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太空的信息》作者:喬·瓦達爾瑪(1 / 3)

《來自太空的信息》作者:喬·瓦達爾瑪

ESDS時間2134年10月15日01:03

浩瀚渺茫的太空中,絕對零度的永恒之夜裏,它就像一粒沙塵一樣飄浮在冥王星的軌道之外,在這個遠離太陽的地方,陽光隻比周圍無數閃爍的星光稍亮一些而已。

它就是“地外信號探測係統”,簡稱為ESDS。它慢慢地轉動著,不斷調整著天線的方向。它有一幢三層樓房那麼高,樣子笨拙難看,一大堆碟形天線和其他的設備以奇怪的角度向外伸出,看上去就像一個浮動著的垃圾堆。它是太空中的傾聽者,傾聽著來自銀河係各個角落微弱得隻有幾毫微瓦的信號。這些微弱的信號難以捕捉,普通的射電望遠鏡無法探測得到。ESDS以十億個不同的頻率搜索著太空,將極微小的信號放大到幾微伏特,並以強大的人工智能計算機對其進行分類和分析,從數十億個信號中尋找智能生命的信息。

有兩次發現了值得進一步探索的信號,信號被轉發到木星軌道附近的無線電轉播衛星上,轉播衛星將放大的信號發送到月球上位於克拉維斯環形山的天文中心。隻是這兩次收到的信號後來都被證明為判斷失誤。第一次的信號來自一個古怪的脈衝星,第二次的信號源於衛星本身電路的偶爾異常,後來從克拉維斯天文中心通過遙感技術對其進行了校正。

根據原子鍾的時間,2134年10月15日1點34分,ESDS將它的主天線對準了太空中尚未探測過的部分,在微波範圍內測到了一個不同尋常的信號,為此進行了多次測試,確定其本身的線路沒有問題後,對該信號進行了分析。根據信號裏含有標準代碼這一點。可以確定信號是由智能生命發出的。ESDS向木星中繼站發出了警告信號。

第一批信號傳送到克拉維斯天文中心是在幾個小時之後,接收裝置將信號記錄下來,並按響了IMR(智能生命信息接收)警報器。

克拉維斯天文中心,ESTI(外星智能生命探索)部門狹小的空間裏,馬修·哈丁正坐在那裏看一本平裝本的科幻小說。他的工作很輕鬆,可以說什麼也不用幹,等著拿工資就是了,隻是沒事做太悶人了。在過去的兩年裏,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和有關人員說上幾分鍾的話(他們的工作總是讓他很施心的),檢查一下設備儀器運行是否正常,然後就坐上幾個小時。什麼事也沒有。

當警報聲在屋裏響起來時,哈丁喃喃道:“出什麼事了?”他舒展一下身子,在房間裏走動起來。隻見ESTI接收器亮起了紅燈,他按下報警複位按鈕,關閉了這令人心煩的聲音,然後查看正在閃亮的指示燈下的文字,上麵寫著“收到信號”。

這可是空前的事情,信號來自ESDS。他急速拉出抽屜,從裏麵拿出操作手冊來。他要不折不扣地按程序做,這事太重要了,得打起十二分精神來。他看著操作手冊上的說明:

“如果信號接收指示燈亮,按以下步驟操作:按下報警複位按鈕。”這一步驟他已經做了。後麵還有警告:

“不得按動任何其他控製按鈕。”第二項步驟是立即通知“外星智能生命搜索”部門主任。

電話鈴聲響了好幾下,一個睡意蒙隴的聲音響起:“哈囉。我是亞倫·華納。”

“天哪。那太好了。什麼都別動。我馬上就趕來。”哢噠一聲,電話掛了。

哈丁回想起前兩次向月球誤報收到外星人信號的事情。“嗯,不會是第三次誤報吧。”他自言自語道。

幾分鍾後,華納主任風一般地衝了進來,滿臉激動。他身上胡亂披了件衣服,頭沒梳,襯衫扣子沒扣,腳上襪子也沒顧得上穿,身後跟著兩位研究地外生命的科學家。凱特·哈奇威和魯東。這三人進來後對哈丁視而不見,徑直奔向SETl接收器。華納輕輕按動了兩個開關,緊張地點燃了一支煙,雖然按規定在天文中心裏是不允許抽煙的。隻見他們三人焦慮不安地看著計算機屏幕,電腦的揚聲器發出各種劈啪聲和無線電波的嘈雜聲。

哈丁從華納的肩後看過去,屏幕上一排排的數據緩緩向上滾動著。

“發生什麼事了?”他問,“真是外星智能生命發出的信號嗎?”

