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敘事梯陣向上攀登後,會有一層敘事,是相對的“外層敘事”敘事者所在的層次,亦即“作者”所在的“現實”——“我們所在之地”。就如死侍屠殺漫威編輯部一樣,作為元虛構角色的死侍懟上了“編輯部”。然而現實世界的漫威編輯部還活得好好的。所以說,下層敘事永遠無法超越真現實。等一下,你說對方沒有幹掉現實中的編輯部,隻是因為它還沒有達到“我們所在之地”?這個嘛,如果現實與虛擬的屏障真的那麼容易超越的話,我們的世界早就被某個無限超越自身敘事的精神病給摧毀了,或者變成樂子人的世界。
為了回答現實不會被虛構角色影響111的問題,有人認為敘事層之間可以無限嵌入敘事層,稱跨敘事層的家夥在突破自身的敘事層後,又麵臨新嵌入的敘事層,因而縱使其自身能無限突破敘事層,但總會被無限加一的新嵌入敘事層給阻礙;有的人則認為下層敘事中,出現了 回旋跨層cyclical-transgression ,即整個敘事梯陣實質上是個莫比烏斯環,敘事層的高低是相對而言的,敘事者互相創造對方的敘事域112,無法真正超脫下現實敘事層;而Veleafer,則提出了 亞敘事層sub-diegesis 的理論,即某個敘事之下的全體敘事皆可看做一個亞敘事層,亞敘事層中各個敘事疊為敘事域,精神病殺不了其上層敘事亦即現實中的作者,但能殺掉其上級敘事“現實”裏的“作者”,或者說,真現實裏的作者在下層敘事的化身。
其實,若是按照熱奈特的理論的話,敘事隻需要分為外層敘事和主層敘事。而主層敘事的內層敘事發生了元敘述(後敘述)行為時,敘事層是從自身開始向下延伸的,也就是說,所有的後續敘事,都是內層敘事的下級敘事。元敘述,被內層敘述的角色當做外層敘述,元敘述的元敘述被當做內層敘述,如此往複向下延伸。所以實質上,Veleafer所說的亞敘事層,即是熱奈特的內層敘述這個概念的異常化,並強化結構間的領屬關係。
tom.png
真紅眼食元獸,不知吞噬過多少元敘事
以及,為了與小說中的“現實”進行區分,本文把我們所處的世界稱之為真現實,真現實是下層敘事永遠無法超越的實在,除非我們的世界也處在一個小說之中。當然了,無法證明為真即視為偽,所以無需思慮我們的世界,到底是一場大夢、缸中之腦、程序猿模擬,還是小說故事,等等諸多 “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 這些“世界是虛構”的假說不必花心思去想,畢竟單憑空想是想不出個所以然的113。
另外,上文說過,高層次的敘事者對低層次的敘事普遍有“降維打擊”的能力,表現為任何低層次的存在完全被高層次存在掌控。無論是什麼終極的至高神性,哪怕是宣稱跨越敘事梯陣的永夜眾神,在來自真現實的打擊麵前,全部灰飛煙滅114,甚至波及臨近的“幻泡”115。
順帶一提,有人認為敘事層向下迭進,意味著沒有敘事層概念的作品裏的角色,其就與作者僅隔了一層敘事,而那些所謂超越敘事層的元虛構角色,反而自降了自身的敘事層次。
若想反駁這個觀點的話,可以這麼說:敘事層本質上隻需分為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整個虛擬世界相當於一個亞敘事層,亞敘事層裏可以無限細分敘事層。亦即盡管看起來現實和虛構隻有一層間隔,但在間隔之間可以填入更多敘事層或者敘事域——敘事之間不是絕對定位的,隻是呈示在敘事視角下隻有那塊而已。所以這些角色所處的敘事層不一定有明顯高下之別。
