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個性獨立,但事實上,大部分的家長卻沒有給孩子獨立自主的環境和機會。進一步觀察現代的親子關係,更可看出家長的管教技巧有待改進。
尤其是母親,由於愛子心切的緣故,大都喜歡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邊,以免他發生什麼意外。雖然母親的用心良苦,完全是出於保護、照顧孩子的愛心;但實際上卻不是一個好的教育方式。
大部分的孩子都有獨立的欲望,想要擺脫母親處處關照的管教方式,以便尋求自由自在的獨立生活。但此想法正和母親的想法背道而馳,因為母親無不希望孩子乖乖地在身邊,以免交上壞朋友或發生意外。
可是,母親在盡力保護孩子的同時,卻也扼殺了孩子應有的獨立能力。這樣非但沒有幫助他正常地成長,反而使他失去學習獨立的機會。
沒有獨立自主的孩子,就如同生長在溫室的小花朵,一切的風雨烈陽,都由母親替他遮掩承擔。所以,很多小孩子長大之後,就無法獨自地應付考驗和挫折,很容易就被社會所淘汰、淹沒。可見,母親實應更正管教孩子的態度,盡量培養他獨立自主的個性,以便承擔所有的考驗和挫敗。要培養孩子自然獨立的個性,母親可運用兩點管教的原則:
1.讓孩子遠離一些兒時的玩伴,以減低他依賴朋友的心理。這樣可以減弱他潛意識的依賴感,而漸漸養成獨立自主的個性。
2.盡量讓孩子多結交新的朋友,並學習和他人交際的禮儀和應有的心理準備。這樣不但可去除他怕生的害羞個性,也可培養他獨立與他人相處的合群之道。而且,多讓孩子接觸新的朋友,也可培養他的適應能力、及獨立麵對新環境的膽識。
在第一點的原則之中,母親必須注意,不要過於未雨綢繆,馬上就阻止孩子和兒時玩伴的交往。這種操之過急的作法,不但讓孩子無法立即適應,也會使他產生心理上的不安和彷徨,徒然增加孩子的煩惱。所以,母親必須告訴孩子:“先慢慢疏遠那些老朋友,再觀察看看。”這樣能安撫孩子的不穩情緒,使他慢慢地習慣。
而第二點原則應該注意的是,家長千萬不要強迫孩子的想法,硬要他接受家長的安排。因為,過於幹涉孩子,一方麵會使孩子反感,另一方麵會傷害孩子的思考力和獨立性。這樣不但無法去除孩子的倚賴個性,且與第一點原則背道而馳,是家長不肯定孩子的具體表現。家長應站在輔導者的立場,讓孩子漸漸學習合群的交際禮貌,而不要在無形中封閉孩子的思想。
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家長首應肯定孩子是完全獨立的個人。因為,這無異暗示孩子必須獨立自主,學習適應新的人、事、物。而家長份內所應該做的,則是告訴孩子成人所應具備的能力,及所該做的事。如此能讓孩子產生初步的概念,再循序漸進地學習鍛練自我的獨立性。
美國的某一位小學老師,規定所有的同學把童年的照片帶來學校。然後,他要每一位學生敘述自己的童年往事。這乃一種間接的暗示方法,讓全班的學生比較自己的現在和過去。借著回憶童年往事,可使同學確知自己已長大,而不再是個會耍脾氣的小孩了。
這種暗示方法有實質的促進作用,使孩子自知應該獨立自主,並力求更進步、成熟。漸漸地,他們也會慢慢改掉依賴他人的習慣,而表現出尋求獨立的欲望。
母親要培養孩子獨立的成熟個性,切勿采取“揠苗助長”的激烈、直接方式,而應該在無形中先灌輸孩子正確的觀念,再培養他學習獨立的實際行動。這樣方能行之有效,而不致使孩子茫然無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