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浽]疏卷之一(2 / 3)

行不言之教;

註:以身帥導之。*疏:妙體真源,絕於言象,雖復處寂而施化無方,豈唯真不乖應,抑亦語不妨默,既出處語默,其致一焉。端拱寂然,而言滿天下,豈日杜口而稱不言哉,故《莊子》雲:言而足者則終日言而盡道,言而不足者則終日言而盡物。

萬物作焉,

註:各自動作。

而不辭。

註:不辭謝而逆止也。*疏:萬物者一切群生也。作,感動也。始,先也。聖人無心有感,斯應譬彼明鏡,方玆虛穀,感而後應,不為物先,故《莊子》雲:常和而不唱也。

生而不有,

註:元氣生萬物而不有也。

為而不恃,

註: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也。*疏:恃,恰賴也。大聖虛懷,逗機利物,自他平等,物我兼忘,雖有大功,終不恃賴,忘其功也。

功成弗居。

註: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疏:覆載萬物,功格天地,照燭蒼生,光逾日月,而推功於物,不處其

德也。

夫唯不居,

註:夫唯功成,不居其位也。

是以不去。

註:福德常在,不去其身。此言不行、不可隨、不言、不可知,疾上六句有高下長短,君開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變,無不動亂也。*疏:夫者語端,唯之言獨,夫能造化天地,亭毒含靈,有大至功而推功於物者,其唯聖人乎。隻為能誌其功,而至功彌遠,聖德斯在,是以不去。

不尚賢,

註:賢謂世俗之賢,辮口明文,離道行權,去質為文也。不尚者,不貴之以祿,不尊之以官。*禦曰:尚賢則有跡,徇跡則爭興。

使民不爭;

註:不爭功名,返自然也。*疏:非謂君王不尚賢人也,直是人行撝謙,先物後己,不自貴上而賤人也。而言不爭者,若人人自貴而賤物,則浮競互彰,各各退己而先人,則爭忿自息,故不爭也。

不貴難得之貨,

註:言人君不禦珍好寶,黃金棄於山,珠玉捐於淵。

使民不為盜;

註:上化清淨,下無貴人。*節解曰:謂邪氣不來,盜賊不入,行一握固,則邪氣去也。*疏:難得之貨,謂趙珠荊璧等物也。若使普天貴寶,則盜賊斯生,率土賤珍,則濫竊不起,故言不盜。

不見可欲,

註:放鄭聲,遠佞人。*節解曰:謂無為也。

使心不亂。

註:不邪淫也。*節解曰:常存一也。*疏:可欲者,即世間色聲等事,可貪求染愛之物也,而官不見

者,非塗耳謂以避地,妙體塵境虛幻,竟無可欲之法,推窮根塵,不合故也。既無可欲之境,故恣耳目之見聞,心恒虛寂,故言不亂也。故《西昇經》雲:譬如鏡中影,可見不可取,又雲:欲視亦無所見,欲聽亦無所聞,前不爭盜是別,今不見可欲是總,遣三業及一切法也,獨顯聖人虛懷利物。

是以聖人治,

註:說聖人治國與治身也。*節解曰:謂治身也

虛其心,實其腹,

註:除嗜欲,去煩亂。懷道抱一,守五神也。*禦曰:心不為可欲所亂,則虛矣。*節解曰:虛其心,無邪思也。實其腹,閉氣養精也。*郭曰:其惡改盡,諸善自生,懷道抱一,淳和內足,實其腹也。*疏:既外無可欲之境,內無能欲之心,心境兩忘,枚即心無心也。前既境幻,後又心虛雖復即心無心,而實有靈照,乃言妙體虛寂,而赴感無差,而德充於內,故言實其腹也。

弱其誌,

註:和柔謙讓,不處權強也。*禦曰:心虛則誌自弱也。*疏化既內懹實智,而外弘接物,處俗同塵,柔弱退已也。

強其骨。

註:愛精重氣,滿骨堅也。*禦曰:腹實則自然骨強也。*顧曰:骨以含精,精散則骨弱,保精愛氣,則其骨自強。*床化言聖人雖復外示和光,而內恒寂泊,欲明動不傷寂,應不離真,故言強其骨也。

常使心無知無欲。

註:反樸守淳也。*禦曰:無爭尚之知,絕貪求之欲也。*疏:知音分別之名,欲者貪求之目,言聖人常以空恵利益蒼生,令倒置之徒,息分別之心,俗貪求之欲也。

使知者不敢為。

註:思慮深,不輕言。

為無為,

註:不造作,動循也方。

則無不治,

註:德化淳,百姓安。*疏:前既舍欲得無欲,復恐無欲之人滯於空見,以無為道,而言不敢為者,即遣無欲也。恐執此不為,故繼以不敢也。治,正也,行人但能先遣有欲,後遣無欲者,此則雙遣二邊,妙體一道,物我齊觀,境智兩忘,以斯為治,理無不正也。

道沖而用之,

註:沖,中也。道匿藏名譽其用在中也。一家雲:道以沖和為用,故言沖也。*飾解曰:沖者一也,謂一在身中常行之也。

或不盈。

註:或,常也。道常謙虛不盈滿,也。*飾解曰:謂守然也。*疏:言聖人施化,為用多端,切當之言,莫先中道,故雲道沖而用之。此則以中為用也,而言官或不盈者,向一中之道,破二偏之孰,二偏既除,一中還遣。今恐執教之人,住於中一,自為滿盈,言不盈者,即是遣中之義。

淵兮似萬物之宗。

註:道淵深不可知也,似為萬物之宗祖也。*疏:淵,止水也。以況聖人言,止水能鑒於人,聖智能照萬法,故大匠取則於止水,衆生宗極於聖人,而言似者,明無宗而宗,宗不定宗也。故《莊子》雲:人莫鑒於流水而必鑒於止水,又雲:止水為澄為淵,宗則大宗師之義。

挫其銳,

註:挫,止也。銳,進也。人欲銳情,進取功名,當挫止之,法道不自見也。

解其忿。

註:忿,結恨也。當念道無為以解釋之。*節解曰:謂無患怒也。*疏:既重玄行足,自利道員,為物宗師,故此下明利他也。體知物境虛幻,令進求之人息於貪競也。而言解忿者,忿,嘖怒也,解,釋散也。夫忿慧生乎違順,違順起乎妄心,聖人達違順之兩空,體妄心之非有,故能誘導蒼生,令歸真實,釋散其懷而無瞋癡也。

和其光,

註:言雖有獨見之明,當如閤昧,不當以燴亂人也。*節解曰:謂聖人為道常和神光也。*疏:光,智照也,言聖人智慧光明,與日月而齊照,而韜光晦逵,共凡智相和,聖德潛被,不耀於物,故下文雲光而不耀。

同其塵。

註:當與衆庶同垢塵,不當自別殊也。*疏:塵則色聲等六塵也,猶如世間塵土,能點穢淨物,聲色等法,能汙清行,故名為塵也。而言同者,夫聖人降世,晦跡應凡,既韜彼智光,亦混玆塵穢,聲色無別,眼耳固同,處染不染,所以為異也。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崇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矣。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缺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