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浽]疏卷之八(1 / 3)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註:威,害也。人不畏小害則大害至,大害謂死亡也。畏之者,當保精養神,順地承天也。*疏:威謂威刑,即諸經戒科目是也。大威即三塗惡趣,北都羅酆之刑法也。言凡夫不憚經戒,妄造諸惡者,則風刀大刑必將至也。

無狹其所居,

註:謂心居神,常當寬柔,不當急狹也。*節解曰謂無狹,健在俗間,深山廣澤,可養性也。*禦曰:無狹者,除情去欲,使虛室生白也。

無厭其所生。

註:人所以生者,以有精神,精神托於空虛,喜於清淨,若飲食不節,忽道念色,邪辟滿腹,為伐命散神也。*節解曰:謂厭生死者,故行一愛氣,惜精為生之寶。*禦曰:身所生者,神也。無厭者,少私寡欲,使不勞倦也。盧曰:所生謂神也,心靜而神安,心躁而神去。*疏:厭,舍也。狹,局也。居,安處也。所生,心也。言修行道人,必須處心無係,不得域情狹劣,厭離所生,何者?夫身雖虛幻,而是受道之器,不用耽愛,亦不可厭憎,故耽愛則滯於有為,厭憎則溺於空見,不耽不染,處中而忘中,是真學道者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註:夫唯獨不厭精神之人,洗心垢濁,淡泊無欲,即精神居之不厭也。*疏:唯彼所修之境,非空非有,故能修之。智亦不愛不憎,境智相符,是以不厭也。

是以聖人自知,

註:自知己之得失。

不自見;

註:不自顯見德美於外,藏之於內。*疏:智符道境,了達真源,故自知也。四大假合,坐忘墮體,故不自見。

自愛,

註:自愛其身,以保精氣。

不自貴。

註:不自高貴,榮名於世。*疏:保養真性,不輕染,故自愛也。謙卑靜退,先物後己,不自貴也。

故去彼取此。

註:去彼自見自貴,取此自知自愛。*疏:去彼自見自貴,取此自知自愛,欲示物鑒戒,故寄去取而為言也。

勇於敢則殺,

註:勇敢有為,則殺身矣。*節解曰:謂貪為交接陰陽,欲得快心,生往死還,此日勇也。輕道慢神,則致身夭,此日敢也。二者皆自殺也。

勇於不敢則活。

註:勇於不敢有為,則活其身也。*疏:勇,猛進也。敢,果次也。殺滅,死也。活,長生也。言進心果次,貪於世事,則死滅,若進心虛淡不敢貪染,即長生也。

此兩者,

註:謂敢與不敢也。

或利或害。

註:活身為利,殺身為害。*疏:或,不定也。兩謂敢與不敢也。言進心不敢則長生,故利。進身責染則歸於死滅,故害也。

天之所惡,

註:惡有為也。

孰知其故?

註:誰能知天意天,故不敢犯也。*疏:天然之理,福善禍淫,推窮報應,莫知其宰。

是以聖人猶難之。

註:言聖人之明德,猶難於勇敢,況無聖人之德而敢行之乎。*節解曰:謂天常惡其勇敢,愛其怯弱,含生愛氣,誰知天意也。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註:天不與人爭貴賤,而人自畏之。*節解曰:天道貴和也。*疏:自然之道,但不與物爭而謙退卑己者,必獲勝善報也。

不言而善應,

註:天不言,而萬物自動以應時也。*禦曰:天何言哉?福善禍淫,曾無差忒,故雲善應。*疏:禍福之報,其猶影響,不待言辭而善惡必應。

不召而自來,

註:天不呼召萬物,萬物皆負陰而向陽也。*禦曰:天道不召萬物使從己,然物不能違,自來順天命爾。*疏:善惡報應,隨其行業,不待呼召而必自來。

禪然而善謀。

註:譚然,寬大也,天道雖寬博,善謀慮人事,修善行惡,各蒙其報。*疏:謀,計數也。言幽途之理,無勞言說,而善能計算功過,毫分無失也。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註:天所羅網,恢恢甚大,雖則疏遠,若司察人善惡,無有所失。*疏:恢恢,寬大也。網,憲法也。言天尊自然之網,甚自寬大疏遠,而業無大小,功過酬報,無差失也。*孫曰:所謂不言而善應者,天道不言而善自應也。明夫善應者,不在多言也。*盧曰:寂寞無聲,故曰不言有感則報,故曰善應。

民常不畏死,

註:治國者刑罰深酷,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傷神,貪財殺身,而民不知畏也。

奈何以死懼之?

