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勸學令與講武堂(1 / 2)

按古製,人死後第二天早晨舉行小殮,大殮一般在人死後第三天,也就是小殮後的第二天上午舉行,“死三日而後殮”,這是為了防止假死,等人複活。古代醫學不發達,隻以斷氣為死亡的標誌,而有的人斷氣後並沒有死,還有可能蘇醒過來。而在這三天裏,家屬還可以準備喪葬用品,等候院方的親人來到。於是古人便製定了“三日大殮”的禮製。而現在因是出征在外,凡是從簡,小殮大殮便一起舉行,而喪禮則是等回到吳郡後舉行。

小殮,即給屍體裹上衣衾。辰時整,為孫策舉行小殮,孫權孫翊先脫下孫策身上衣服,用酒擦拭全身,然後依次為孫策穿衣、束絞,最後蓋上夷衾。

大殮即入棺,也稱入殮,本應請道士推算入殮時辰,以及按死者生肖和死亡月份幹支,以五行說法,推算犯衝的生肖和忌諱等事,將其書寫,張榜於外。入棺時,凡生肖犯衝的人必須遠避。隻是孫策生前殺了於吉,導致江東道士對孫策很是仇視,竟無人應邀前來。

巳時正,舉行入棺,由孫權抱頭,孫翊抱腳,先將腳放入棺內,再將孫策遺體緩緩平放如棺內,上麵蓋上衾被,而後放入孫策佩劍以及金銀器物,最後蓋上棺蓋,隻並不蓋嚴,留著縫隙,也不楔釘,以備其他親屬一睹遺容。

待得一切就緒,準備出發時,黃蓋稟告說並沒有抓住戴員,已是逃了,孫權思量一下道:“既然如此,你就不要和大隊一起出發了,去把事情向伯海說一下,讓他負責搜捕戴員。之後再趕上來。”

黃蓋鬱悶的接令而去。

因是扶柩而行,速度自然不快,而出發的又晚,因此趕到毗陵時,天色已經完全黑了下來,在城外紮下軍營,中軍設下靈堂。

眾人一夜未睡,又趕了一天的路,已是疲憊不堪,因此毗陵縣令前來吊唁,見此情景,便知趣的早早離開。

既然設了靈堂,自然要守靈,便在靈位旁簡單的鋪了兩個地鋪,孫權守上半夜,孫翊守下半夜,其他將領也有要守的,被孫權以明日趕路為由勸了回去,隻留下一隊軍士負責守衛。

營中漸漸安靜下來,隻有篝火發出的劈啪聲,偶爾有巡邏隊走過,站崗的軍士一絲不苟,營外林中的布穀鳥不時的啼叫。

孫權這時才能靜下心來仔細思量自己的處境,原本看演義時覺得孫權太不爭氣了,從接掌大權到赤壁之戰,八年時間竟然沒有一點動靜,現在看來,這也不能怪他了,目前雖說有六郡地盤,但山野險阻之地,並沒有歸順,仍不時反叛,孫策一死,隻怕是叛亂更多,隻可惜演義中對江東八年間的事語焉不詳,不然的話也可以做些預防。

看著熟睡的孫翊,孫權已經決定絕不讓孫翊擔任丹陽太守,否則的話誰知道還會不會被媯覽、戴員謀害。正想到此處,猛然一個激靈,丹徒縣令也叫戴員,不會是一個人吧,越想越有可能,“忽”的一下站起來,卻是失笑,自己也太沉不住氣了,戴員已經畏罪潛逃,罪行已彰,再也不能作惡了。

孫權這猛一站起,卻是嚇了衛士們一跳,便有一小將上前詢問:“將軍何事?”

孫權擺了擺手道:“沒事。”看那小將,卻覺得眼熟,正是昨天在中軍大帳外答話的那小將,便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末將呂蒙,汝南富陂人。”

“呂蒙!”孫權強自忍耐,才沒有叫出聲來,雖然之前已經見過了張昭程普等人,但在孫權心中,東吳四英將的份量才是最重的,而他尤其喜歡從粗俗匹夫成長為東吳大都督的呂蒙,沒想到第一次見麵時,呂蒙站在自己眼前都不認識。

孫權好容易按捺下自己的激動,問道:“你怎麼會在這?”

“末將受先將軍大恩,無以為報,便自請守夜,張長史準了。”

孫權大奇,他隻知道呂蒙“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典故以及奪取荊州,生擒關羽的事跡,在孫策時代的事情確實毫不知情,便向呂蒙詢問。

原來呂蒙少年時跟隨家人離開家鄉,到江東依附姐夫鄧當。當時鄧當是孫策部將,常常帶軍出征,呂蒙也私自加入鄧當軍中作戰。當時鄧當手下有個官吏很瞧不起呂蒙,常對人說“他一個小屁孩能有什麼本事,不過是以肉喂虎罷了”。後來又當麵恥笑呂蒙,呂蒙怒而殺之,逃到同鄉家中,後來通過校尉袁雄出來自首,袁雄為他說情,又把他推薦給孫策,孫策喜歡他的勇猛,便赦了他的罪,並留在身邊。鄧當死後,張昭推薦呂蒙接替鄧當職務,任別部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