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2 / 3)

茅山宗是以茅山為祖庭而造成的道教派係。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進展中央的別名。它的切實首創者是陶弘景。南齊永明十年,陶弘景歸隱茅山,自號‘華陽隱居‘。他傳承楊羲、許謐所傳上清經,專心搜求失散的楊、許手書上清經訣真跡,編寫了專程敘述上清派前期教義、方術及曆史的《真誥》以及《登真隱訣》《真靈位業圖》等二百餘卷道經,宣揚上清經法。經他及眾弟子數十年的苦心經營,上清派的教理和組織漸漸完善。現實上,當初茅山已成為道教上清派的中間,以後上清派即被稱為‘茅山宗‘。自陶弘景今後,茅山宗人才濟濟,其波及日漸放大,唐宋日期益盛。唐代茅山道士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極得唐宗室的尊崇。他們時被禮請入京,或問道,或建醮,出入禁中,備受禮遇。朝廷又常為茅山宗建觀、賜田產,敕封茅山長生之林,阻止樵采、田獵。唐代社會上最顯要的道士多來自茅山。當場有‘茅山為天下道學所宗‘之譽。宋代茅山宗曆朝宗師多得宋室所賜‘先生‘稱呼,至劉混康任嗣法宗師時臻於極盛。哲宗曾召他為皇後孟氏治病。紹聖四年,敕命江寧府將其所居茅山潛神庵擴建為元符觀。徽宗登基後,敕令擴建元符觀為‘元符萬寧宮‘,並賜劉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劍,又親書《度人經》《背靜經》《六甲神符》賜之。劉混康死後,徽宗追贈為‘葆真觀妙衝和先生、太中大夫‘。‘三茅信奉之嚴,未有盛於斯時也‘。茅山宗從南朝梁至北宋,興盛數百年,始終為道教幹流。南宋後來,日趨衰微,但仍繼承不絕,且時有高道名於世。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堅入覲元世祖,奉璽書提點道教,住持杭州宗陽宮,皇慶元年,仁宗授號‘隆道衝真崇正真人‘。其後,又有茅山道士張雨,以能詩善畫享譽於元晚期。元成宗大德八年,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總領三山符?,茅山宗上清宗壇合並入正一道。它作為道教的一宗,雖仍有繼承,但已是日薄西山了。據《茅山誌》載,茅山宗共同嗣法宗師四十五代。第一代稱太師,第二代稱玄師,第三代稱真師,其後曆代皆稱宗師。嗣法宗師的絕大多數皆出身茅山鄰近的句容、丹陽、溧水、金壇等縣世代崇道的隱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陶冶。嗣法宗師的教授,宋徽宗從前,平常以楊羲、許穆、許?所傳上清經?為憑。自劉混康取得朝廷獎賞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劍後,嗣法宗師的傳法信物添置了印劍。現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硯、玉符四寶仍藏茅山道院,為‘鎮山四寶‘。茅山宗信奉元始天尊為最高神。首要繼承、攻讀楊羲、許謐、許?所造的《上清大洞真經》,一同也兼習靈寶經、三皇經及天師道經戒法?。修持方式以思神,誦經為主,修煉理論在陶弘景時已大致組成,後經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人的發揚而漸定型。茅山宗也倡議煉丹。該宗曆朝攻讀的《真誥》載有不少煉丹服食成仙的故事。茅山華陽宮近處有陶弘景煉丹遺跡,梁武帝曾服食陶弘景所煉丹藥,唐玄宗、宋徽宗亦對茅山道士煉丹極感興致。各代達官貴人、文人學士有吟詠茅山煉丹遺跡的詩篇近二百首。茅山道士在道內稱上清弟子,或三洞弟子,以出家居道觀修煉為主,並側重文化和宗教功德教養。攻讀道經,遵循法戒,執行齋醮多依古法。