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
註:人民所以輕犯死者,以其求活之事太厚,貴利以自危也。*疏:行人所以不終天年而輕入死地者,以其迷順顛倒,未能悟達,不知物我俱幻,即生即死,生既多貪,六塵厚資四大故也。*節解曰:謂人所以不顧歡其死者,由養形太厚,恣其口腹,失其生道,故死也。
是以輕死。
註:以其求生太厚,故輕入死地也。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註:夫唯獨無以生為務者,爵祿不幹於意,財利不入於心,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則賢於貴生也。*疏:賢,善也,玄悟之士,非色滅空,咯焉坐忘,而生無生相,是以羶躁榮利,厭穢風塵,故獨不以生為者,善能攝衛貴生之人也。*節解曰:謂夫獨能憂生於未生,憂形於未形,但念無為,舍自然者,此乃為賢貴道,安其生也。
人之生也柔弱,
註:人生含和氣,抱精神,故柔弱也。
其死也堅強。
註:人死和氣竭,精神亡,故堅強也。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註:和氣存也。
其死也枯槁。
註:和氣去也。*疏:言人生存有命,則諸節柔弱,及其死也,則骨肉堅強。草木之類,生時軟脆,及其死也,條柯枯槁,所以生而柔軟者,和氣存也。死而堅強者,和氣離也。舉此有識為辯,其勝劣者也。
夫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註:以其上二事觀之,則知堅強者死,柔弱者生也。*疏:徒,類也,是知行剛強者,乖於和理,故與死為徒。行柔弱者,順於和氣,故與生為徒。此合喻也。
是以兵強則不勝,
註:雖強大之兵,輕戰樂殺,毒流怨結,衆弱為一,強故不勝也。*節解曰:兵謂口也,口強為人所窮,陰強為女所侵也。*禦曰:生之柔弱,和氣全也。死之堅強,和氣散也。欲明守柔弱者全生保年,為強梁者亡身失生也。
木強則共。
註:木強大,則枝葉共生其上。*疏:兵謂三業六根也。言人縱恣六情,強暴前境,而食取無厭者,必遭重殃大禍,故不勝也。譬樹木粗強,故枝條共壓其上,亦猶梁棟宏壯,故椽瓦壓其上也。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註:興物造功,大木處下,小物處上,天道抑強扶弱,自然之效也。*節解曰:謂髮以柔弱,為人所戴,體骨堅強,為人所勞。*疏:堅強之木居下,柔弱之條處上,故堅強之人居九幽之下,柔弱之士處三清之上。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註:天道杳邈,舉物類以為喻也。*禦曰:天道玄遠,非喻不明,故舉張弓以彰其用。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註:言張弓和調之義如是,乃可用耳。天抑高舉下,損強益弱,天之道也。*疏:舉下使高,抑高令下,高下調適,方可運箭,傲慢有餘者,必招損敗,和不足者,與其福善,天道如是,故似張弓。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
註:天道損有餘而益謙,言天道常以中和為上。*疏:福善禍淫,自然之理,仍前生後,重出此文。
人之道則不然,
註:人道與天道反。
損不足,奉有餘。
註:世俗之人,損貧以奉富,奪弱以益強。*禦曰:天道平施,裒多益寡,人則違天,翻損不足者也。*疏:人間世道好行浮偽,趨勢競利,違天背理,割損貧賤之不足,供奉富貴之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註:言誰能居有餘之位,自省爵祿以奉天下不足者乎,唯有道之君能行之也。*疏:孰,誰也。言誰能有餘財德以施天下蒼生乎,唯當體道之人獨能濟物,故下文雲聖人不積。而言奉者,示謙也。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
註:聖人為德施惠,不恃望其報。
功成不居處。
註:功成事就,不處其位。*禦曰:推功於物,不處其成。
其不欲示賢。
註:不欲使人知己之賢,匿功不居其榮名,畏天損有餘也。*禦曰:聖人所以推功不處者,蓋不欲令物見其賢也。*疏:體道聖人常善救物,雖復財德兩施,而不恃其勞,有大至功,而功成不處者,意在攝謙退己,推功於物,韜光晦跡,不欲示己之賢能。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
註:言水柔弱,圓中則圓,方中則方,壅之則止,次之則行。*張曰:以為天下萬事,凡事不同,以柔弱言之,莫過於水,以喻道行謙柔和綽,隨物通生,浸潤如水也。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註:水能壞山推陵,磨鐵消銅,莫能勝水而成功也。*疏:物性柔弱莫過於水,天下堅強莫先金石,然水雖柔弱,利用無窮,攻擊堅強,莫在先者,無為破有,其義亦然。*節解曰:水者內,即口中津液也。漱而嚥之,則能攻邪破惡,徹於骨髓,若麴蘗之消米方藥,無復能先也。
其無以易之。
註:夫攻堅強者,無以易於水也。*禦曰:以堅攻強,二堅俱損,以柔製強,則強損柔全,故用攻堅強,無以易於水也。*疏:言水能攻堅,百王不易之事,無為破有,萬代不刊之術。
故柔勝剛,弱勝強,
註:水能滅火,陰能銷陽。舌柔齒剛,齒先舌亡。
天下莫能知,
註:知柔弱者久長,剛強者折傷。
莫能行。
註:恥卑謙,好強梁。*節解曰:謂人含精飲氣,統禦血豚,百姓日用而不知。*疏:水能攻於金石,故知柔弱勝於剛強,此乃愚智同知,而舉世無人能依而行者也。
故聖人言:
註:謂下事也。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註:人君能受國之垢濁者,若江海不逆細流,即能長保社稷,為一國之君主也。*禦曰:引萬方之罪,是受國之垢濁。稱孤寡不穀,是受國之不祥。其德如此,則社稷有奉,故天下之人歸往也。*疏:國,邦域也,垢,辱也。言體道之士,處於人世,謙退柔弱,達於違從,身受屈辱,不與物爭,故堪為社稷之主,以牧蒼生也。*節解曰:謂人形以左魂為社,右魄為稷,禦一氣,以為君主也。
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註:人君能引過自與,代民受不祥之殃,則可以王天下也。*節解曰:國謂形也,言一出入脾中,化滓變液,去故受新,以養五神,故王於藏府者也。*疏:不祥,猶不善也。言聖鑒虛通,達於善惡,若有不祥之事,輒自責躬,引過歸己,此可為天下君王也。昔成湯自翦千裏來雲,即其事也。前言社稷可寄諸侯,後舉天下宜屬天子。
正言若反。
註: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為反言也。*節解曰:謂俗人所欲者,以鮮潔為尊,香美為上,而道以受垢為主,處下為王,言一與人反也。*疏當理正言,似如反俗,何者?俗皆好美好榮,而今乃受垢不祥,故若反也。而言若者,欲明不反而反,雖反不反,恒順於俗,不反而反,順俗而真,欲示反不定反,故加若也。上文雲玄德深遠,與物反,然後乃至大順,即其義也。
和大怨,
註:殺人者死,傷人者刑,以相和報也。*禦曰:與身為怨慧之大者,情欲也。和,調和也。此言人君欲以言教調和百姓,使無情欲,故曰和大怨也。
必有餘怨。
註:任刑者失人之情,必有餘怨及於良民也。*禦曰:立教化人,不能無跡,斯跡之弊,還與為怨,故曰必有餘怨。*疏:怨,慧也。即是有無美惡等一切待對之法也,言行人雖舍有無,得非有無,和二邊為中一,而猶是執玄,未體於玄理也。此雖無待,未能無不待,此是待獨,未能獨獨,故有餘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