註:人君不寬其刑罰,教人去其情欲,奈何設刑法,以死懼之乎。*疏:此斥凡情迷執深重,貪逐前境,不憚死生,雖復經戒嚴明,曾無恐懼,故發奈何之嘆,深哀痛之。*節解曰:謂人不求生快意於情欲,聞善不修,知惡不改,何識益乎。

若使民常畏死,

註:當除己之所殘尅,而教人去其利欲之心也。

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矣?

註:以道教化,而民不從,反為奇巧詐偽,乃應王法執而殺之,孰敢有犯者。老子傷時主不先道德化之而先刑罰也。*禦曰:若使世人皆從清淨之化,不敢溺情縱欲,常畏於死,而獨為奇詐者,假令吾勢得執殺此奇詐之人,孰敢即殺?故下文雲。*疏:貪欲之心,日生奇詐,堅執顛倒,遂以為常者,冥司捕獲,執而殺之,風刀考楚,經文明證,若有性識之夫,誰復造罪耶。

常有司殺者殺。

註:司殺者,天居高臨下,司察人之過,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者是也。*禦曰:如此奇詐之人,天網不失,是常有天之司殺者殺之。*節解曰:謂口也,在口左為司陰,口右為司殺,人有陰過,則司陰白之於上天,考人魂魄,人有惡言,則司殺白之於司命,司命記之,罪滿則殺之也。*疏:此刑網自有宰牧,即三官九署,百二十曹,北都羅酆,泉曲之府,八難五苦,各有司存。

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斷。

註:天道至明,司察有常,猶春生夏長,秋成冬藏,鬥柄運移,以節度行之,人君欲代殺之,是猶拙夫代大匠斷木,乃勞而無功也。*節解曰:謂天道賞善罰惡,治人之身,若大匠作器,善者則成,惡者則敗也。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傷其手乎。

註:人君行刑罰,猶拙夫代大匠斲木也,方圓不得其理,還自傷其手。代天殺者,失其紀綱,不得其紀綱,則反受其殃也。*禦曰:人君任刑,代彼司殺,豈唯殘害百姓,抑亦自喪天和。*疏:衆生造業,各招其報,刑罰苦楚,自有冥司。無識之人,師心專輒,強代冥司而行誅戮者,何異庸拙之士運斤。夫拙士運斤,工非其任,豈唯所作不成,抑亦反傷其手,強代司殺,其義亦然,非徒濫職,翻獲其釁也。*節解曰:謂人治身各有優劣,若工匠斯器而有巧拙,巧者則器成形,拙者則少不自害也。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

註:民之所以饑寒者,以其君上食稅下大多也。*疏:饑謂內無道德也,上,心也,心為五藏百行之主也,故稱為上。稅,聚斂也。食,滋味也。言行人所以不懷道德者,為心綠前境,多貪滋味故也。*節解曰:饑謂氣不足,氣所以不足者,坐口嗜美味也。食多謂實畜積為僻,故防禦百端也。

是以饑。

註:是以民皆化上為貪,叛道違德,故饑也。*疏:結前義也。

民之難治,以其上有為,

註:民之不可治者,以其君上多欲,好有為也。*疏:所以百行馳騖,紛然難理者,隻為心貪有為故也,心若無為,則諸行易治也。是知‘萬境唯在一心。

是以難治。

註:是以其民化上有為,情偽難治也。*節解曰:百姓謂百脈也,所以盈縮不和平→ 由口不含一,唇幹液竭,故脈失精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