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浽]疏卷之一(1 / 3)

道可道,

註:謂經衍政教之道也。

非常道;

註:非自然長生之道。常道者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含光藏暉,滅跡匿端,不可稱道也。*疏:道以虛通為義,常以湛寂得名。所謂無極大道,衆生正性也。而言可道者,即是名言,謂可稱之法也。雖復稱可道,宜隨機愜當,而有聲有說,非真常凝寂之道也。常道者,不可以名言辮,不可以思慮知,妙絕希夷,理窮恍惚。故知言象之表,方契凝常真寂之道。可道可說者,非常道也。

名可名,

註:謂富貴尊榮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

註: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者,當如嬰兄之未言,鷄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處石問,內雖昭昭,外如頑愚也。*疏:名者教也,前言可道,盛明於理,今言可名,次顯於教,真理既絕於言象,至教亦超於聲說。理既常道不可道,教亦可名非常名。欲明理教教理,不一不異也。然至道深玄,不可涯量,非無非有,不斷不常,而義有抑揚,教存漸頓,所以立常以破可,故言可道非常道。至論造極,處無可無不可。故《玉京經》雲:無可無不可,思與希微通。無名,天地之始;註:無名者,謂道也。道無形故不可名。始者道吐氣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本始也。*王曰:道雖無名,要能吐氣布化,出於虛無,與天地萬物作於本始也。*疏:始,本也。虛無至道,陶甄萬物,二儀三景,何莫由斯。故指此無名,為物之本,無名足可言說,明矣。·

有名,萬物之母。

註: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陰陽,有柔剛,是其名也。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也。*疏:母有名跡也。重玄之道,本自無名,從本降跡,稱謂斯起。所以聖人因無名立有名,寄有名詮無名者,方欲子育衆生,令其歸本,慈悲鞠養,有同母義。*顧曰:有名謂陰陽,無名謂常道,常道無體,故曰無名。陰陽有分,故日有名。始者取其無先,母者取其有功。無先則本不可尋,有功則其理可說,謂陰陽含氣稟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故謂之母。

常無欲,以觀其妙;

註:妙,要也。言人常能無欲,則可以觀大道之要。要謂一也,一出布化,名道贊叔,明是非也。*節解曰:謂守虛無也。*疏:妙,精微也。觀,照察也。其,己也。言人常能無欲無為,至虛至靜者,即能近鑒己身之妙道,遠鑒至理之精微也。

常有欲,以觀其激。

註:繳,歸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觀世俗之所歸趣也。*禦曰:人生而靜,天之性。感物而動,性之欲也。若常守清靜,解心釋神#2,反照正性,則觀乎妙本矣。*疏:言人不能無為恬淡,觀妙守真,妄起貪求,肆情染滯者,適見世境之有,未體即有之空,所以不察妙理之精微,唯睹死生之歸趣。前明無名有名之優劣,此顯有欲無欲之勝負。*張曰:上達之人,取舍情夷,清虛無欲,神情照察,得道之微妙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註:兩者謂有欲無欲也。同出者,同出人之心也。異名者,所名各異也。無欲者長存,有欲者亡身。*疏:夫所觀之境唯一,能觀之智有殊,二觀既其不同,繳妙所以名異。

同謂之玄。

註:玄者,天也。言有欲之人,與無欲之人,同受氣於天也。*疏:玄者深遠之義,亦是不滯之名,有無二心,原乎一道,同出異名。異名一道,謂之深遠。深遠之玄,理歸無滯。既不滯有,又不滯無,二俱不滯,故謂之玄。

玄之又玄,

註:天中復有天也。言稟氣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則生賢聖,得錯亂濁厚,則生貪淫也。*疏:有欲之人,唯滯於有,無欲之士,又滯於無,故說一玄以遣雙執。又恐行者滯於此玄,今說又玄,更祛後病。既而非但不滯於滯,亦乃不滯於不滯,此則遣之又遣,故日玄之又玄。*顧曰:雖同稟氣於天,蓋人有高卑,氣有清濁,天彌高彌清,地逾卑逾濁。人稟得清氣者,則為賢智,稟得濁氣者,則為凡愚。賢智無欲,觀見其妙。凡愚有欲,觀見其繳,自然有此。

