冒,之所以還要任用他們,可以看做對世家豪門的一種妥協。

南朝的王謝家族雖然不像東晉年間指天畫地,但勢龖力尚存,門生遍布朝廷,如果他們擰著脖子搞不合作,準皇帝劉義符那是毫無辦法。但妥協也是有條件的:你們這些人必須得把劉家的菜園子看好嘍!要不我劉裕到了那邊,非把謝安王導打入十八層地獄不可!

當然,這幾個人並非沽名釣譽之人,能被閱人無數的劉裕相中,本身就是一件了不得的事,祖上至少得濃煙滾滾。

先說老朋友徐羨之,此人京口起事就追隨劉裕鞍前馬後,立功頗多。隻是劉毅、何無忌、劉穆之等人的光芒太過耀眼,不覺被“雪藏”了。劉裕伐秦時,徐羨之留守建業,協助劉穆之處理朝政,在關鍵時刻,為劉裕擺平了後門失火的危機。轉眼間,劉毅等人早已作古,最不行的徐羨之自然混成了老大(呼應一下開篇,隻要活著,不愁沒果子吃)。

謝晦就有點意思了,早年高武皇帝還是宋公時,年紀輕輕的謝晦就任職中書侍郎(副相)。謝晦能爬上高位,不是因為他是高武嫡係,也不因他的功勞,而是另一手絕招:善於團結群臣。謝晦喜得貴子,百官集體拜賀;謝晦老娘死了,大家集體吊唁;就連謝晦得感冒,群臣都要當成癌症來重視。

時間一長,兄長謝瞻看不下去了,勸弟弟不要太張揚,免得引火上身。謝晦卻滿不在乎,因為他還有一招必殺技:揣測領導心思,劉裕才不管你晚上睡的哪個女人,隻要對他忠心,對大宋忠心,隻要不做的太出格(和皇帝對著來)就行。

憑著這身絕技,謝晦獨步官場,三十多歲就進入中央核心。(劉裕也不嫉妒呐?)

傅亮就不用說了吧!逼司馬德文退位的就是他。

細心的讀者可能發現了,怎麼沒有檀道濟呢?這正是我們接下來要說的。

公元422年五月二十一日,劉裕病情突然惡化,於是急詔眾人覲見。劉義符居住東宮,第一個趕到,劉裕環顧四周,強撐著對他說:“徐羨之、傅亮肯定不會有貳心,我最擔心的是謝晦,此人善於投機鑽營,如果將來有變,他一定是始作俑者,但眼下也沒有更好龖的人選了!

還有,檀道濟隨我征戰多年,深得兵法精要,但他沒有野心,對政治一竅不通,在外領兵打仗還行,在朝則容易被人算計,最好把他調離建業,一旦有變,切不要忘記他!你的江山能不能坐穩,關鍵就在此人!

檀道濟將會和徐羨之、傅亮、謝晦三人一起,作為輔政重臣,你年紀小,難以駕馭群臣,凡事要請教徐羨之。”

劉義符含淚點頭,老父親的一番話皆出自肺腑,父親戎馬一生,到頭來不就是為了他和他的兄弟們嗎?父親們的身份可能千差萬別,但愛子之心如出一轍。

話剛說完,徐羨之等人和諸王陸續趕到。劉裕命侍衛宣讀擬好龖的詔書,並囑咐臣工們好生輔佐新皇帝。言訖,禦駕歸天。

劉裕死後的一千多年間,雞蛋裏頭挑骨頭的史家對高祖武皇帝的評論幾乎一邊倒,“雄才大略”“獨決神襟”等等,溢美之詞俯拾即是。當然了,人無完人,劉裕也做過一些缺德事,如弑殺先朝皇帝司馬德文,搶了人家的江山也就算了,何必要趕盡殺絕?他的這一舉動開了一個很不好龖的先河,之後的蕭道融、蕭莊、陳叔寶等遜帝無一善終,就連劉家子孫劉準都被送上黃泉路。

但從曆史的大角度來看,劉裕確實是中華民族的功臣,他阻擋了胡人鐵騎南下,保全了相對脆弱的漢文明。

最龖後,不如讓我們用唐人虞世南的幾句話來憑吊這位生於四世紀的英雄:“宋祖以匹夫挺劍,首創大業,旬月之間,重安晉鼎,居半州之地,驅一郡之卒,斬譙縱於庸蜀,擒姚泓於崤函,克慕容超於青州,梟盧循於嶺外,戎旗所指,無往不捷。觀其豁達宏遠,則漢高之風;製勝胸襟,則光武之匹。惜其祚短,誌未可量也。”(未完待續……)

神速記住【思路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