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文修 四
《人到中年》注意對現實關係的真實描寫,注意本質真實與細節真實的統一。從這個角度說,它運用的基本上是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但又有所突破。它較為明顯地吸收了某些意識流的手法,豐富了作品的表現力,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給人一種新穎之感。
而這種吸收,完全是從內容出發,服從內容的需要的。
由於作品所描寫的是普普通通的人物命運和人物關係,因此,雖然總的時間跨度比較長,但也不宜像一般中篇小說那樣,按時間順序正麵展開情節描寫,那樣容易造成拖遝與平淡。這就決定了它需要采用類似短篇小說一樣的剪材方式,截取一個比較短的生活片斷來寫。而這樣的剪材方式,就必然為作品帶來比較繁重的插敘任務,從而使吸收某些意識流的手法成為必要的、可能的、自然的。比如作品開頭,主人公躺在病床上,行動中止,思緒不息,這就自然而然地為意識流手法的運用打開了通道。而借助主人公在病床上的意識的流動,作品交代了主人公在“斷裂”之前的一係列活動,客觀上就起了插敘的作用。《人到中年》把主觀意識的流動與客觀事件的進展,交叉結合了起來,既錯綜複雜,又脈絡清楚。
同時,這種吸收也不是簡單地照搬,而是有所改革、發展、創造的。意識流小說不注意從外部描寫人物性格,《人到中年》卻是十分注意通過語言和行動來刻畫人物性格的。意識流小說著意刻畫人物隱蔽、複雜的潛意識,《人到中年》中人物的回憶、聯想,大部分是起一種插敘的作用。意識流小說時空跳躍很大,使人眼花繚亂,有割裂整體生活之感,《人到中年》雖然也采用了時序顛倒、互相滲透的寫法,但卻十分注意過渡和照應,使整個作品有條不紊,渾然一體。而且,即使在描寫人物的主觀意識的時候,也沒有誇張和變形,沒有讓環境、氣氛帶上強烈的主觀色彩,沒有追求象征意義,而是嚴格按照人物特定的心理狀態進行細致的刻畫。比如作品開頭:
仿佛是星兒在太空中閃爍,仿佛是船兒在水麵上搖蕩。眼科大夫陸文婷仰臥在病床上,不知自己是在什麼地方。她想喊,喊不出聲來。她想看,什麼也看不見。隻覺得眼前有無數的光環,忽暗忽明,變幻無常。隻覺得身子被一片浮雲托起,時沉時浮,飄遊不定。
這是在迷惘的夢中?還是在死亡的門前?
她記得,好像她剛來上班,剛進手術室,剛換上手術衣,剛走到洗手池邊。對,她的好友薑亞芬是主動要求給她當助手的。薑亞芬的出國申請被批準了,他們一家就要去加拿大,這是薑亞芬跟自己一起做最後的一次手術了。
這裏寫的是陸文婷在病床上的意識活動。作者不吝嗇“仿佛”、“隻覺得”、“她記得”、“好像”、“對”等等詞語,有意安排了疑問句,這就使人物的意識活動,明顯地帶上了恍惚、猶疑、揣度等等特點,而這,正是符合一個垂危的病人在半昏迷狀態中的心理活動的特點的。這樣,《人到中年》雖然吸收了意識流手法,卻能使其和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和諧交融,從而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應該說,在如何借鑒與創造,繼承與革新這個重要的問題上,《人到中年》是從實踐上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經驗的。
總之,深刻的思想開掘,成功的人物描寫,和表現手法上的新的探索,使《人到中年》成為近年來大量湧現的中篇小說中的佼佼者。它是文藝界思想解放與藝術解放的一個勝利。
(原載《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8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