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歸國後於1917年1月正式就職北京大學校長,開始精力充沛地改造北大。他首先是努力提高教員的質量,聘請教師不論其政治觀點或學術傾向,隻要求他有學術能力;對待學生,蔡元培則激勵他們接受“世界上和生活中的新觀點”,要求學生應“把致力於學習當做不容推卸的責任,不應把學校當做升官發財的墊腳石。”
除了這些重大的可以記入中國教育史冊的改革,蔡元培還有一個小小的動作,就是把學校的大門敞開,無論是誰,隻要有求學的願望,都可以來北京大學旁聽。
沈從文聽到了天下竟有這樣的好事情,不由得心花怒放,眼前一片光明,完全就跟接到了北大的入學通知書一樣。
北京,真不愧是北京!什麼樣的好事隨時都可以出現!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可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可沈從文的臉上,卻洋溢著春天的歡笑。
嚴冬到了,明天不就是春天嗎?
看見沈從文如同穿新衣戴新帽過新年的小孩般燦爛地笑著,黃村生又提出了新問題:“北大離酉西太遠,去聽課怕是很難。”
“我可以每天早一點起來,就當練習長跑。”
“這樣會消耗你的精力,浪費時間。”
“北大附近,有便宜的房子出租嗎?”
“當然有,便宜的學生公寓到處都是。要不北大那麼多學生住哪裏,況且還有比正式生多出不止一倍的旁聽生,他們都是住在北大附近的公寓裏。”
“北京就是北京,上天對我實在是太眷顧了!”沈從文的心歡快地歌唱著,催著黃村生幫忙找房子。
兩天以後,1924年2月6日,春節炸過的鞭炮硝煙還正濃著,按舊俗正處於不宜移居的日子。渴望聽老師講課的沈從文管不了這許多,他滿懷著春天的希望,興衝衝地搬進了銀閘胡同裏的一個小公寓中,開始了嶄新的,一邊旁聽、一邊寫作的,愜意而窮困的生活。
縐鷹望著湛蘭的天穹,一心就想展翅高飛,去到那可以自由展翅的藍天上,可他的翅膀根本就沒有長硬,能飛得上去嗎?!
六、做了北大的旁聽生
銀閘胡同,座落在北大紅樓的南邊,步行不過十多分鍾的路程。為著便宜,沈從文租的房子比會館的還小,是由一個貯煤間稍加改造而成的。房間僅可容身,床前再也擠不下一張小寫字桌,潮濕的地麵,就隻剩了僅僅可以小心插足的地方。將姐姐送的那兩床棉被放在木板床上,沈從文快樂地招呼表弟:“村弟,坐下歇歇。”
黃村生坐下,目光還在打量著房子。房子確實太差勁了些,沒有窗,沒有暖氣,這餘下的冬日,可不好過。這麼想著,心裏正有點兒歉意,卻聽沈從文高興地說:
“真是太好了,我簡直是進入天堂了。沒想到這輩子還真能去北大聽課!住這裏太有意思了,我想這會是我生命中的一次大轉折,我想給這間屋子取個名。”
“取名?”
“對,一定要取個名,村弟,你幫我想想。”
黃村生想了一會,搖搖頭說:“表哥,這種事我不在行,想不出來。”
“你想不出來,我想出來了。這屋子又窄又黴,我就給它個大號叫‘窄而黴小齋’,你看好不好?”
