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得一以盈,
註:言穀得一,故能滿盈而不絕。*節解曰:穀謂。也,。為華池宮,能致醴泉,故日以盈。*疏:穀,川穀也。言穀得一故能泉源流潤,漢壑盈滿。
萬物得一以生,
註:言萬物皆須道以生成也。*疏:有識有情,通號萬物,同稟一道,故得生成。*節解曰:謂萬物異形,皆共得一以生,故日以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註:言侯王得一,故能為天下平正。*節解曰:謂脾也。位處中黃,以一製化四方,故日以正。*疏:帝王公侯莫不察道為化,隻以無為得一,故能布政天下,放勛文命是也。
其致之,
註:言致誡也,謂下六事也。*禦曰:物得道用,因用立名,道存則名立,用失則實喪。故天清、地寧、神靈、穀盈,皆資妙用以政之,故雲其政之。*疏:致,得也。通結前六事,鹹得一道也。內解雲:通是一人而有六種行門也。*節解曰:謂天地人神靈水泉萬物各共一以成,故曰其致之也。
天無以清將恐裂,
註:言天,當有陰陽弛張,晝夜更用事,不可但欲清明無已時,將恐分裂不為天也。*節解曰:謂泥丸不得一,則腦桔頭白齒落,故日裂。
地無以寧將恐發,
註:言地當有高下剛柔,節氣五行,不可但欲安靜氣無已時,將恐發泄不為地也。*疏:發,變動也。言地不能用道寧靜,則恐有崩淪之災。昔岐山崩,三川震是也。*節解曰:謂丹田不得一,則精氣發泄,故日恐發也。
神無以靈將恐歇,
註:言神當有王相死囚休廢,不可但欲靈變無已時,恐虛歇不為神也。*節解曰:謂心亂不守一,則身空早老,故日恐歇。*疏:歇,廢也。神不依道則智用愚怠,既無靈驗,將恐歇滅也。
穀無以盈將恐竭,
註:言穀當有盈縮虛實,不可但欲盈滿無已時,將恐枯竭不為穀也。*節解曰:謂。失其一,則華池不津液,故日竭也。*疏:竭,塞也。言川穀乖一,災否斯起,致泉源枯竭,流注不通也。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註:言萬物生長收藏,當隨時死生,不可但欲長生無已時,將恐滅亡不為物也。*疏:一切萬物得一而生,若喪道乖真,則死滅俄頃。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註:言侯王當屈己下人,汲汲求賢,不可但欲高貴,於人無已時,將恐顛蹶失其位也。*禦曰:夫得一者不可以矜其用,聖人垂教,本為生靈,雖遠舉天地清寧,而會歸隻在侯王謙和,守於雌靜之道,則無蹶滅等事。*疏:蹶,敗也。君王不能用道守貴,乖理勃德,將恐神器類覆,社稷傾危,夏桀殷紂,即其人也。
故貴必以賤為本,
註:言必欲尊貴者,當以薄賤為本,若禹稷躬耕,舜陶河濱,周公下白屋也。*節解曰:謂人求-長生,當以元氣為母,故日本也。*疏:貴,尊高也。賤,卑下也。得一之君,故能謙下,失道之主,叉致驕矜,故知驕矜是下賤之基,謙卑是尊高之本,校量得失,故有斯戒。
高必以下為基。
註:言必欲尊貴,當以下為本基,猶築牆造功,因卑成高,下不堅固,後必傾危也。*節解曰:謂道人養精補腦,當用丹田為主,故為基也。*顧日:夫言高以下為基者,貴非自貴,由乎賤者所崇,高非自高,綠於下者所載。然則貴因賤立,得不以賤為本乎。是以智者務本,故居謙而不危。愚者殉末,故窮高而自墜。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
註:言孤寡者,喻孤獨也。不轂,喻不能如車轂為衆輻所奏也。王侯至尊貴,能以孤寡自稱,此非以賤為本乎。以曉示於人也。*疏:不轂,猶不善也。王侯貴人智慧,聰達體知,傲是喪身之本,謙是貴盛之基,故撫接下凡,以卑自牧,乃稱孤寡不轂。*顧曰:所以言不轂者,不善也。謂德非物宗,不能總眾之辭,凡上三者,皆人之所惡,而侯王自以為稱,豈非以賤為本乎。
此其以賤為本也,非乎?