華納咧嘴傻笑著,聳聳肩:“暫時我們還無法確認。我已將信號傳送到主樓的超級計算機上去了,它得哢噠哢噠算上幾個小時後我們才能確定。如果真是外星智能生命發來的信號,那真正有意思的事情還在後麵呢,我們得花上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去破譯那些信息。”

接下來的三年裏,來自世界各地最傑出的數學家、密碼專家以及語言學家都加入了破譯外星人密碼的工作。現已確定信號來自250光年之外尼哈爾恒星係的外星智能生命,但所知道的也僅限於這些了。

該信號每四小時重複一次。部分數據由簡單的質數級數組成,而接下來的信息就讓人莫名其妙了,沒人能摸得清一點門道來。眾多譯解密碼的高手、語言學專家和數學家們絞盡腦汁也研究不出個所以然來。沒多久,官方終於放棄了破譯外星密碼的努力,最後,外星信號也終止了。一個月後,ESDS發生故障,於是,整個“外星生命搜尋”計劃的資金投入也從克拉維斯天文中心的預算表中被劃去了。

已被記錄在案的外星信號資料作為奇異時間檔案被封存起來。在以後的歲月裏,許多專家和一些業餘太空愛好者仍然一直在嚐試破譯這段外星信息,但都像最早的研究者一樣,沒有任何結果。

2155年7月7日

雅克·羅傑是一位專修古代語言的研究生,兼修混沌理論和密碼學。羅傑選擇了這幾門艱深的學科,因為他喜歡這方麵的挑戰。他特別擅長在一些混亂無序的信息中發現其固有的模式。他的同學送他一個外號叫“天才雅克”。當天文係的一位朋友對他講了來自外太空信息那件事之後,他就一頭撲了進去,就像饑餓的蜘蛛撲向蒼蠅一樣。這正是他所喜愛的那種挑戰。

他設法得到了有關資料的存儲卡,包括ESDS發來的原始信息、SET顧目的研究日誌以及解碼研究中產生的各種記錄和資料。不過他感興趣的隻有原始數據,就是出現在計算機屏幕上的那一排排數字。他發現。隻要將這些數據分成若幹組,就能構成一定的模式。接連兩個星期他幾乎廢寢忘食地將重新排列後的數據資料轉換成各種不同語言字母表中的字母,對緊跟在質數級數後麵的數據進行研究,試圖找出其中的線索。

有天晚上,他夢見自己生活在古代的巴比倫,醒來時,突然計上心來,衝到計算機前,將某些數字組合替換成代表各種語音的符號。很快他就發現,它們無論從詞語上還是從語法上都與古代的人類語言有些類似。兩天後,他已經破譯出了其中的大部分,但他幾乎一直未能合眼,累得筋疲力盡,連飯也沒顧得上好好吃,隻是胡亂往肚子裏填些東西就算了,胃也在向他抗議了。他將破譯出來的資料存好後,倒在床上一口氣睡736個小時。

在那一個星期即將結束的時候,他將得出的結論發給了一家語言學雜誌。他的“論文”包括外星信號破譯後的文本以及破譯的過程。文章發表後,他所獲得的成就令整個學術界為之震驚,他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對那些對外星人有興趣的人來說,他所破譯的信息本身會令他們很失望的。裏麵沒有關於外星人外貌形象、曆史、文化、哲學、技術以及心理的任何信息,隻有一些含義模糊的內容,隱隱提及了一些神秘的生物、神、怪物,以及一些奇怪而匪夷所思的事情。少數人認為這信息是一種危險即將來臨的警告,多數人卻覺得它像是一種宗教宣傳。但不管怎麼說,至少發出信息的所在位置已經確定:來自尼哈爾恒星係,一顆G型星,離太陽係大約250光年。