“倒是合符實際,隻是不太雅。”
“鄉下人取名就隻要名符其實,要雅的待以後再取就是。”
沈從文的心裏充滿自信與希望,他做夢也沒有想到,就這不雅的齋名,從此竟如影不離也追隨著他往各處遷徒,一路下來相伴了他整整54年,一直到“文革”後的1978年,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的他,才有幸搬進了北京前門東大街三號社科院的宿舍樓。
社會對於這位天才的作家,似乎太過不公,隻是就沈從文當時的感覺而言,又實在是太好了。這次僅僅隻有十幾裏之遙地搬遷,其實際意義,甚至可以超出他從偏僻湘西千裏迢迢地奔來北京。
酉西會館,給他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條件,但卻沒能給他提供足夠的社會參與可能。人首先是社會的,一個遊子,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參與當地社會生活,否則就不可能在一個陌生的城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事實上,不僅沈從文,當時公寓中許多旁聽和“正聽”的求學者,原本都是可以住“會館”的。隻是,由於科舉的廢除以及新式學校的興起,新一代知識分子需要自己新的聚合方式。當短期受試的試子變為長期求學的學生,學校住宿製度和公寓的興起,漸漸就替代了往日的會館。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當時來大城市求學的青年,之所以大都情願自己掏錢來住公寓,主要是因為大家在年齡、性格、想法都比較接近,又都不願在會館裏受那些往來商人或前來辦事者的同鄉騷擾。
更重要的是,在公寓裏,一大批富有朝氣的青年人能夠真正遠離原來的社會網絡,參與到動蕩的現代社會中,在一個新的城市關係中安置下自我,並由此獲得了一種新的身份認同。
鄉下人沈從文就這麼憑了對自己的信仰和堅持,進入了北京新興的文化空間,他另一種的文化學習和文學的創作生涯,也由此有序地展開。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收獲堅持的過程,每一種堅持都會有一個結果。沈從文去找過大舅黃鏡銘,他去了一次,又去了第二次,然後就不堅持了。非常明顯,倘若他在這事上堅持下去,他一定會有著另一樣的人生,成為另一個人。人們隻要提到堅持就會說出毅力這兩個字,事實上很多看似很小卻能影響人的一生的事情,堅持與否似乎與毅力無關,主要是信仰與興趣。
沈從文在求人幫忙這類事上很少耐心,盡管他在北京多少還有幾個可以依仗的人,除了找黃大舅,還可以找熊希齡,這些人都會給他提供一些幫助,然而他偏不,結果就成不了那種要依靠他人幫助生活的人,而是注定要走上一條艱辛的獨立之路。沈從文之所以在“窄而黴小齋”一住就是54年,這不能不說與他的這種獨立精神有著密切的關係。
送走黃村生,沈從文在“窄而黴小齋”滿足地啃著燒餅,津津有味地讀著《聖經》和《史記》,極有耐心地等待著,象北大的新生等待著北大開學一樣。
當這激動人心的一天終於到來時,天還剛亮,沈從文就起床了。他走出公寓,在路邊的小攤上買了三個饅頭,一邊吃一邊四處張望。去北大的路,他已然走過好多回,已經再熟悉不過,但他還是選擇跟著人一道走,一直走進課堂裏去。
有幾個青年人走出來了,一路談著朝南邊走去。沈從文心中竊喜,他不知道這些人要去聽誰的課,要聽什麼,隻緊緊地跟在他們後麵,當饅頭全塞進了肚子時,果然已經進到了課堂。
課堂裏的學生越來越多,已經擠得滿滿的時,一個老先生進來了,沈從文見了很是吃驚,因為在他的想象中,這北京大學課堂上的教授,一個個應該是位西裝革履的學者。誰知道,這會走上講台的,卻是一位拖著一根細小焦黃辮子的老先生。
滿臉皺巴巴的模樣,應該是過了花甲靠向古稀的人了,還身穿著一件湘色小袖綢袍,頭戴一頂青緞子加珊瑚頂瓜皮小帽,腰係一根藍色腰帶,再加上他背後拖的那根細小焦黃的辮子……
唉,即使在我們湘西的私塾,這樣的遺老裝束也是少見的,更何況在這大都城北京的最高學府?這樣的人,會有什麼高論呢?沈從文在心裏納悶,很想笑,隻是又不敢表示出來。就在這時,他聽到有學生在笑了,開始是竊竊的,不知是誰帶頭,突然就哄堂大笑起來。
沈從文反而不想笑了,隻睜大眼睛非常同情地看著這讓學生訕笑的老先生。
