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防人不如識人(1 / 2)

某日聽到一個網友說:“我再也不相信朋友了,朋友最危險!”初聽這樣一句頗具滄桑意味的話,我立刻感到驚詫。

問:“為何有這種感慨?”

原來是朋友深深地傷害了他,並且差點將他置於死地。所以才會發出“我再也不相信朋友了,朋友最危險”的感慨。

這不僅讓我想起《文摘報》上的一篇紀實文章:昔日一對情同手足的好朋友,為了競爭副處長的職位,一位大姐竟然不顧多年的姐妹情誼,雇凶用硫酸將自己的姐妹毀成了一個今後生活下去都顯艱難的人。案件被偵破後,受害方簡直難以相信毀滅自己一生的竟然是自己情同姐妹的好朋友。

如此看來,遭遇過這種傷害的人,在以後的生活中產生信任危機,是可以理解的。

社會隻要存在,人與人之間的恩恩怨怨就不會停止。無論哪個人都不敢保證從降生人世的那天起,就不與人、社會發生糾葛,而能獨來獨往。那些所謂的愛恨情仇,都是在有了與人的交往和糾葛之後才演繹出來的。再加上環境的急劇變化,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形態更是複雜:阿諛奉承者在朋友有困難的時候可能落井下石;錦上添花者可能在朋友的傷口上撒鹽;花言巧語者可能為某種目的而汙蔑陷害他人;同心同德者可能會反目成仇;目空一切的人看上去很聰明實際上卻很愚笨;魯莽的人表麵上很勇敢其實很怯懦;曆史上的亡國之君大多數看上去頗有智慧,亡國之臣往往表現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樣子……

這些真是魚龍混雜,令人眼花繚亂,就算是那些遁入空門的佛家弟子,也不是生下來就看破紅塵的。這樣一來,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就有了是是非非,受到傷害的人也就不乏其例。

人為某種目的而“裝飾”自己的時候,是不擇手段的。在這裏我本來想用“虛偽”這個字眼,但仔細考慮一下,覺得“虛偽”始終是一個貶義詞,而人們作“偽”,有時卻是無法逃避的,是可敬的,不能一概遭貶,因此采用了“裝飾”這個中性的字眼。人性經過裝飾後,自然變得更加難知難懂。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是我初讀《增廣賢文》時,讀出的為人處世的道理。這裏強調的是與人相處的一個“防”字。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也的確是這樣為人處世的。

就因為有這樣的一種理念,人與人之間才形成了一堵由人們自己建立起來的心牆,大家彼此之間你防著我、我防著你,一味地增加冷漠與防備,自然而然就減少了關愛與熱情。

人與人之間確實是有區別的,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不可能天下大同;人群中也不可能是每個人都適合做朋友的,人的性情和誌趣千差萬別。有的人對我們來說,就像互不相交的兩條平行線,向著自己的目的地前進,永遠不會產生碰撞的火花,也不會產生感情的火花;而有的人,在我們的生命裏卻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這些人包括相知相攜的朋友、互相掣肘的對手或敵人。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