衆妙之門。

註:能知天中復有天,稟氣有厚薄,人能除情去欲,守於中和,是謂知道之門也。*疏:門,法門也。前以一中之玄,遣二偏之雙執,二偏之病既除,一中之藥還遣,唯藥與病一時俱消,此乃妙極精微,窮理盡性,豈唯群聖之戶牖,抑亦衆妙之法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註:自揚己美,使彰顯也。

斯惡已;

註:有危亡也。*疏:天下者,世間之總名也,美,悅愛也。《上元經》雲:諸天之下,諸地之上,其中人物,名日世間。言一切蒼生,莫不耽滯諸塵,妄起美惡,違其心者,遂起僧嫌,名之為惡。順其意者,必生愛染,名之為美。不知諸法即有即空,美惡既空,何憎何愛。故《莊子》雲:毛牆麗姬,人之所美,魚見之深入,烏見之高飛。又雲: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以斯而驗,豈有美惡哉。故知世間執美為美者,此即惡矣。*顧曰:一切衆生,皆知耽美前境,五欲聲色等諸塵為美,美之不息,必以身為患,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

註:有功名也。

斯不善已。

註:人所爭也。*疏:凡鄙之流,迷於真理,非但耽淫聲色,抑亦貪著名譽,求名喪身,利己害物,不知名善舉體虛妄,故下文雲名與身孰親。《莊子》雲:為善無近名,又雲其所矜惜,無非名善,是知矜名執善於理不臧,唯當忘善惡而居中,方會無為之致也。*羅曰:人之受形,皆智愛形而食名,其所食惜,無非名善。此善無善,不免諸苦,名雖稱遂,何益於己。

有無相生,

註:見有而為無也。*疏:有無二名,相因而立,推窮理性,即體而空,既知有無相生,足明萬法無實。* 王日:嗜欲為有心,清虛為無心。

難易相成,

註:見難而為易也。*疏:空心慧觀,無易無難,分別執情,有難有易,是知難易二法相互而成。*王曰:抑性為難,從情則易,抑易從難則善,舍難從易則凶,凶悖外顯,故日相成。

長短相形,

註:見短而為長也。*疏:以長形長則無長,以短比短則無短。故日長短相形而有也。*王曰:自是為長,非物為短,他亦自是而非彼。

高下相傾,

註:見高而為下。*疏:傾,奪也。夫有高即有下,無下即無高,何者?夫以尺比寸,尺即為高,以丈比尺,尺即為下。向者之高,今之成下,故知高下竟無定相,更相傾奪,所以皆空也。

音聲相和,

註:上唱下必和也。*疏:夫宮商絲竹,相和而成,推求性相,即體皆空,以況萬有,虛假亦然。

先後相隨。

註:上行下必隨。*疏:夫以今望昔,所以有今,以昔望今,所以名昔,而今自非今,何能有昔,昔自非昔,豈有今哉。既其無昔無今,何先何後,是知有先有後者,三時相隨而竟無實體。*王曰:終始相逐,不相遠離,如積善餘慶,積惡餘殃,善惡行於前,吉凶追其後。

是以聖人治處無為之事,

註:以道治也。節解曰:謂自然也。*疏:聖人者體道契真之人也,亦言聖者正也,能自正己,兼能正他,故名為聖。即此聖人慈悲救物,持無為之妙法,治有欲之蒼生。所治近,指上文能治,屬在於下,仍前以發,故雲是以聖人治,又言聖人寂而動,動而寂,寂而動,無為而能涉事。動而寂,處世不廢無為,斯乃無為即為,為即無為,豈有市朝山穀之殊,拱默當塗之隔耶,故雲處無為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