老先生卻象山一樣鎮定,他半閉了眼睛,靜靜地等待著。笑聲終於低下來,一絲兒都沒了,擠滿了學生的教室鴉雀無聲了,老先生這才一甩辮子,微微一笑,用他那有點兒嘶啞卻也不小的聲音從容不迫地說道:
“同學們!你們是笑我這小小尾巴,對吧?不要笑,一個人的一點嗜好一點堅持罷了,沒什麼大驚小怪的。我告訴你們,我留下這根受之父母的辮子,要剪下它極其容易;隻是你們精神上那根辮子,想去掉可能就不是很容易了。”
說到這裏,老先生又一甩辮子,說:“好吧,你們既然笑我的辮子,這堂課我就先從我的辮子講起。一次我在英國旅行,坐在火車上,當時我是剪了辮子西裝革履的,正巧左邊有兩個留長辮子的中國人,剛想與他們打個招呼,就聽到兩個英國人用英文在罵他們是豬,我聽了就責問他們為什麼這麼野蠻,他們卻說:你看中國人身後拖著的那條小辮子,難道不象豬的尾巴。我很氣憤,唯一報複他們的方法就是將手中的英文報紙當著他們的麵倒過來看。這倆英國佬卻很笨,竟沒能看出我的用意。我氣憤難平,當時就在心中發誓,一輩子都要留一條長辮子。從那以後,我開始重新蓄發,結果就成了現在這樣了。”
老先生說到這兒,將辮子又一次甩到胸前,輕輕地撫摸著。這回,講台下再沒有誰笑。
沈從文聽了這故事,心頭一震,竟忍不住鼓起掌來。好在沒人響應,他剛鼓一下,立即感到自己失態,馬上臉紅了。這情景,不想都被身邊的一位高大的青年學生看在眼裏,還會意地笑了一笑。
老先生講完自已關於辮子的故事,開始講課。他那些奇特的審美觀點,沈從文聽得津津有味,在心裏不斷叫絕。
下課了,老先生對學生友好地揮揮手走了,學生們陸續地離去,沈從文還沉浸在老先生剛才的講課裏,他回味著老先生講過的話,仿佛還在聽課。
“怎麼,不想走?”那高大的青年來到他身邊,友好地問道。
“真是講得太妙了。”沈從文脫口而出。
“我也很喜歡聽辜教授的課。”
“他姓辜。”
“對,姓辜。你是新來的吧。”
“我是個旁聽生,今天第一次偷偷地跟了人來。”
“旁聽生,偷偷的……”高大的青年笑了,露出滿嘴整齊的白牙。
沈從文也憨憨地笑了,再一次感慨地說:“辜教授的課,讓我大開眼界。”
“剛才我看你聽了他辮子的故事,還拍手。”
“第一次,不懂規矩。”
“你為什麼要拍手?”
“這個,實話說,他的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產生一種自信、一種信心,還讓我明白,獨立思考對於工作的長遠意義。”
“想不到你有這樣的見解,我跟你差不多。你是哪兒畢業的?”
“我,沒讀過什麼書,就小學畢業,在家鄉當一個小兵。”
“一個小兵,你家是哪裏的?”
“湖南湘西鎮竿城。”
“這麼遠。就一個人跑到北京來。”
“是啊,我原本想做一個學生,結果考了許多學校都沒考上,沒用處,現在幸好可以旁聽。”
“你叫什麼名字?”
“沈從文。”
“沈從文,你好!我叫陳翔鶴,四川重慶人。我們現在算是認識了,以後多聊。”
沈從文聽了陳翔鶴的話,連聲說“好”,可待陳翔鶴剛轉身要走,他又忍不住說:“現在我還想問你,剛才那位辜教授是什麼來頭,怎麼知識這麼淵博。”
“他名叫辜鴻銘,號稱‘清末怪傑’,他不但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臘文、馬來文等9種語言,還通曉文學、儒學、法學、工學與土木等文、理各科,是一位貫通中西的大學者。他曾創造性地翻譯了《論語》、《中庸》、和《大學》,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和《中國人的精神》等書,在向西方人倡揚東方的文化和精神方麵,他有太大的貢獻。在西方,甚至有‘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的說法。”
沈從文聽了,驚得目瞪口呆,連聲說:“難怪,難怪聽他一堂課收獲這麼多。”
事實上,辜鴻銘的這一堂課對沈從文的影響確實很大,使他明白靈魂的束縛是最難以擺脫的困頓。後來他自己做了教授之後,還經常對學生講述辜鴻銘關於辮子的開場白。晚年沈從文去美國各大學演講,更是將其作為一個富有思辨色彩的掌故一再引用。
一個留著細小焦黃辮子,既喜歡中國女人包小腳、又欣賞慈禧的“清末怪傑”,竟然也被提倡現代教育的蔡元培召進北京大學、與那些時髦的新青年的提倡者們諸如陳獨秀胡適之他們在一起,來教誨學生。西裝革履與馬褂小辨並立在北大的講台,這需要何等博大的胸襟!而蔡元培敞開學校大門讓好學者可以來聽課,又憑空地造就了多少社會人才!
