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 劉邦崛起之謎(2 / 3)

那麼這個時候是不是非劉季當頭不可呢?不是,因為這時候還有兩個能人,一個是蕭何,一個是曹參,蕭何和曹參當時都是縣政府的一級官員。劉季是一個亭長,這個亭長最後還是失職的,但是蕭何和曹參都是文化人的,文化人是不敢造反的。蕭何和曹參說,我們都拖家帶口的,都有一些產業,挑頭造反那是滅族的罪,弄不好我們,劉季,反正那是一個混小子,愣頭青,出了事他擔著。大家說,不不,我們都覺得劉季非你不可,所有的人都不敢挑這個頭。劉季說好,大家既然推舉我,我就來挑這個頭。於是劉季自封為沛公,因為他是沛縣的領袖,叫沛公。由此我們得出了劉邦崛起的原因的第一個結論,就是出身雖差,運氣好。

劉邦除了有運氣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敢擔當。如果說蕭何、曹參二不敢帶頭謀反是因為考慮個人得失的話,而劉邦的這次挑頭則體現了他的敢作敢為。劉邦靠自己的赤誠終於走出了他崛起的第一步,後又投奔反秦起義軍的重要首領項梁,與項梁的侄子項羽並肩作戰。這為他的崛起提供了一個更大的曆史舞台。

這個時候,反秦鬥爭進入了一個關鍵時刻。在這個關鍵時刻,項梁的隊伍裏來了一個重要人物,這個人的名字叫範增。範增當年已經70歲了,但是這個人飽讀詩書,一肚子的奇計,一直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他看準了項梁這支隊伍,然後投奔項梁,而且給項梁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主意。當時的情況是,最先在大澤鄉起義的陳勝已經死了,陳勝、吳廣的起義也就失敗了。範增就給項梁分析陳勝失敗的原因,項梁說陳勝的敗是有原因的,也是當然的,為什麼呢?因為他放棄了楚這個旗號,因為我們知道陳勝起義以後他稱王的時候,他的國號號稱張楚,張楚什麼意思呢?張大楚國的意思,但是範增說,他雖然打出張楚的旗號來作為一個號召,但是他犯了一個錯誤,他沒有立楚王的後人為王,他自己做了王,這是不對的,為什麼呢?範增說秦滅六國,楚最無罪,就是秦滅的六國當中,楚國是最冤枉的,滅得最冤的,所以楚人對於秦王朝也是最不服的。這裏我們稍微交代一下,我們知道在秦滅六國之前,所謂戰國時代主要是七個國家,這七個國家最強大的是哪幾個國家呢?三個國家,一個是齊國,一個是秦國,一個是楚國。齊的強大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齊是資格最老的一個封國,這是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的國家,是有名的超級大國。秦和楚都是後起之秀,而這兩個後起之秀後來發展得非常快。楚人在當時號稱荊蠻,就是楚人是有一種蠻勁。我就是楚人,你看我身上也有蠻勁的。就是我們湖南有一句話叫霸蠻,又霸又蠻。又霸又蠻是什麼?這個事情大家都說做不成,我非要去做,這是湖南人的性格,湖南人的精神,這就是楚人的一種精神,所以楚人他最不服氣的就是周。就是現在湖北人還有一句口頭禪,叫不服周,就是不服氣,他不叫不服氣,叫不服周,不服周,老子就是不服周。就是不服這個周,所以他就自強不息,拚命地擴張自己。當時楚王是有一個家族的這樣一個傳統是,七年不出兵是奇恥大辱,經常發動戰爭的,最後成為南方之強。在楚人看來的統一中國的應該是我們楚人,而不是秦老西,他不服。所以,楚人流傳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就說哪怕我楚國隻剩下三戶人家,我也要把你秦國滅了,非滅你不可。所以範增說在這樣一個情況下,你又在楚國原來的地方發動這樣一個起義,你就應該請一位楚王的後代來做領袖。但是陳勝沒有這樣做,所以他必然失敗,因此請項梁你這樣做。項梁說這個建議有道理。因為這樣一種造反起義,他確實需要有一種精神上的、輿論上的號召和支持,於是就到處去找,看有沒有楚王的後代,七找八找找到一個放羊娃,這個放羊娃的名字叫做心,就是這個心。據說是楚懷王的孫子,他說這個好,為什麼?楚懷王當年到秦國以後被秦國扣留下來,死在秦國的,楚人都很懷念他,現在把他孫子給找出來了,所以立他為楚懷王,還叫懷王,作為起義軍聯盟的名義上的領袖。