茅山宗有對照體係的教理和標準化的宗教儀軌。不少道士長於撰述,直到宋元日期。還有杜道堅、張雨以玄理詩文名世。笪蟾光《茅山誌?真人著述經懺道書》收有《上清大洞寶經篇目》百部,《上清二十四高真玉?》一部,《上清大洞寶?篇目》三十五部,《眾真所著經論篇目》六十二部;鄭樵《通誌?藝文略》著錄茅山道書目四十部。該宗著述宏富,為早期諸道派之冠。在中國道教史上。茅山宗有著主要地位,它不但在隋唐日期成為道教的幹流,況且對道教理論和修煉方術也有較大奉獻,組織法度也較完善。因此它在諸符?派兼並為正一道之前,能與龍虎宗、閣皂宗鼎立為符?三宗之一,並合此後,又能以小宗獨自承傳直至近代。

龍虎宗是由張陵後代以龍虎山為散布中央的符?派。關於龍虎宗的創立光陰,道書曾有兩種不同的記述:《漢天師世家》稱建安二十年,張魯降魏,張盛南奔龍虎山嗣教;《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則稱西晉永嘉中,張盛入龍虎山嗣教。直至南朝時,始見史籍有張陵子孫之名和功績的記錄,如劉大彬《茅山誌》卷十五記有張陵九世孫張玄真、十世孫張景?等十人。《道學傳》和梁簡文帝《招真館碑》記錄張陵十二世孫張裕居虞山(今江蘇常熟縣西北)招真館事,但這些天師子孫皆不居龍虎山。直至唐代中晚期,始有張陵後代居龍虎山的記述。《全唐詩外編下》有唐元和)初進士信州人吳武陵《龍虎山》詩中有‘五鬥米仙真有道‘之句;徐鍇《茅山道門威儀鄧先生碑》稱,茅山道士鄧啟霞於唐鹹通十二年詣龍虎山十九代天師,參授都功正一法?‘。十九代天師是張修,這解釋龍虎宗首創工夫約在唐中晚期。至北宋,龍虎宗開端顯現聲勢,期間有六位天師,受封為‘先生‘: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為真靜先生,二十五代天師張乾曜為澄素先生,二十六代天師張嗣宗為虛白先生,二十八代天師張敦?為葆光先生,二十九代天師張景瑞為葆真先生,三十代天師張繼先為虛靖先生。至南宋,又有三十二代天師張守真、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前後受封為正應先生和仁靜先生。元代更以政府名義認可了張陵子孫的‘天師‘稱呼,並給予管領江南道教的職權。元世祖忽必烈為滅南宋,曾派人密赴江南與龍虎宗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聯絡,張可大預言二十年後忽必烈將一致天下。忽必烈滅南宋後,為穩定江南,於至元十三年,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入朝,賜號演道靈應衝和真人,給二品銀印,命主領江南道教,以資拉攏。以後三十七代張與棣,三十八代張與材,三十九代張嗣成,四十代張嗣德,四十一代張正言,代代被封天師、大真人,主領江南道教。其職權首要是薦舉任免江南諸路各級道官及宮觀提點,奏請修建宮觀的賜額,還有權出牒度人為道士等。皇朝的寵幸為龍虎宗的進展供給了利於條件,使它在元代取得較大的進展。尤其是它的支派玄教進展更盛。至大德八年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後,龍虎宗兼並另外符?派而為正一道,即進去它進展的另一階段。龍虎宗以符?見長,為道教的‘三山符?‘(茅山的上清?,閣皂山的靈寶?,龍虎山的正一?)之一。元代由龍虎宗正一教主統領‘三山符?‘後,統稱正一符?,江南民間信仰者頗眾。龍虎宗亦以齋醮儀式著名,宋元日期,諸多代天師都不斷受命為皇室設醮,或與其餘道派首腦共有主領醮典,認為皇室祈福禳災。這一日期所出的齋儀之書,亦多出於龍虎宗道士之手,如出身龍虎宗的南宋道士留用光即撰著《無上黃?大齋立成儀》五十七卷。元代中晚期,龍虎宗雖與其餘符?派並合為正一大派,但至明中葉今後即蒼老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