況且,所有“一花一世界”類嵌套宇宙,也可以陷入這個問題。無論是宇宙之上還有宇宙,亦或是上界或者宇宙強度什麼的,但凡涉及 “程度論證”argument from degree ,當比較時總會有高低層次地糾紛。隻是有的人認為這些是往上拓展層次,而敘事類的則是往下拓展而已。這裏有雙重標準,並不能一視同仁地從基準起點向某一方向拓展。
但可以確定的是,超越敘事層者位於更上層敘事的可能性更高。這其實相當於比較無限與無限之間的大小,是看其增勢一樣。不過怎麼算還是由創作者決定。
敘事者與敘事視角
敘事者與聞述者
接受敘事者(受敘者)narratee 即承接符號文本116的受傳者,其對符號文本的再構築將形成敘事。敘事必然有一個受敘者為其賦予意義,否則敘事文本便是一堆單純的字符或圖形等117。不過上文說到,哪怕是零符號,隻要其發出者是有靈的“作者”,那麼“作者”的靈就是敘事的受敘者,敘事原型於其中被構築。
敘述者narrator 118,即敘述聲音的發出者。在現實中,嚴格地從諸如夢境敘事中,找出一個共性的一般敘述者是很困難的。而趙先生則認為敘述者由“文本構築”119、“接受構築”120、“體裁構築”121所組成的表意功能,並就此提出了敘事者可呈二象形態的觀點,稱敘述者的本質在兩端間遊走:一端是人格化的敘事者,極端的人格化敘述者便是作者本人,敘述完全是出於其的意誌;另一端是框架化的敘述者,其與作者、表演者分離,作為一個虛設的“指令 呈現者preseter ”充當敘述源頭122。順帶一提,夢境在敘述學中也算一種敘事,是由聞述者主導的 心象敘述mental narrative 。按趙先生的話來說,夢的敘述主體與接收主體都在同一人上,而觀察者生起的探查意識會改變無意識的敘述源,這便是所謂的自指悖論123。
而在基金會世界觀中,敘事者需要是有靈的。敘事者一詞是相對上下層敘事125而言的。通常來說,上層敘事裏的特殊靈性存在,就是下層敘事裏的敘事者。此時的上層敘事者,不一定要進行敘事行為,就如讀者並非書的作者,但卻與書中角色隔了一個敘事層。
從元虛構角色角度來看,大部分的超形上學敘事者更接近於框架化的敘事者,因為元虛構角色需要自指為聞述者,才能讓敘事的“意義”(或者說符號文本的“意義”),被顯示出來,以讓自身得以被構築。不被賦予意義的信息,稱不上是敘事。或者元虛構角色先將“作者”的靈視為聞述者,但這個靈也可以被泛化為“宇宙意識”之類的事物,可以撇開“敘事”這個詞。所以從元虛構角色角度上看,超形上學的敘事者,更傾向於不那麼人格化的敘事者,更像是敘事層的內在促動力,而敘事更像是由構築框架的指令驅動形成的。
這聽起來似乎偏離了大眾所認為的“作者與故事角色”那種關係,不過畢竟基金會裏的敘事是被異常化的概念,用現實的概念講解難免有些難進行。在此,本文將提出這麼一個概念以解決該問題:敘事層中有內在敘事者,內在敘事者可以不完全代替外在敘事者的位置。
外在敘事者
外在敘事者,即是創造出敘事的存在,即是偽作者126與聞述者的統稱。其中,偽作者與聞述者二者身份是可以相互轉換的。以上一章老三和老二的例子為例,在例子中,老大是原型敘事的最初敘事者,老三是老大的聞述者,老二是老三的聞述者,而老三卻是老二的轉述者。聞述者在聽了敘述者所發出的敘事後,有了自己的理解,這個理解便可以視為一個新敘事的雛形。老三聽了老大的敘事,再轉述給老二時,這個敘事就成型了。這就是所謂的一度敘述和二度敘述。
