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中文網永久網址,請牢記!
所謂飯的軟硬,無非是控製好加水量罷了。(比奇中文網首發www.biqi.me)有一段時間,陳雲的廚師病了,就由於若木“頂班”,頂了將近一年。在這一年中,於若木有所“發明創造”:她用硬紙片剪成兩個圓筒,再親手用線縫上底。她用這兩個一大一小的圓筒盛米,再用秤稱米,使大圓筒正好盛米2兩,小圓筒盛米1.5兩。這樣,給他做中飯,用大圓筒量米就行了,做晚飯則用小圓筒量米。後來,陳雲和她到上海去,她把這特殊的“量具”也帶去了。上海招待所的服務員見了,就用鐵皮焊了兩個圓筒給她。這兩個鐵圓筒,竟一直用到他的晚年。
至於控製加水量,於若木也有所“發明創造”:她做了個“量水器”,專門測量加水後米層上麵水的高度。經過一次次試驗,在陳雲以為軟硬最合適的時候,她在“量水器”上劃了個刻度。從此,她一直照這個刻度加水,做出來的飯不軟不硬,恰到好處,陳雲都很滿意。
本來,陳雲吃梨、蘋果等水果,在晚年,改為三頓都吃香蕉,這是考慮到香蕉是潤腸的,可以防止大便幹燥。通常,他每次吃一根大香蕉或者兩根小香蕉。此外,陳雲從不吃零食。
在“文革”前,因工作關係,陳雲偶然赴宴。“文革”之後,陳雲從不赴宴,總是粗菜淡飯,獨自進餐,如此而已。
陳雲上午喝白開水,午睡起來之後,喝一杯淡淡的龍井綠茶。他不喝酒,也不喝其他飲料。
於若木從營養學角度知道,微量元素硒有著抗衰老的功能,又得知陝西省紫陽縣所生產的“紫陽保健茶”天然富硒,她就彙錢給紫陽縣茶廠,購買這種“硒茶”。她把硒茶摻在龍井茶裏給陳雲飲用。先是加少量的硒茶,陳雲沒有提出異議,她就慢慢增加,以至增加到40%、50%,最後增加到2/3。
於若木知道靈芝具有抗衰老作用,同時對於促進安眠、減輕肺氣腫具有一定的效果,所以她就向保健醫生建議,讓陳雲服用靈芝提取液製的靈芝膠囊。
她也曾把花粉製劑摻在豆漿裏,給陳雲服用。
陳雲那麼孱弱的身體,能夠長壽,確實是和於若木這位營養學家的細心調理分不開的。
於若木還說,“淡泊明誌,寧靜致遠”,這是陳雲一生最好的寫照。陳雲有很強的自我控製能力,即便是身處逆境,仍能豁達樂觀。這是陳雲能夠長壽的心理因素。
紅色的家風
1978年,我曾在北京三裏河中國科學院拜訪了當時在院部工作的陳雲夫人於若木,我聽說她是騎自行車上下班,很驚訝!
在1978年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陳雲已經重新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並兼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然而,作為陳雲夫人,於若木每天從中南海騎自行車到三裏河上班。
其實,從中南海騎自行車到三裏河上班,對於於若木來說還是“小意思”。於若木在1961年擔任陳雲秘書。1964年12月於若木調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工作,上班的地方在香山植物園,陳雲家當時住在北京中南海不遠處的北長街,於若木竟然每天騎幾十裏路,直到有一天於若木被車撞了,才不讓她到那麼遠的香山上班。
陳雲的家風甚嚴,他給家人定下的“三不準”,那就是子女不準搭乘他的車,子女不準接觸他看的文件,子女不準隨便進出他的辦公室。
陳雲和於若木共有5個子女:長女陳偉力、長子陳元、次女陳偉華、小女兒陳偉蘭和次子陳方。
陳雲特別交代,孩子上下學不許接送,不許搞特殊化,要讓他們從小就像一般人家的子女一樣學習和生活。
陳雲對於自己子女的教育非常嚴格。於若木說,陳雲教育子女的兩條基本原則就是“讀好書”和“做好人”。陳雲給子女開出了必讀書目:《馬恩全集》《列寧選集》《毛澤東選集》《魯迅全集》,並規定了一些必讀篇目,如《共產黨宣言》和《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陳雲的長女陳偉力回憶說,在她6歲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父親就叮囑她不要說是誰的孩子。陳雲讓孩子以普通學生的麵目出現在學校。
還有一回,兒子陳方在上中學的時候,一次因急用去找陳雲秘書,從父親的工資裏拿了點錢買東西。
陳雲知道之後,問陳方:“我的工資誰給的?”
陳方答道:“人民給的。”
“人民給我的工資,你為什麼用?”
“我是你的兒子,你是我爸爸。”
陳雲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記住,節約一分錢是節約人民的錢。我看你的行動。”從那以後,陳方再也不隨便用錢了。
我采訪陳雲夫人於若木之前,在北京一所中學裏訪問了陳雲的次女陳偉華。
1966年,陳偉華高中畢業。1968年,她被分配到北京郊區懷柔縣辛營公社,在那裏當一名鄉村小學教師。
陳偉華記得,那是她第一次離開家,到一個陌生的山區工作,實在非常想家。她回憶說:“有一次不是周末,我也沒向學校請假,走了幾十裏山路冒雨趕回家。沒想到,爸爸看到我回來,非但沒有顯出高興的樣子,得知我沒請假後,還嚴厲地批評了我。”陳偉華永遠記得當時父親對她說的話:“孩子們的功課缺不得,你應該在那兒安心教好書、育好人,在農村幹出好成績。”
第二天一大早,陳偉華就趕回了懷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