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個心理實驗,有兩組幼小的兄弟:第一組,哥哥六歲,弟弟四歲;第二組,哥哥四歲,弟弟三歲。借著比較兩組的實驗結果,可以確知其中的差異性。
兩組的母親都囑咐哥哥要照顧弟弟。結果同樣是四歲的小孩,卻有不同程度的差異。也就是說,身為哥哥的四歲孩童,因為有照顧弟弟的任務,所以責任感較重,獨立性較強。相反地,身為弟弟的四歲孩童,由於處於被照顧的地位,所以個性較依賴,性格也較軟弱。這種差異性並非來自兄、弟之別,而在於其有無任務。因為,有任務在身的孩子,在心理心已被母親肯定為獨立的個人,所以責任感較重,個性也較堅強、獨立。反之,處處被人照顧、保護的孩子,自然無法擺脫依賴他人的個性,所以心智較不成熟。
過去我曾做過一項“分擔家務”的研究,分析的結果十分有趣。我發現分配孩子任務,能改變他的某些個性。頑皮而不聽話的孩子,如果分配他做某些工作,能激發他的潛力,使他變得機智而有創造力。
另外,被分配任務的孩子,會自然產生責任心和榮譽感,同時減低其依賴的意願。這種“分配工作”的教育方式,能激發孩子的獨立個性,使他自小即養成自我處理的能力。有了刺激他更多的潛在特性。母親可以善用此暗示技巧,適當地分配孩子任務,借以培養他的獨立人格。在此種間接的訓練中,孩子更能發現自己的特殊潛能,其思想、行為也會較具獨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