沈從文到了晚年,在陳翔鶴已作故人之後,還在他的《憶翔鶴》一文中,對北大這種博大胸襟讚不絕口,他頗有感觸地寫道:
“近人談當時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的偉大處時,多隻讚美他提倡的‘學術自由’,選擇教師不拘一格,能兼容並包,具有遠見與博識。可極少注意過學術思想開放以外,同時對學校大門也全麵敞開,學校聽課十分自由,影響實格外深刻而廣泛。這種學習方麵的方便,以紅樓為中心,幾十個大小公寓,所形成的活潑文化學術空氣,不僅國內少有,即在北京別的學校也希見。談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大學術上的自由空氣,必需肯定學校大門敞開的辦法,不僅促進了北方文學的成就,更醞釀儲蓄了一種社會動力,影響到後來社會的發展。”由此可見,當年沈從文在北大當“傍聽生”,獲益實在是頗為豐盈的。
就這樣,沈從文落腳銀閘胡同後,做了一名旁聽生,由此進入了北京新興的文化空間,接觸了新的人事,開始了新的生活。
七、聽魯迅講課
人與人相交,其實就一個“緣”字。要說得清楚一點,就是投味,彼此都有喜歡對方的地方。
按常理說,當時的陳翔鶴與沈從文是難成朋友的。
陳翔鶴1901年3月19日出生在四川省重慶市,雖然比沈從文隻大一歲多,可陳翔鶴從小學、省立中學一直到1920年考進上海複旦大學,再到1923年轉學北京大學研究生班、專攻英國文學和中國文學,他這一路走來,與沈從文的經曆顯然是天差地別的,盡管如此,彼此的相互喜歡,還是使他們成了朋友。
第二次他們相遇時,正好是一個暖陽流溢的中午。沈從文在陽光裏啃饅頭,陳翔鶴在遠處的樹蔭下看書,他們的目光遇上了。一個把書拿在手上,一個把饅頭拿在手上,他們都微笑著朝對方走去。
“你吃吧,接著吃吧。”
沈從文憨憨地笑著點點頭,把剩下的半個饅頭,一下子全塞進嘴裏。
陳翔鶴看著他飽口飽嘴地吃完,替他鬆了口氣,說:“你真象條蛇,能吞下比自己還大的東西。”
“你還真說對了,我小時候,個小精瘦,還算機靈滑稽,常常逗得山寨中的老少們捧腹大笑,他們就都叫我‘沈蛇崽’。”
“還真有這事?”
“真有。”
“說說你小時候的事。”
朋友想知道的事情當然要如實回答,沈從文打開了記憶的大門:小時候家境還過得去,有書讀,自己卻不珍惜,而隻顧貪玩,常常逃學去街上看木偶戲,還自作聰明地把書包藏在土地廟裏,交由菩薩來給看管,自己盡興地整天去看戲。結果,菩薩不高興,就把書包送給別人。戲看完了沈從文才發現,急了好一會對菩薩說:書包不見也不是什麼大事,我本來就不想背書包。
話既然這麼說出來了就隻能離開,第二天又隻得硬著頭皮去上學。剛進校園,就遇見了毛先生,“昨天到哪裏去了!”他麵帶怒色大聲責問,沈以文如實回答。
他所做的事情已經讓毛老師很是生氣,一副無所謂的神態更讓毛老師火冒三丈,於是便罰他跪在那株楠木樹下,跪了半個小時才讓他起來。
“你恨不恨老師罰你跪樹下?”
沈從文坦然地迎著毛老師的目光說:“當然恨,你不該在同學麵前罰跪侮辱我!”
“可我怎麼就覺得是你自己在侮辱自己呢!你噘嘴,我知道你不服氣,可我還是要告訴你:樹木都知道往上長,你卻要往下跪。人必須求上進,不能自輕自賤,要自尊自貴。你如果能自尊自貴,不僅僅是我,誰也沒法侮辱你。你自己可以去想想,我能無緣無故地去讓他們中的任何一位跪到這樹下來嗎?”
毛老師說著一指遠處在上體育課的學生,然後一甩手走了。
“那是一個好老師,你遇上他是你的福氣。後來,你就專心讀書了是嗎?”陳翔鶴聽了問道。
沈從文搖搖頭。
“還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