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Q-9詳細資料:彈長大於9公尺,彈徑0.7公尺;長徑比約12.9,接近愛國者的12.6;如果去除助推器,以第二級彈徑0.56公尺計算,長徑比12.5,其高速性能比體積略少但同樣帶助推器的S-300V要好。彈重約2噸,彈頭重大於180公斤,運載係數為11,優於S-300係列和PAC-3,但遜於S-400.彈頭類型與其他導彈一樣是無線電近炸引信觸發的預製破片高爆式。
HQ-9的最小射程估計達6公裏,最大射程200公裏,最小射高0.5公裏,最大射高30公裏,最小射程和射高稍微偏大。對彈道導彈攔截時的最大射程小於30公裏,較S-300係列的40公裏要差。對飛機單發殺傷率0.7至0.9;受限於最高速度不足和飛行包線範圍較小,在對M-9之類的彈道目標進行攔截時,采取非迎頭的T形戰法扇麵攔截,單發殺傷概率也不太可能高於30%,這個情況同樣出現在台灣的ATBM身上。
導彈導引方式采取慣性+指令+TVM,與S-300PMU1和PAC-2+類似,但異於S-300V、PAC3和S-400.導引頭裝有一副平板天線,估計工作在C波段,導彈以預測命中點的比例導引法控製。發射方式是雙隘裝筒式垂直發射,每個營有12輛發射車,24枚導彈,能一次控製6枚導彈同時攔截3至6個不同方向的目標,對飛機目標一次使用1至2枚導彈,對彈道目標則加倍,發射間隔約5秒。全係統展開時間約6分鍾,反應速度12至15秒,這些都是可媲美S-300係列的數據。導彈機動能力最大22G,再裝填時間2分鍾,車輛載具的最高時速60公裏。
SJ係列相控陣搜索/導引雷達是KS-1的SJ-202改良放大型,與愛國者的MPQ-53較相似但異於S-300係列,因此也很可能同樣采用C波段操作。方位掃描角120度,俯仰角0至90度,波束寬2度,有極強的抗幹擾能力,發射機峰值功率1000千瓦,平均功率約60千瓦,雷達精度高於S-300V的9S32相位導引雷達,能同時跟蹤300公裏內、7馬赫以下的100個空中目標,並自動進行威脅評估選出6個威脅最大的目標分配給發射車,綜合性能不下於S-300PMV1的64.6遠程搜索雷達,主天線陣為圓形,抗幹擾旁瓣對消陣列為多個矩形,敵我識別天線工作在L波段。
HQ-9係統使用一個大型的HT-233 3D相控陣雷達用於監視和目標探測。雷達在KS-1A中-程防空導彈上也被使用。雷達據說能夠同時地追蹤50個目標。HQ-9也可能與俄國兼容追蹤雷達,致使適用於和S-300聯合部署。
該雷達采用全相參脈衝間頻率捷變技術排除瞄準式幹擾,針對主波束和旁瓣對消天線具有極佳的空間選擇能力;具有抗雜波幹擾、欺騙式幹擾、消除消極幹擾、誘騙反輻射導彈能能力;另外由於發射機功率異常強大,具有國外雷達少有的“燒穿能力”,能夠完全壓製美式小功率幹擾機,綜合電子反反製能力極強。
防空指揮管製中心內有多個相同的液晶顯控台,每個顯控台有兩具20英寸彩色液晶多功能平麵位置顯示器。武器控製電腦是全新的超大規模集成32K並行數字電腦,具有定點和浮點運算功能,有3個儲存器、兩個輸入輸出裝置和一個外接設備接口,一名軍官和兩名士兵就能完成整個接戰過程,並可通過預編程序進行機內自檢。主機板等都是插件式,維修與更換十分方便,改良潛力大,自動化程度優於S-300係列。
HQ-9在1997年少量服役於實驗部隊,曾在國土防空作戰中參與警戒和戰備值班任務,並擊落於高空偵察氣球和無人偵察機。1999年7月,經過進一步改良的另一先鋒批次首次在西北靶場試射成功;8月下旬,防空兵另一實驗部隊首次在高海拔地區舉行實彈打靶試驗,當相控陣雷達在遠距離發現目標後立即跟蹤鎖定,導彈隨即升空擊碎靶機。隨後HQ-9在烏雲密布和強風中把來自高、中、低空不同類型、不同方向的靶機擊碎,在場觀看的當時的空軍司令劉順堯上將和其他將領對HQ-9的優異高原作戰性能和雷達電子係統快速反應能力留下深刻印象,並給予高度評價。
為彌補軟硬件之間的差距,使綜合性能接近外國水準,在少量生產HQ-9並成軍試用後,二院早已製定針對彈體本身的改良方案,尤其是推進係統的技術革新,包括:建立戰術導彈HTPB高能燃料生產線;采用高質量纖維/環氧複合材料發動機殼體,滿足各種複雜載荷條件下,對殼體強度和剛度的嚴苛要求;把高質衝比噴管技術實用化,采用新產品全麵減輕結構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