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積極應對國民生活方式轉變的挑戰。生活方式是一個民族社會化程度和整體素質的重要標誌,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的基本尺碼。從消費決定生產意義上講,生活方式決定生產方式,國民生活方式對國家經濟生產方式的轉變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中華民族麵臨著傳統生活方式和現代生活方式的融合,促進精神生活、物質生活方式轉變的挑戰,消極的生活態度、非理性的消費、不文明的生活行為,產生了人們生活的一個悖論,物質生活改善,精神生活匱乏,物質積累增加,生活質量下降,人被物異化,人的主體價值衰落。樹立正確的生活觀,文明生活行為,提高生產水平和生活質量,應是轉變生活方式的基本要求。一要開展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和生活觀,認識生命的價值,增長生存的智慧,培養生活的信仰。認識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價值,珍愛生命,敬畏生命;認知生存的意義,增長生存的智慧,提高生存的能力;認識生活的價值,熱愛生活,奮鬥生活,幸福生活。二要培養理性科學的消費模式。盲目消費、過度消費、非理性消費行為不但給個人文明健康的生活帶來嚴重危害,也給物質資料的生產帶來嚴重的影響。要提倡積累式消費和消費式積累有機結合,有效限製虛擬消費、超前消費和奢侈消費,提倡有效消費、生態消費、低碳消費、簡約消費。三要培養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習慣決定生活命運,轉變生活方式遇到的嚴重的挑戰也許就是幾千年來形成的生活習慣勢力。應通過立法和教育的手段消除愚昧、迷信、不文明的生活習慣,培養健康文明的飲食習慣、娛樂習慣、睡眠習慣、衛生習慣、語言習慣。四要豐富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養。物質貧困固然可怕,但文化貧困更為可怕。要充分應用政府和市場的手段增加公共文化產品,提供豐富的個性化文化產品,滿足不同階層的文化生活需求,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建設生活精神家園,提高生活質量。
第四,積極應對社會管理方式的挑戰。圍繞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中國社會管理應從重經濟管理、輕社會管理向重社會管理、促經濟發展轉變;從重政府作用、輕公眾參與向政府負責和公眾參與轉變;從重社會管治、輕協商機製向協商與管治相結合轉變;從重行政手段、輕法律手段向重法律手段、綜合運用行政等手段相結合轉變;從重意識形態手段、輕文化道德手段向重文化道德手段與意識形態管理相結合轉變。一要加強民主政治建設,促進社會管理民主化。擴大社會主義民主,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尊重和保障人權,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使人民群眾真正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力,保障人民賦予的權力,為人民謀福祉。二要加強社會法製建設,促進社會管理法治化。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尊重和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嚴格依法管理社會,切實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粗暴執法、瀆職失職和執法腐敗等行為。三要加強利益協調機製建設,促進社會管理社會化。建設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實現好、保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體製機製。政府完善公共管理,企業改進民主管理,社會組織自我管理,公民積極參與管理,全部社會主體合作管理。真正做到社會事業社會辦、社會事務社會管、社會成果社會享。
總之,中國未來的發展麵臨著很多機遇,但也麵臨著很多挑戰,機遇和挑戰並存,希望和困難同在。但我們應該相信,隻要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與和平發展的道路,中國不但能抓住機遇帶來民族的更多福祉,更能在挑戰中贏得國際的更高聲譽。
2012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