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浽]疏卷之八(3 / 3)

安可以為善?

註:言一人呼嗟,則失天心,安可以和怨為善。*禦曰:既有餘怨,則不可為善。*疏:安,何也。言雖遣二邊,未忘中一,故何可盡善也。*節解曰:謂口也,言唱必有和,人能行道,道來應之,唱人以善,善人和之,則無有餘怨也。今時之人,好行邪想,邪想從之,呼召邪鬼,鬼來應之,唱人以惡,惡人和之,安能得為善也。

是以聖人執左契,

註:古者聖人執左契,合符信也。無文書法律,刻契合符以為信也。

而不責於人。

註:但刻契為信,不責人以他事也。*禦曰:左契者,心也。心為陽藏,與前境契合,故謂之左契。聖人知立教則鈴有跡,有逵則是餘怨,故執持此心,使令清淨,下化於人,則無情欲,不煩誅責,自契無為。*疏:契,信也,合也,左,陽也,言體道聖人境智冥符,能使俱會,出玆四句,離彼百非,故得久視長生義。言執左契,此則不執而執也。猶如帝王握於左契,所以徵攝萬機,聖人妙契環中,故能匡禦億兆,而言不責者,雖復匡禦衆生,而忘其德,芻狗百姓,故不責其恩。*節解曰:左契,陽德也,言聖人不和大怨,但自修德,不行責過於人。

故有德司契,

註: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

無德司徹。

註:無德之君,背其契信,司民所失。*疏:司,主也,徹,跡也。妙契不執浴言,無德之君,猶滯筌蹄,未能洞遣,跡既不泯,故言司徹也。*節解曰:謂人行道德,司命賜算,人行其惡,同殺徹其籍,此之謂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註:天道無有親疏,唯與善人,則與司契同也。*疏:天真之理,何有親疏,上善之人,自然符會,即向執左契,而不責於人也。

小國寡民。

註:聖人雖治大國,猶以為小,示以儉約,不為奢泰。人民雖衆,猶若寡乏,不敢勞役也。

使有什伯,

註:使民各有部曲什百,貧富責賤,不相侵犯也。

民之器而不用;

註:器謂農人之器也,而不用者,不徵召奪民良時也。*禦曰:什,伍也。伯,長也。此章明人含淳和,無所求及,適有人材器堪為什伍伯長者,亦無所用也。*疏:國,域也,心住空,故言小國,即小乘寡欲之行,器即什惡兵器也,根雖有六,用乃不窮,言什伯者,舉其大數,而不用者,言靜息諸根,不染塵境也。*節解曰:小國謂形中,什伯謂五藏。心與腎為什,肝與肺為伯,閉口行氣,則什伯氣盛而無不用。

使民重死,

註:人君能為民興利除害,各得其所,則民重死而貴生。

而不遠徙。

註:政令不煩,則民各安其業。故不遠遷徙,離其常處也。*禦曰:少思寡欲,不輕用其生,敦本無求,故不遠遷徙也。*疏:諸行重靜,知足守分,故得終其天年,而不遠遂前境也。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註:清淨無為,不作繁華,不好出入遊娛也。*疏:舟輿謂三乘教法也,舟在於水能濟渡,喻教能舟航萬物,度於生死海也。故《西升經》雲:久曠生死海,隔絕貪愛流。輿處於陸能輪轉,喻教能轉凡成聖,得理忘言,故能遣教而不用也。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註:無怨惡於天下也。*疏:雖有身心兵甲,車體坐忘,物境既空,何所陳說,此一句覆釋前什伯之器而不用也。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註:棄文反質,信不欺也。*禦曰:舟輿所以利遷徙,甲兵所以徇攻戰,兩者無欲,故無所乘陳。反樸還淳,歸於三皇結繩之用也。*節解曰:謂人有道氣自流行,為形中之用,如結繩之信也。*疏:既虛心證理,舍教忘筌,故寄結繩,示其反本,此一句復結前雖有舟輿無所乘之也。

甘其食,

註:甘其蔬養,不漁食百姓。*疏:味至道也。

美其服,

註:美其惡衣,不貴五色也。*疏:德瑩身也。*節解曰:謂甘食其氣,美服其道也。

安其居,

註:安其茅茨之居,不好文飾之屋。疏:所在皆安,動而寂也。

樂其俗。

註:樂其質樸之俗,不轉移也。*疏:和光人世,寂而動也。*節解曰:謂安形樂神,抱腹而歌吟也。

鄰國相望,鷄狗之聲相聞。

註:相去近也。*疏:鷄以司晨,狗以警夜譬一切言教,警長昏之夜思智慧之晨,此之言教近證一心,故言相聞也。

民至老不相往來。

註:其無情欲也。*節解曰:鄰國者,兩耳也。兩耳相望,保其安也。使神氣各有所守,不來往相幹,故至老常能聰明也。*疏:會理體真,即俗即道,不從生死而來,亦無道境可往,二域既一,故不相往來,二際無際也。

信言不美,

註:信言者,實言也。不美者,樸且質也。*禦曰:信言,聖教也。信實之言,不齣於俗,故不美也。

美言不信。

註:美言者,滋美之華辭。不信者,飾偽多空虛。*禦曰:美言者,世教也。甘美之言,動合於俗,故不信也。*疏:信,實也。美,浮艷也。言上德之人,冥真契道,所說言教,實而不華,浮艷之言,俗中小說,既乖至理,所以不信,故莊雲:犬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也。*節解曰:謂信道言者,則不美於俗事,美俗事者,則不信於道言也。

知者不博,

註:知者謂知道之士,不博者,守一元也。

博者不知。

註:博者多見聞也,不知者失真要也。*禦曰:知者了悟也,博者多聞也。*疏:知道之人,忘言絕學,所以不博。博學之士,耽滯名教,所以不知。故《西昇經》雲:世人徒知有天地萬物,不知己之所由生也,是大不知。又雲:子能知一,萬事畢。《莊子》雲:文滅質,博溺心。

善者不辯,

註:善者以道修身也,不辮者,不文彩也。

辯者不善。

註:辮者謂巧言,不善者,舌政患也。土有玉,掘其山,水有珠,濁其泉,辯口多言亡其身。*疏:辮,別也。善體至道之人,指罵天地,故無可分別也。且儒墨是非,堅執分別者,良由未證善道故也。

聖人不積,

註:聖人積德不積財,有德以教愚,有財以施貧。*禦曰:積者執滯言教,有所積聚也。聖人了言忘言,悟教遣教,一無執滯,故雲不積也。*疏:積,聚也。言聖人有財惠物,有德教人,故不積也。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註:既以財賄布施與人,而財益多,如日月之光,無有盡時也。*疏:既,盡也。為,施化也。言己所有道德,盡持教人,心無鄙怯,德彌高遠,故言愈有,此德施也。己所有財寶,盡持施散,而果報彌多,故雲愈多。此財施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

註:天生萬物愛育之,令長大無所傷害其生也。*疏:天然之道,生成萬物,利益弘多,有何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註:聖人法天,無所施為,化成事就,不與天下爭功名,故能全其聖功也。*疏:聖人上德,法道虛通,施為至教,化被群品,謙以自牧,成功不居,推功於物,故雲不爭。*張曰:所言有舟輿無所乘之者,且無為之世山無蹊躂,澤無舟梁,本絕往來,何所乘用。又曰:雖有甲兵,無所陳之。*顧曰:兵以討逆,武以靜亂,上既行道,下乃好德,自然從化,何事陳兵。

道德真經注疏卷卷之八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