註:言非乎者,蓋是嗟嘆假問之辭雲耳。*節解曰:非謂其道是元一歟。
故致數車無車。
註:致,就也,人就車數之,為輻為輪為轂為衡為轅為軸,無有名為車者,故成為車。以喻侯王不以尊號自名,故能成其貴。*疏:箱襲轂輞,假合而成,徒有車名,數即無實,五物四大為幻亦然,所以身既浮虛,貴將安寄,是以處貴應須謙下。*蔡曰:所言譽者,毀譽也。言有道王侯,卑以自牧,既忘貴賤,亦一毀譽,故人數數譽揚,言其有德,亦不以為貴,數數毀敗,言其無道,亦不以為賤。*顧曰:言行人君子善以道德功行建立身心,無德可彰,無跡可顯,則深根固蒂,不為是非,欲惡之所抽拔也。
不欲球綠如玉,落落如石。
禦曰:琭琭,玉貌,落落,石貌。以賤為本也。
反者道之動,
註:此明權也,反者取其反經合義。反經合義者,是聖人行權,行權者是道之運動,故雲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也。
註:此明實也。弱者取其柔弱雌靜,雌靜者,是聖人處實。處實者,是道之常用,故雲弱者道之用也。
天下萬物生於有,
註:天下萬物皆從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於有。
有生於無。
註:天地神明,蜎飛蠕動,皆從道生,道無形象,故言生於無也,此言本勝於華,弱勝於強,謙虛勝盈滿也。*禦曰:夫實之於權,猶無之生有,故行權者貴反於實,用有者必資於無,然至道沖寂,離於名稱,諸法性空,不相因待,若能兩忘權實,雙泯有無,則數輿無輿,可謂超出矣。*疏:有,應道也,所謂無一之氣也。元一妙本,所謂冥寂之地,言天地萬物,皆從應道有法而生,即此應從妙本而起。妙本即至無也。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註:上士聞道,勤苦竭力而行之。*疏:上機之人,智慧聰達,一聞至道,即悟萬法皆空,所以勤苦修學,遂無疑怠。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註:中士聞道,治身以長生,治國以太平,欣然而存之,退見財色榮譽,惑於情欲,而復亡之。*禦曰:中士可上可下,故疑惑,則若存若亡。*疏:中機智暗,照理不明,雖復聞道,未能妙悟,若斂情歸定,即時得虛心,纔涉世塵,則滯於有境,與奪不定,故雲存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註:下士貪狠多欲,見道柔弱,謂之恐懼,見道質樸,謂之鄙陋,故大笑。*疏:下機之人,機性愚鈍,聞真道玄遠,至言弘博,心既不悟,謂之虛誕,遂生誹謗,撫掌大笑也。
不笑不足以為道。
註:不為下士所笑者,不足名之為道。*疏:不為凡人所笑,不足稱為聖道。
是以建言有之:
註:建設之道也。設言已有道,當如下六句。*疏:建,立也,言上士所行之道,建在下文有之,則明道若昧等是也。
明道若昧,
註:明道之人,若闇昧無所見知也。*疏:昧,暗也。照達真道之人,昧跡同俗,不顯其明,若愚昧也。
進道若退,
註:進取道者,若退不及也。*疏:大學之人,不見其逵,內雖進修,外若衰退。
夷道若類,
註:夷,平也,大道之人不自別殊,若多比類也。
上德若穀,
註:上德之人若深穀,不恥濁濕也。*疏:勝尚道德之人,與太虛等量,故能包容萬物,若彼空穀也。本欲有作俗字者,言能忘德,不異囂俗也。
大白若辱,
註:大潔白之人若汙辱,不自彰顯也。*疏:白,潔淨也。辱,汙辱也。言大潔白高行之人,和光同塵,不耀於物,故能混跡揚波,若汙辱也。故東方生潔其道而穢其跡,即斯義也。
廣德若不足,
註:德行廣大之人,若頑愚不足也。*禦曰:大成而執謙也。*疏:言懷大德之士,體道虛忘,故內至有餘,而外若不足。老子傳雲:良賈深藏若虛,盛德容貌若愚也。
建德若偷,
註:建設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虛也。*疏:偷,盜也。言建立大德之人,藏名匿進,如彼偷竊不用人知,故上經雲猶若畏四鄰也。
質真若渝,
註:質樸之人,若五色有淺不明也。 *禦曰:淳一而和光也。*疏: 質,實也。渝,變也,言素質體真之 士,寂而動,真而應,變見無常,故若 渝也。
大方無隅,
註:大方正之人,無委曲康隅也。*疏:隅,角也。言體道大方之人,因循順物,不守節操,不立小隅角,所謂上達無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