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地空導彈(1 / 3)

地空導彈是指從地麵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導彈。又稱防空導彈。它是組成地空導彈武器係統的核心。地空導彈是由地麵發射,攻擊敵來襲飛機、導彈等空中目標的一種導彈武器,是現代防空武器係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高炮相比,它射程遠,射高大,單發命中率高;與截擊機相比,它反應速度快,火力猛,威力大,不受目標速度和高度限製,可以在高、中、低空及遠、中近程構成一道道嚴密的防空火力網。

分類

地空導彈的分類方法很多,主要的有:按射高分為高、中、低空;按射程分為遠、中、近程和短程。劃分的標準各國也不盡相同,多數國家把最大射程在100千米以上的稱為遠程,20~100千米之間的稱為中程,10~20千米的稱為近程,10千米以內的稱為短程。按製導方式分為遙控、尋的、複合製導等類型。其中尋的製導又分為主動尋的、半主動尋的和被動尋的3種。最初的地空導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研製的“萊茵女兒”等。戰後,美國、蘇聯、英國等國相繼發展地空導彈,並於50年代先後裝備第一代地空導彈;60至70年代裝備了第二代地空導彈;70年代以來又研製和裝備了第三代地空導彈。

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已繁衍成一個龐大的地空導彈家族,形成了高、中、低空,遠、中、近程的地空導彈係列。在60年代以後的曆次局部戰爭中,廣泛使用了地空導彈武器,極大地提高了地麵防空的效能,使其成為地麵防空火力的骨幹,構成對突防飛機的主要威脅,迫使空襲飛機采取低空和超低空突防並尋求在防空火力圈外發射空地導彈等新的突防樣式,從而使防空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空防鬥爭的推動下,地空導彈將主要朝著抗幹擾、多用途和複合製導的方向發展。

發展情況

射程在40公裏以上,射高在20公裏以上的地空導彈,稱為中高空、中遠程導彈。這類導彈中,射程最遠的是蘇聯的AS-5導彈,250公裏;射高最大的是蘇聯的AS-2導彈,34公裏;單發命中率最高的是美國的“愛國者”導彈,90%以上;彈體最長的是蘇聯的AS-5導彈,16.5米;發射重量最大的也是蘇聯的AS-5導彈,10000公斤;飛行馬赫數最大的是蘇聯的AS-12,5~6;戰鬥部最重的是美國“奈基”Ⅱ導彈,545公斤。射程為15~40公裏,射高為6~20公裏的導彈,稱為中低空、中近程地空導彈。這類導彈中,射程最大的是美國的“改霍克”,40公裏;射高最大的也是“改霍克”導彈,18公裏;彈體最長的是蘇聯的SA-3,5.95米;發射重量最大的也是SA-3,925公斤;飛行馬赫數最大的是蘇聯的SA-11,2.9;戰鬥部最重的是蘇聯的SA-1,3.84公斤。

射程在15公裏以下,射高在6公裏以下的導彈,稱為低空、近程地空導彈。這類導彈中,射程最遠的是瑞士的“天空衛士-麻雀”,最大射程13公裏;射程最小的是蘇聯的SA-9,0.2公裏;射高最大的是蘇聯的SA-9,6公裏;射高最小的是英國的“長劍”,0.01公裏;彈長最長的是瑞士的“防空衛士-麻雀”,3.66米;發射重量最大的也是“防空衛士-座雀”,204公斤;飛行馬赫數最大的是意大利的“靛”,2.5;戰鬥部重量最大的是蘇聯的SA-8,50公斤。

射程在5公裏以下,射高在3公裏以上的地空導彈,稱為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這類導彈中,射程最大的是美國的“毒刺”和瑞典的RBS-70,均為5公裏;射高最大的也是這兩型導彈,均為5公裏;彈長最長的是“毒刺”,1.52米;發射重量最大的是瑞典RBS-70,15公斤;飛行速度最快的是美國的“紅眼”和“毒刺”、馬赫數均為2;戰鬥部最重的是英國的“吹管”,2.2公斤。早在二次大戰時期,納粹德國為了對付盟國飛機的襲擊,研製了“熱風”、“颶風”、“暴風”等防空火箭,後來相繼研製了“瀑布”、“龍膽”、“蝴蝶”及“萊茵之女”等地空導彈,這些導彈沒有來得及批量生產和裝備使用,戰爭就結束了。和地地戰術導彈及戰略彈道導彈的發展一樣,美蘇在戰爭結束後競相爭奪地空導彈的技術資料和設計圖紙,爭取了一部分地空導彈專家,從而為戰後地空導彈的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戰後40多年來,地空導彈的發展主要還是美蘇壟斷,它們的技術水平基本代表了世尋地空導彈的最高水平。從60年代以來,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瑞士、瑞典等近10個國家已能程度不同地研製和生產地空導彈。

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個型號服役,各型地空導彈的生產量已超過40萬枚,有30多個國家通過不同的方式購買並裝備了這種武器。戰後地空導彈的發展主要可分為四代。第一代地空導彈是戰後至50年代末期研製的導彈,此間主要發展國是美、蘇兩家。他們在掠取德國實物的技術資料的基礎上,研究、仿製和試驗了一批導彈,同時也開始自行設計和製造第一代地空導彈。當時,由於噴氣式飛機和戰略轟炸機、戰略偵察機的大量使用,使傳統的高炮失去了作用,射高隻有10公裏左右的高炮麵對以高亞音速、超音速在12公裏以上高度飛行的飛機已顯得無能為力。為了對付高空高速飛行的飛機,美、蘇重點發展了中高空、中遠程導彈,其主要代表型為美國的“波馬克”和“奈基”Ⅰ、Ⅱ型導彈,蘇聯的SA-1和SA-2.