前文說到,語言是敘事的根基,敘事者是通過語言來創造下層世界。這和一些神明創造世界的過程差不多。耶和華說“要有光,於是便有了光”,一切就都突然間存在了,這便是“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127。對於顯露敘事者來說128,它們就是下層敘事裏的至高神性,它們的話語就是 神之道Word of God ,是下層敘事角色形成意識的第一因,是敘事內一切法則邏輯的最初製定和更高級修改權限,可以用“機械降神”\/“劇情殺”來毫不講理地控製敘事走向,而它們自身則是絕對人格化的敘事者。
敘事視角
然而“神”並不一定將一切都安排好,它隻能通過 敘述聚焦narrative focalization 的方式,將敘事視角(鏡頭)拉到幾個特定角色的特定的事件之上130,而其餘地方要麼一筆帶過,要麼不提。這就產生了 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 Iser 所說的 敘述空白narrative blank 。敘事空白,即未呈現在敘述視角之下的敘事。這些未呈現的敘事,這些失焦之處,究竟是一片虛無還是繁榮昌盛?答案是一無二隨。不過為了便於講說,在本文中,就設定敘事空白為,敘事空白是外在敘事者放鬆對下層敘事的控製之地131,而下層敘事在其中擁有相對的自由132,免得他們像是被灌輸記憶然後進行時空穿梭一樣133。
伊瑟爾認為,敘事空白是“讀者想象的催化劑,促使他補充被隱藏的內容。”在基金會相關創作中,真作者們常用“留白”134乃至 “麥格芬”MacGuffin 135的手法,給真讀者留下無窮的遐想,促進他們進行二次創作。在二次創作中,讀者會根據現有的參照符號加上自身的理解,對原型敘事加以刪改或填充,演繹成新的故事。
而對於基金會世界觀內裏的受敘者來說,也大致如此創造新的下層敘事。而外在敘事者所接收到的原型敘事部分內容,在異質敘事中得以補充或消失。盡管其有想法,但不一定會在敘述中揭示相關內容,這些未被寫出來的事物,隱藏在具體語境之中136,便成了所謂的 “隱文本”implicit text 。而在冥冥之中,下層敘事的敘事空白的演繹,會向那些想法靠攏137。不過,這種靠攏的傾向,並非會變為“沒人關注就隨便長長就好”,而是會被內在敘事者影響138。
內在敘事者
內在敘事者不是作者的下層敘事的化身,不是因 自我敘述homodiegesis 的二我差139而隔出的“作者”化身,也不是隱蔽了的敘述者,其更接近於敘事本體的呈現140和\/或隱文本。
邏各斯Logos ,是非人格化的內在敘事者,是外在敘事者先前製定下的一切可以理解的破碎的法則141,是敘事層的框架與範式和規則的本身。當外在敘事者 不在場abwesen 時,邏各斯則依從其(零散)思路所(無意識地)擬合而成的條理架構,作為邏輯、因果等事物,使得敘事具有某種程度上的連續性。因而可以將邏各斯視為敘事的內在促動力, 於無意識中行使外在敘事者留下的權柄。以上的介紹聽起來是否有些熟悉?沒錯,將邏各斯人格化\/神格化後,就成了某些設定下,掌管法則製定與運行又困住物象的破碎之神(大概)142。
而 隱含作者implied author ,則是另一類內在敘事者。相對於邏各斯而言,其是特定敘事的總體意義-價值的擬人格化體現。現實中,一個作者可能會站在某個角度和立場,寫下與他三觀不符合的作品。但對於讀者來說,有時不一定知道原作者寫的不是他所想的。於是就有一位“自我”三觀,與“其”所寫的敘事內涵相一致的“作者”就被假想出來了。這位隱含於敘事中的“作者”,雖然看似就是外在敘事的作者,但也並不完全等同。隱含作者存在於每個敘事之中,“倒置因果”般地控製與推了動敘事發展及發展方向的變移。對於元虛構角色來說,也許隱含作者的“筆”,就相當於某個可以改變敘事基調的裝置。 在“作者死”143後,隱含作者將脫離上級敘事者的掌控,成為該敘事內的“真正作者”。
