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偶爾帶孩子去探病或參加喪禮(1 / 1)

喪禮是具涵嚴肅和戲劇性的場合,當人身置其中的時候,往往會得到一種特別的啟示。不僅能體會人生的價值,以後也更懂得生命之可貴。

雖然,當孩子麵臨死亡的場麵時,會油然生起茫然、恐懼之感。因為他不知道死後的世界如何,逢然會覺得恐怖、懼怕。但是,不能因為如此,家長就拒絕確立孩子死亡的概念。家長如果帶孩子去參加喪禮,可使他更能體會人生之短暫、可貴。不僅可以借此建立他正確、積極的人生觀,也是促使孩子更加成熟的教育暗示技巧。

最近少年的自殺率逐增,此乃因為他們以死來逃避現實,可說是一種消極、愚昧的作法。不管他們的自殺動機為何,都使得身為其父母者傷心欲絕。

因此,家長應偶爾帶孩子去探病或參加喪禮,以便使他明了生命的莊嚴意義。當孩子麵臨死別的悲傷和生病的苦痛時,會更進一步了解生命的可貴。這樣不僅能使他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也會更自覺、感懷自己的幸福,進而活得更踏實、努力。

當孩子確立健康的人生觀後,便不會輕易地尋死自殺,而會更懂得珍惜、感恩。自然而然,他的心智會較以往更成熟,且更懂得去孝順父母、體貼他人。

有時候,母親也可帶孩子去訪問殘障院,借以激勵他更奮發向上。因為,連身體殘障的人都那麼積極樂觀,何況我們身體健全的人,更應該好好珍惜自己、努力奮鬥。孩子會因此更知上進,不再會隨便浪費時間、或自暴自棄了。

第六節

當孩子對某事產生好奇心時,家長也應該給予關懷和附和現今的電視節目愈見粗劣,都未有精進、改良的現象。而一些藝人的婚變事件,大都均屬捏造、誤傳。各台的戲劇節目也都大同小異,毫無創新、變化。

現在的製作人都以收視率為前提,所以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才會造成電視節目素質低落的現象。即使製作人廣被批評、指責,但為了配合觀眾的意願,隻好製作以視聽享受為主的節目。

事實上,電視節目的內容未必得到所有觀眾的認同或喜愛。但是,節目收視率的高低,多少反映了觀眾的欣賞意願和口味。

凡人皆有“附和性”的心理反應,也就是說,別人所關心、認可的事,我們也會隨之關心認可。因為,借著和別人的認同感,會使我們更肯定自我的價值。

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便可掌握此種心理傾向,運用為教育的暗示技巧。當孩子對某些事物產生好奇感時,母親應為示出同樣的好奇心態。雖然這隻不過是一種表麵上的附和,卻能讓孩子得到實質的認同感。

當孩子屢次得到母親的附和後,他便會漸漸建立自信心,且會更樂於獨自尋求樂趣、或發現新奇事物。習慣之後,他的個性也會愈益獨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