第一代地空導彈在射程上有了很大提高,一般射程可達50公裏左右,個別達140公裏,射高也能達30公裏左右,因而對飛機形成了一定的威脅。但這一代導彈尺寸較大,機動性較差,隻能固定發射,對付中高空目標,對低空、超低空飛行的空中目標則顯得過於笨拙。第二代地空導彈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發展的。由於中高空、中遠程導彈的發展,以往以高、中空突防的作戰飛機開始采用低空、超低空突防的戰術,空中目標的這一重大變化也引起地空導彈的相應變化,因此,一代機動性能好,反應速度快,能夠對中低空、中遠程和低空、近程目標進行攻擊的導彈相繼問世,最有代表性的型號有:在中高空、中近程地空導彈方麵,有美國的“霍克”和蘇聯的SA-3、SA-6;在低空、近程導彈方麵,有美國的“小槲樹”、“紅眼”,蘇聯的SA-7等。

此外,中高空、中遠程導彈也有重大發展,蘇聯研製成功SA-4、SA-5兩型導彈,其中SA-5成為世界地空導彈發展中彈體最長16.5米、彈徑最大1.07米、翼展最大3.65米、發射重量最大1000公斤、射程最遠250公裏的一型地空導彈,該型導彈廣泛裝備於華約和中東各國。值得一提的是,此間英國還發展了一型中高、中遠程地空導彈,其型號為“警犬”Ⅱ,射程84公裏,射高0.5~27公裏。

第二代地空導彈的突出特點是:具有機動發射能力,反應速度較快,導彈自動化程度較高,製導體製多樣化,已基本形成高中低空、遠中近程的全空域火力覆蓋第三代地空導彈是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發展的。此間,由於地空導彈初步形成了全空域防衛態勢,所以目標飛行高度變化不大,但仍以低空和超低空突防為主,所以這一代導彈除蘇聯的SA-11中程導彈外,其餘全是低空、近程防空導彈,其主要特點是不少國家參與了地空導彈的發展,同時一大批性能較好的單兵便攜式導彈也得以迅速發展。這一代導彈的代表型有:美國的“毒刺”,蘇聯的SA-8、SA-9,英國的“山貓”、“輕劍”、“吹管”,法國的“響尾蛇”,法德合研的“羅蘭特”及瑞典的RBS-70等。

第四代地空導彈是70年代末以後發展的。此間,雖然作戰飛機仍采用低空、超低空突防模式,但地地戰術彈道導彈卻構成了新的威脅,使地麵防空變得日趨複雜。由於飛機大量采用隱形技術,加之飛行速度已提高到馬赫數2左右,所以目標機動能力和低空突防能力較強。戰術彈道導彈飛行彈道雖然較高,但目標小,飛行速度快,也較易突防。

為了防空反導,第四代導彈在重點發展低空導彈的基礎上,還十分注意發展各種類型的導彈,其代表型有:美國的“愛國者”、“改霍克”、“羅蘭特”,蘇聯的SA-12、SA-13,美國和瑞士聯合研製的“阿達茨”,法國的“西北風”,英國的“輕劍”2000、“星光”、德國的“羅蘭特”、法國的“夏安”,日本的81式和意大利的“防空衛士”等。這一代導彈由於采用了相控陣雷達和先進的微電子技術,使地空導彈係統能跟蹤和攻擊多目標,在命中精度和作戰效能方麵也有很大提高。地空導彈和戰鬥機、高炮一起,構成國土區域防空、要地防空和野戰防空的重要武器係統。地空導彈由於命中精度高,摧毀威力大,機動能力強,覆蓋範圍廣,反應時間快,所以日益成為地麵防空的主要武器。經過戰後40多年的發展,地空導彈已裝備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計有70餘種、100多型在役,有10多個國家具有研製和生產能力。

使用情況

導彈在戰後以來的曆次戰爭和武裝衝突中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59年10月7月,我地空導彈部從用SA-2導彈擊落了在北京上空進行偵察飛行的台灣空軍偵察機RB-57D,這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用地空導彈擊落飛機的戰例。“薩姆”-2導彈是蘇聯研製的第一代地空導彈,1959年剛剛服役,其射程54公裏,射高34公裏,在當時是打擊中高空飛機最理想的武器。繼首次擊落RB-57D之後,又陸續擊落U-2型偵察機等5架,為地空導彈的戰史書寫了光彩的第一筆。越南戰爭期間,美軍出動B-52等作戰飛機數萬架次進行狂轟濫炸,為了打擊美軍飛機,越南裝備了近30個營的前蘇製“薩姆”第一、二代地空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