總之,內在敘事者可被看作是敘事的靈魂,是敘事內虛設的至高存在,是固有的“現實控製器”144。其可在不被其他敘事者幹涉的情況下,一定程度上可代替外在敘事者進行演繹。從元虛構角色角度來看,這就是所謂的“敘事自填充”機製。
虛實之間的人擇
+ wikidot與敘事世界
敘事相對論模型
全文見此:述敘事學與你:摒棄虛構與非虛構之分。
由於該篇算是以虛構物理學為主,套皮敘述學知識,故不展開講。另見可能相關的 占位符宇宙體係。
壓印流模型
概念出自《敘事的穩定和填充》,由PC-DOS提出。
壓印流,是上層敘事將“構思”投影到下層敘事的敘事域時,所形成的敘事流動。這個敘事流是被“下壓”的,所以稱為壓印流。壓印流在進入下層敘事後,會在“抽象敘事層(域)”中,經曆敘事自穩定和敘事自填充(無論是否由上層敘事者主導),而後在二次壓印中再構築並影響到下層敘事。
其中,抽象敘事層(域),是彌塞於敘事層結構中的用以維持結構穩定的假定存在。其相當於敘事成型之前的緩衝,可令上層敘事變幻莫測的構思,形成非穩定壓印流流入抽象敘事域。其中的其中,又假定存在有“緩衝敘事域”,是下層敘事的節縮版本,隻會臨時地與壓印流結合,直到收到寫入信號時才將內容導入下層敘事。而敘事自穩定和敘事自填充,指的是壓印流會自動補充敘事空白與敘事漏洞。至於敘事空白的填充機製,可參照上文的“敘事視角”一章裏的說法,茲不贅言。
總之,壓印流模型意在將“思考”轉化為敘事流程的模型,是用以闡釋意義運動時的假定穩定機製。
妄域與幻泡模型
出自《萬劫曆數係列》,由Etinjat提出。目前該世界觀中,意義的運動是一切的實存的基底;而語義方陣,則是一切敘事的基本框架和劇情發展的脈絡或促動力。
妄域與真現實相對,擬構真現實中人類的思想世界。人一開始思考,一開始開始對萬事萬物進行描述的時候,下層敘事便開始有了雛形,各種意象便也逐漸形成,慢慢衍化為各自的思想\/幻想體係,妄域就存在於意義運動之中了。
妄域被敘事絕對精神充盈,其中沉澱著來自現實世界認知的 原型archetype ,這些原型即是最基本的故事素材,若幹故事素材組合成幻泡,遊蕩在妄域裏。一個幻泡即是一位\/一群作者的某個設定集的統合,可視為一個全能宇宙,或者一個大敘事梯陣147,其中包含若幹敘事層(域)或者別的什麼。這些幻泡可以相互折射,相互投影自身的元素,對應作品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用原型角色。而諸多幻泡會聚攏在某個“主題簇”旁,例如基金會主題,形成各自的故事係列。主題簇的核心便是官方設定與故事線,遠離其的則是同人故事。
它們之間,有的相聚在原核之影下,汲取著來自真上的敘事母體的能量,共同演化著自在形象;有的散發著信息共振流,將其自身的敘事元素投入到其他幻泡的世界觀之中,成為新的演繹體;有的相互融合,有的卻分裂出序列串。於是,多姿多彩的各個敘事集,就在遊離在妄域的基本敘事力量的推動下,有了起承轉合,有了無窮的推衍,幻泡便在相互影響中被賦予設定。
幻泡之內自有敘事梯陣。其敘事結構,可以類比為“像燈一樣層層透過紗布,留下越來越淡的光影”,亦即敘事中的存在能對臨近的敘事層(通常隻能是下層敘事)進行影響,在下層敘事某處有對應自己形象的存在。能移動“光源”的存在即是跨敘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