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涀⑹杈碇??(1 / 3)

古之善為道者,

註:謂古之善以道治身及治國者。

非以明民,

註:不以道教民明智奸巧也。

將欲愚之。

註:將以道德教民,使質樸不詐偽也。*禦曰:人君善為道者,非以其道明示於人,將導之以和,使歸復於樸,令如愚也。*疏:為道,猶修道也。言古昔善修道之士,實智內明,無幽不燭,外若愚時,不耀於人,閉智塞聰,韜光晦跡也。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註:以其智太多而為巧偽。*禦曰:君將明道以臨下,人必役智以應上,智多則詐興,是以難理。*疏:治,理也,智,分別也。言衆生所以難治者,為心多分別,不能虛忘,故難化也。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註:使智慧之人治國政之事,必遠道德,妄作威福,為國之賊也。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註:不使智慧之人治國之政事,則民守正直,不為邪飾,上下相親,君臣同力,故為國之福也。*禦曰:若不用巧智之臣,但取純德之士,使偃息蕃魏,弄丸難解,自然智詐日薄,淳樸日興,人和則年豐,故是國之福也。*疏:若用明智察俗以理物者,既乖淳和,人同賊害,言無為至虛至靜,忘心遣智,屍居玄默,以斯禦世者,其唯上德乎。以此格量,勝劣可見,治國既爾,身亦宜然。

知此兩者,亦楷式。

註:兩者謂智與不智也,常能知智為賊,不智為福,是治身治國之法式也。*禦曰:役智詐則害於人,任純德則福於國,人君能知此兩者,委任純德之臣,是亦為君楷模之法式也。*疏:兩者前文智與不智也。能知智為賊,不智為德,則可為修身之楷模,治國之洪範也。*節解曰:謂去智守愚,則病除氣盛,此治身之法式也。

常知楷式,是謂玄德。

註:玄,天也,能知治國治身之法式,是謂與天同德也。*疏:常能知無分別為治身之楷式者,可謂深玄之大德也。

玄德深遠,

註:玄德之人深不可測,遠不可極也。

與物反,

註:玄德之人與萬物反異,萬物欲益於己,玄德欲施與人。*節解曰:謂一之深遠,乃在太清,降下絳宮,入子形中,物皆枯死,子獨長生,故與物反也。*疏:冥真契道謂之玄德,窮源極際謂之深遠,深遠之智,智乖於俗,故與物反。

然後乃至大順。

註:玄德之人,與萬物反異,故能至大順,順天理也。*疏:順有兩種,一順於理,二順於俗,順理則契於妙本,頑俗則同塵降逵。問曰:前言反物,後言順俗,則前反後順,文豈類乎。答曰:前言反者,此言明,不反而反,後言順者,亦不順而順,不順而順,順不乖反,不反而反,反不乖順,亦何所嫌也。問曰:經稱大順,順亦有大小乎。答曰:夫以順對違,雖順而小,今不順不違,而違而順,順不異違,違不乖順,所以出處語默,唯道是從,和光同塵,而恒順於理,不問順與不順,不順與順,一時皆順,是故無順無不順,而能順能不順,乃至非順非不順,故名為大順也。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

註:江海以卑下,故衆流共歸之,若人民歸就王者也。*疏:王,往也。百穀,百川也。言江海所以百川之所歸往者,以其善居窪下之地也。人能退身謙下,虛柔容物者,亦為蒼生之所歸往也。

故能為百穀王。

註:以其卑下故能為百穀王也。*疏:此結成其義,故經雲:海為百川王。

是以聖人欲上民,

註:欲在民之上也。

以其言下之;

註:法江海,處謙虛。欲令一切衆生,居己之上,所以言貌柔和,恒自謙下。

欲先民,

註:欲在民之前也。

以其身後之。

註:先人而後己也。*疏:欲令衆生在己之先,己所以退身居物之後,故經雲:一切未得道,我常不有望,前則處下而反高,此則守退而翻進。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

註:聖人在民上為主,不以尊貴虐下,故民戴仰不以為重。疏:聖人。恬淡無為,少私寡欲,處民之上為君,而使輕搖薄賦,無重勞也。又解雲:聖人恩覃於萬物,故戴荷而不亂也。

處前而民不害。

註:聖人在民前,不以光明蔽後,民親之若父母,無有欲害之者。*疏:處物之前而為君主,遂使民歌擊壤,宇內清夷,利物弘多,而無損害。又解雲:聖德遐曠,百姓樂推,懷荷恩澤,豈敢傷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註:聖人恩深愛厚,視民如赤子,故天下樂共推進以為主,無有厭之也。

以其不爭,

註:天無厭聖人時,是由聖人不與人爭先後也。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註:言人皆爭於有為,無有與吾爭無為者。*疏:所以百姓樂推在前而不厭倦者,隻為善能謙和,不與物爭故也。既為順平等,是非永息,誰復與不爭者爭乎,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也。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註:老子言天下皆謂我道大,我則佯愚似於不肖也。*疏:河上本作肖,諸家雲笑。笑者,老君體達自然,妙果圓極,故天下蒼生莫不尊之為大聖也。何意得如此,隻為接物謙和,不矜誇嗤笑,故致然也。*顧等曰:不與物同,故雲不肖。言老君道尊德貴,誠可以為大,然則晦跡同塵,隱顯不測,不似智,不似愚,故言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註:夫獨名德大者,則為身害,故佯愚似若不肖,無所分別,無所割截,不賤人而自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