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中國發展應對的挑戰——在英國牛津大學(1 / 2)

尊敬的校長先生,尊敬的老師們、同學們:

非常高興能和大家在一起交流!迄今已有九個世紀的牛津大學是英語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學,在英國社會和高等教育係統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有著世界性的影響,英國和世界很多的青年學子們都以進牛津大學深造作為理想。我為你們成為牛津大學的主人而感到驕傲自豪。我長期在中國地方政府履職,從事教育事業的時間不長。有這樣一個機會,我非常願意、也十分高興與大家交流我對我的祖國的發展和未來挑戰的觀點。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選擇了改革開放的發展道路,從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入手,走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在向著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前進。中國經濟從當時一度瀕於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至世界第二位(達746萬億美元),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二位(達364萬億美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5540多美元,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農村貧困人口從兩億五千多萬減少到五千多萬,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顯著的成就。中國的發展,不僅使中國人民穩定地走上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沿著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前進,必將會有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中國正在堅持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中國在穩妥地推進政治體製改革,促進民主政治建設和依法治國,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障公民的參與權、知情權、選舉權、監督權;中國在各個領域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各個領域的國際對話、交流與合作,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未來的中國將是一個經濟發達、人民富裕的國家,將是一個充分體現民主、法製、公平、正義的國家,將是開放、包容、文明、和諧的國家,將是維護世界和平、勇於肩負國際責任的國家。

我們認為,中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雖然有比較堅實的基礎和很多機遇,但也麵臨著四個轉變的挑戰,即:價值思維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國民生活方式轉變、社會管理方式轉變的挑戰。

羅崇敏演講集中國發展應對的挑戰首先,積極應對價值思維方式轉變的挑戰。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曆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天下為公”、“天人合一”、“以和為貴”、“見利思義”等價值觀念和價值思維方式,對協調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對和平競爭、共同發展,對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對統合科技力量和人文價值,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在全球工具主義、實用主義理性過度張揚的環境中,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不可避免地導致價值理性不斷受到屏蔽,國民的價值自覺和價值自信衰減,人性被不斷異化,人甚至被異化為“物”。這樣的現象不僅是在中國,也許在各個國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由“物本”價值思維方式向“人本”價值思維方式轉變,是我們麵臨的一大挑戰。“以人為本,本固邦寧”。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培養全民的主體價值意識,增強國民的價值自信和價值自覺。培養唯真、唯智、唯實、唯和的價值思維方式,即: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實踐真理、捍衛真理,做真人、行真事;崇尚智慧、增長智慧,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注重實際、注重實踐、追求實效、追求實績;崇尚和善、追求和美、建設和諧。進一步確立全民的社會主體地位,不斷提高全民素質,充分調動全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好、保護好、發展好全民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實現每個人的個體價值,發展全社會的共同價值。

其次,積極應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挑戰。經濟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資源型向科技型轉變,是適應全球需求結構重大變化、增強國家經濟、抵禦國際市場風險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國民收入分配合理化和社會穩定和諧的要求。中國產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人均占有資源量少,市場化程度不高,企業價值戰略管理水平低等問題同時存在,給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帶來挑戰。應對挑戰首要的、最根本的是要在經濟體製改革上有重大突破,堅持市場競爭取向,提高經濟市場化程度。從製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宏觀調控體係。加快企業、價格、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切實放寬市場準入,積極鼓勵創業創新,支持和引導民間投資,調動和發揮各方麵積極性,健全和完善激勵與約束機製,不斷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二要著力推進自主創新,提高創新能力。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深化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加快科技產業化進程。加快科技體製改革,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加強政府、企業和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之間的橫向聯係,形成科技創新合力。不斷增加科技開發的投資比例,充分調動企業科技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中小企業不斷應用新技術和革新生產辦法,積極倡導國家實驗室與民間企業聯合開發新產品。三要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勞動者素質。應堅持以員工為主體,以實現好、發展好、保護好員工的利益為根本,以提高勞動者素質為核心,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全麵加強企業的基礎管理、全程管理、係統管理,加強企業的資產、技術、產品、戰略、文化等的管理,不斷提高企業素質和產品質量,不斷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四要加強政府對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政府的宏觀調控應主要圍繞建立三大調控體係展開,一是經濟和產業布局結構調控體係,按照優化需求結構、供給結構、要素投入結構的方向,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經濟結構和國土開發空間結構,促進三次產業在更高水平上協同發展,全麵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二是以市場準入和監管為主要內容的市場監管體係,以保證市場競爭的公平公正;三是以利率、彙率、稅收為主要手段的政策調控體係,以保證宏觀經濟體係的基本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