10年後,一個機器人探測器發向了尼哈爾星,它的速度已達到了光速的一半,照此推算,500年後探測器可抵達目的地,然後再用250年時間將探測報告發回太陽係。盡管如此,科學家、工程人員以及這一探測活動的支持者都認為,當外星人的信息到達之時,他們早已不在人世間了,不過他們會給未來的子孫後代留下了一筆極為重要的遺產。

2179年4月30日

事情的發展出乎當初的預料,外星信息的破譯使人們對外星探索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興趣,光速旅行的速度飛躍了一大步。當探測器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抵達外星星係發明出來的時候,當年的好幾個科學家尚健在。

早在2177年,量子驅動技術已經發明,有了這一發明,恒星飛船可以在瞬間進入50光年半徑範圍內的任何坐標點。沒有人,甚至連它的發明者也無法確定它是如何做到的。這可能與宏觀層次的量子躍遷理論有關。物理學者的理論是:恒星飛船穿越了一個或者多個維度空間,而不是我們所熟悉的四維空間。

2177年底,一艘名為“外星人探索”的恒星飛船建造成功。量子驅動技術的一個美中不足之處是需要大量的燃料。每一次躍遷需要一噸氫與一噸反物質氫相碰撞後產生的能量。這意味著每躍遷一次就要帶上兩噸氫,其中一半轉換為反氫。因此,到外星恒星係的往返旅行,光是量子驅動就需要10噸氫做燃料。除此之外。還要加上飛船係統內脈衝發動機所需要的燃料、生命保障係統和反物質轉換器所需要的電能等。雖然太空船的體積極其龐大,但大部分空間都用來儲存燃料了,相對較小的前麵部分放有反物質轉換設備和量子驅動設備等,而最小的那部分才是飛船機組人員的活動空間。飛船最後麵是燃料補給站和脈衝驅動設備,一個用於行星探索的穿梭機安放在恒星飛船的外殼上麵。

第二個缺點是:每一飲躍遷後,量子驅動設備都需要經過一個月的冷卻才能重新使用。這意味著在向目的地進發的過程中,每躍遷50光年之後。就有一個月的空閑時間。

恒星飛船在木星附近建成後,從巨大的木星虹吸了大量的氣體,從中提取所需要的氫氣,經過壓縮後裝入“外星人探索”飛船巨大的燃料箱內。隻需裝載足以到達尼哈爾星係的氫就行了,因為科學家們知道尼哈爾星係裏也有一個類似木星的朱維安行星,回程的時候可在那裏給飛船補充燃料。

為這次探險任務挑選的機組人員有科學家和太陽係宇航員公司的成員。船長史蒂文·阿姆拉迭為指揮官兼駕駛員,他的職責是保證飛船上所有人員的安全飛行以及此次任務的圓滿成功;雪莉·湯普森中尉是他的副駕駛,兼主領航員及副指揮;西莉亞·吉利奧尼中尉是總領科學事務兼醫生;總工程師柯克·施密特負責飛船的順利運行;他的副手邁克是一個類人機器人,負責與人工智能之間的溝通聯係。飛船上還有人類學家莎倫·米勒博士,她曾發表了好幾篇論文,出版了好幾部書,都是關於外星智能和外星文明的。外星文明與我們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同,如果以地球人的眼光來看,那些外星人簡直是不可理喻。她曾對羅傑破譯的外星人信息進行了詳盡的分析研究。還有一位就是那位天才——雅克·羅傑,此時他已年近50,是飛船上年齡最大的人。

2179年4月的最後一天,這七個人登上了“外星人探索”飛船。在倒計時的最後一秒鍾裏,湯普森中尉輸八了第一次躍遷的坐標點,阿姆拉迭船長發出信號、啟動了量子驅動的開關。地球上的人們翹首觀望飛船離去,在他們的眼中,飛船在瞬間就消失不見了。

由於電子傳播的速度無法超越光速,因此在飛船返回之前,地球與飛船之間無法建立通訊聯係。參加這次任務的全體地麵人員,必須屏息靜氣地耐心等待,等待兩年之後“外星人探索”飛船返回地球的那一天,他們能做的就是默默祈禱飛船一路順利。人們百般猜測、熱烈討論著飛向外星係的宇航員們會發現些什麼。但是他們的猜測和假設絕大部分都完全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