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浽]疏卷之一(3 / 3)

專氣致柔,

註:專精閉氣,使不散亂,則形體能應之而柔順。

能如嬰兒乎?

註:能如嬰兒,內無思慮,外無政事,則精神不去也。*節解曰:謂抱行元氣不勞也。大道流布,若嬰兒也。*禦曰:能如嬰兒者,無所分別也。專精,沖和之氣所致。*張曰:以為專精,一也。氣,氣息也。致,得也。柔,和也。嬰兒,絕知見也。夫氣東而生,氣散而死,人當專精愛氣,得柔和之道,然後能內息分別,外絕知道,身不見身,其身亦滅,心不知心,其心亦寂,故日能如嬰兒。*疏:專,精也。氣,道氣也。政,得也。柔,和也。隻為專精道氣,致得柔和之理,故如嬰兒之無欲也。

滌除玄覽,

註:當洗其心,使清潔也。心居玄冥之處,覽知萬事,故謂之玄覽。

能無疵乎?

註:不淫邪也。*疏:滌,洗也。除,遣也。覽,察也。疵,病也。滌蕩六府,除遣五情,使神氣虛玄,故能覽察妙理,內外清夷,而無疵病也。然後身無所為,心無所取,不為有生,不為無滅,以此而用,豈有疵病。此明自利也。

愛民治國,

註:治身者愛氣則神全,治國者愛民則國安。

能無為乎?

註:治身者,呼吸精氣,無令耳聞。治國者,布德施惠,無令下知也。*疏:前既自利道員,此下應須接物,接物之行,莫先治國愛民。知,分別智也。慈悲覆養是日愛民,布政行化名為治國。夫治國者須是淳樸,教以無為,杜彼奸邪,塞玆分別,如此則擊壤之風斯及,結繩之政可追。下文雲以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德也。

明白四達,

註:言道明白如日月,四達滿於天下,八極之外,故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彰布於十方,煥煥煌煌也。

能無知乎?

註:無有能知道滿於天下者。*節解曰:四達為知八方也,閉心杜念,萬世常存,子能行之,通於上皇。*疏:明以能照得名,白以潔素受稱。四者四方,達者無礙,言聖人空慧明白,妙達玄理,智無不照,境無不通,故略舉四方,足明八極。且寂而能應,所以四達,應不乖寂,恒自無為也。*蔡曰:識身命財為四達,無知謂心無分別也。

天門開闔,

註:天門,謂北極紫微官。開闔,謂終始五際也。治身,天門謂鼻孔,開謂喘息也,闔謂呼吸也。*王曰:天有北極之星,在紫微之內官,內有五德之帝迭王,故門有開闔。闔則為否,開則為泰,故春則青帝門開,餘門皆闔,三時皆然。終始五際,謂五德廢興,交代之時,時有開闔,代有否泰。聖人處之,常能守雌靜,則不為終始傾動。治身天門謂鼻口之門,開謂喘息,闔謂呼吸。修生行人,氣息出入,無令耳聞,常能雌靜,自得無為之道也。

能為雌乎?

註:治身當如雌牝,安靜柔弱。治國應變,和而不唱也。*疏:河上公本作天地。夫天地開闔,謂劫運成壞也。言聖人混跡二儀之中,不為三災所及,雖劫有廢興而心恒虛靜,故《莊子》雲: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也。

生之畜之,

註:道生萬物,而畜養之。

生而不有,

註:道生萬物,無所取有。*郭曰:氤氳合化,庶物從生,顯仁藏用,即有為跡,功不歸己,故日不有。*疏:言聖人自利道員,利他德滿,故能生化群品,畜養含靈,故下文雲: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雖復陶鑄萬物,亭毒三才,妙體真空,故無蒼生之可化。

為而不恃,

註: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疏:隻為無蒼生之可化,故施為利物,亦無恩造之可恃也。

長而不宰,

註:道長養萬物,大不宰割,以為器用。*疏:宰,主也。聖人長養群生,實為化主,而忘功喪我,故雲不宰。*顧曰:道則長而不宰,聖則宰而不割,成就一切,實為化主而忘功喪我,故雲不宰。

是謂玄德。

註:言道德玄冥,不可得見,欲使人心如道也。*張曰:玄,深遠也。德,上德也,嘆此忘功聖人,冥於造化,可謂深遠上德也。玄德亦天也,為而不恃,合天之,德也。*疏:玄言深遠,德乃上德也,嘆此忘功聖人,冥於造化,可謂深玄上德也。

三十幅共一轂,

註:古者車三十輻,法月之數也。共一轂者,轂中有孔,故衆輻共奏之。治身者,當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虛,神乃歸之。治國者,寡能總衆,弱以扶強也。*嚴、顧等曰:古有作車象月之數,月有三十日,車有三十輻。夫月之懸天,流行不息,車之輾地,亦運載無停。是故古車以象月也。共一轂者,既三十日共一月,亦三十輻共一轂,欲明諸教雖多,同歸一理。一理雖少,能總諸教。治國,論者衆必宗寡,弱以扶強,故以一轂之寡,總諸輻之衆。*疏:《周禮·考工記》雲:三十輻象三十日,以成一月也。當其無者,箱轂內空也,故能運載蒼生也。又車假名諸綠,和合而成,此車細拆推尋,遍體虛幻,況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也。

當其無,有車之用。

註:無謂空虛,轂中空虛,輪得轉行,輿中空虛,人得載其上。

涎壇以為器,

註:涎,和也。壇,土也。和土以為

食飲之器也。

當其無,有器之用。

註:器中空虛,故得有所盛受。*節解曰:謂古人為土器不燒鍊,得水則敗,為不成器也。子欲為道,不入室依時鍊形者,則為俗人,必死也。*疏:《考工》雲:涎,和也。填,粘也。和水土燒以成器,器中空無,故得盛受。況聖人心空,故能容物。*張曰:土有器性,和之以為器,人有道性,修之以成道。

鑿戶牖以為室,

註:謂作屋室也。

當其無,有室之用。

註:言戶牖空虛,人得以出入。觀視室中空虛,人得以居處,是其用也。*疏:穿鑿戶牖,以為室屋,室中空無,故得居處。況聖人心空,故能容物。穿鑿戶牖,通人往來,況根竅虛通,故能用而無滯。車等三物,其義相類,所以重出者,車則動而不靜,室則靜而不動,器則亦動亦靜,有此三異,故重出之。

故有之以為利,

註:物利於形,器中有物,室中有人,恐其屋破壞。腹中有神,畏其形消亡也。*節解曰:謂有道也。

無之以為用。

註:言虛空者,可用盛受於物也,故日空虛無形而能製有形也。道者空虛也。*節解曰:謂聖人守一行自然,無所用也。*疏:無賴有以為利,有藉無以為用,二法相假,故成車等也。言聖人叉須有資空,以空導有,有無資導,心不偏溺,故成聖人之利用也。*顧曰:利,益也。轂中有軸,器中有食,室中有人,身中有神,皆為物致益,故日有之以為利也。然則神之利身,無中之有,有亦不可見,故歸乎無物。神為存生之利,虛為政神之用,明道非有非無,無能致用,有能利物,利物在有,致用在無。無謂清虛,有謂神明,而俗學未達,皆師老君全無為之道。道若全無,於物何益,今明道之為利,利在用形,無之為用,以虛容物故也。

道德真經註疏卷之一竟

1本句原缺,據通行本補。

2神:原作紳,當作神,據道藏本唐玄宗禦註道德真經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