公元前208年,陳勝起義暫時遭到挫折後,由楚國舊貴族出身的項梁領導的一支義軍,在聽取了謀士範增的建議後,立原楚懷王的孫子心,為楚懷王。楚懷王也當仁不讓地行使了其領導權,決定各路諸侯出兵滅秦,命令項羽北上救趙,派劉邦西進關中,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

這不明擺著就是偏劉邦嗎,為什麼會這樣?這裏麵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當時討論這個戰略決策的時候,有很多的諸侯,說我們現在要打秦國,誰願意去啊?誰都不願意去。因為秦國當時非常強大,誰都不願意去打頭陣。打頭陣是做炮灰,會打仗的人都知道,兩軍交戰,衝鋒衝過去,第一排死掉了,最後後麵的軍隊過去拔旗子,他摘取勝利的果實,所以大家都不願意去。隻有兩個人願意去,劉邦、項羽。這是第一個原因。那麼在劉邦和項羽之間為什麼要選擇劉邦呢?是因為大家都有一個意見,項羽這個人太殘暴了,打仗是很能打,但是他每打到一個地方,打下一座城池以後屠城,他就是不管你是投降還是沒投降,是怎麼來的,他打進去把一城的人都殺光,然後敵軍投降的這些俘虜全部活埋。一路走就是燒殺掠搶,奸淫婦女,這個軍紀實在是太惡劣了,大家說還是要有一個忠厚厚道人,做人要厚道,要有一個厚道人去打秦國,這樣秦的軍民他就不會頑抗,一想來一個厚道人,可能還對我們有一些什麼好處,可能就投降了,這樣就比較容易打下來,所以不讓項羽去打秦,讓劉邦去打。由此我們就得出劉邦能夠崛起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實力雖弱,膽子大。

劉邦西進也不順利,但是他這個時候身邊來了一個重要的人,這個人叫做酈其食。酈其食這個人是陳留高陽人,陳留在哪裏呢?就是現在河南省的陳留縣,酈其食是陳留高陽人,60歲,身高八尺,非常狂妄,誰都不放在眼裏,一縣的人都稱他為狂生,但是這是一個有計謀的人,他一直在關注國家形勢的變化。當時起義軍一撥一撥從陳留過進,因為陳留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義軍今天這一撥來了,明天那一撥來了。酈其食經過觀察發現這些將領都不行,惟獨對劉邦情有獨鍾,他覺得劉邦這個人能成大事。酈其食見劉邦的故事有兩個版本,這兩個版本都記載在司馬遷的《史記》上,那麼第一個版本是這樣的。

劉邦的軍隊來到陳留的時候,酈其食就去找劉邦軍隊裏邊的一個下級軍官,這個人跟酈其食是認識的。酈其食就說,他說我想投靠劉邦,請你去幫我說一說,你怎麼說呢?你就說,這個陳留縣有一個叫酈其食的人,所有的人都說他是個狂生,他自己認為他不是個狂生,你就這麼說。這個人說不行,我不能去給你說,說你不知道,我們沛公最瞧不起的,最討厭的,最痛恨的就是你們這些讀書人,他最討厭讀書人,但凡有讀書人來求見他,他就要侮辱這些讀書人。當時這個儒生也是戴冠的,儒生的冠是一個像鬥一樣的東西。他說這些讀書人、儒生一進來,我們沛公就把他頭上鬥一樣的冠拿下來撒尿,最瞧不起讀書人。不能說,說你是儒生的話,他肯定不見。酈其食說,不管,你就去說。這個人就如實對劉邦說了,劉邦還果然就召見了他。召見的時候劉邦在幹什麼?在洗腳,坐在床上,伸開兩條腿,讓兩個女孩子一邊一個在給他洗腳。可能還估計做點足底按摩,就跟現在足浴一樣,我估計是這樣,大大咧咧的。酈其食走進去昂然而入,長揖不拜。這個按規矩本來應該是跪下來要拜的,但是他不拜,長揖,說沛公,你是想幫助暴秦的吧,你的打算是要幫助秦的吧。劉邦說,豎儒,豎儒是個罵人的話,豎是什麼?奴才,你這個奴才書呆子,亂講,我是打秦國的,我怎麼會是幫秦國的呢?酈其食說,那就不對了,如果你是想滅秦的,想奪得天下的,怎麼能用這種態度見我老人家。劉邦說,對不起,把兩個足底按摩的小妹,趕出去,然後把衣服穿起來,把鞋子穿起來,酈先生請坐。這是酈其食見劉邦的第一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