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言,
註:知者貴行不貴言。*疏:知道之士,達於妙理,知理無言說,所以不言。故《莊子》雲:道無問,問無應,無為謂是也。*節解曰:謂一不可說也。
言者不知。
註:駟不及舌,多言多患。*疏:封執名言執言求理理超言象,所以不知。故《莊子》雲:有問道而、應之者,不知道也。知與黃帝是也。*節解曰:謂說者不知一也。
塞其兌,閉其門,
註:塞閉之者,欲絕其源。*禦曰:了悟者,於法無愛染,於言無執滯,故雲塞其兌。既無愛染,則嗜欲之門閉矣。*疏:塞者息言論,閉者製六情也。*節解曰:謂閉塞九竅,固精守氣也。
挫其銳,
註:人情欲有所銳為者,當念道無為,以挫止之。*疏:止貪競也。
解其紛,
註:紛,結恨不休者,當念道淡泊以解釋之。*疏:釋患怒也。
和其光,
註:雖有獨見之明,當和之使闇昧,不使耀亂人也。*疏:接愚俗也。
同其塵,
註:不當自別殊也。*疏:混世事也。上來數句,前已具釋,今略帖文,不復詳辮。所以重言者,明此數句於學門切當,故重出之也。
是謂玄同。
註:玄,天也,人能行此上事,是謂與天同道也。*疏:前既斷伏身心,次則和光晦跡,所以行圓德滿,故與玄理符同。*裴曰:光,智也。塵、愚也。衆生飾智以耀人,縱愚以染患,聖人和光不耀,同其塵也。
故不可得而親,
註:不以榮譽為樂,獨立為哀。*禦曰:玄同無私,故不可得而親也。
故不可得而疏;
註:誌靜無欲,與人無怨。*禦曰:汎然和衆,不可得而疏。*疏:道契重玄,境智雙絕,既兩忘於物我,亦一觀乎親疏。
不可得而利,
註:身不欲富貴,口不欲五味。*禦曰:無欲,故不可得而利。
亦不可得而害;
註:不與責爭利,不與勇爭氣。*禦曰:無欲可爭,故不可得而害。*疏:夫利害者,與乎存亡死生,無變於己,況利害之間乎。故《莊子》雲:不就利,不違害。
不可得而貴,
註:不為亂世主,不處闇君位。*禦曰:體道自然而然,故不可得而貴。
亦不可得而賤。
註:不以乘權而驕,不以失誌故屈。*禦曰:洗然無瑕滓,故不可得而賤。*疏:夫富貴者興乎榮辱也,故毀譽不動,寵辱莫驚,故不可以貴,以貴賤語其心也。
故為天下貴。
註:其德如此,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屈,與世沉浮,容身避害,故為天下貴也。*禦曰:體了無滯,言忘理暢,銳紛盡解,光塵亦同,既難親疏,不可貴賤,故為天下貴。*疏:既遣蕩乎親疏,又虛忘於利害,毀譽不關其慮,貴賤莫屆乎懷,故蒼生荷戴而不辭,群品樂推而不厭,是以天下人間尊而貴之。
以正理國,
註:以,至也。天使正身之人,使至有國也。*疏:以,用也。政謂名教法律也,治,輯理也。夫聖人馭世接物,隨機運權,道以行兵用實,智以理國,此則偃武修文之時也。
以奇用兵,
註:奇,詐也。天使詐偽之人,令其用兵也。*疏:奇,竊詐也。尅定禍亂,應須用兵,兵不厭詐,必資奇譎,此則偃文修武之世也。*節解曰:謂治身者正於心,不以。兵自傷也。國,身也。
以無事取天下。
註:以無事無為之人,使取天下為之主。*禦曰:在宥天下,貴乎無為,若以政教理國,奇詐用兵,斯皆不合於道。唯無事無為,可以取天下。*疏:文武之道,應物隨時,譬彼遞廬,方玆芻狗,執而不遣,更增其弊,未若無為無事,凝神姑射之中,不武不文垂拱廟堂之上,以斯化物,物無疵癘,用此治民,民歌擊壤,攝取之妙,其在玆乎。
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
註:此,今也,老子言我何以知天意然哉,以今日所見知之。*禦曰:以此,下文知之也。*疏:教主假設我何以知攝化天下必須無事乎,用此下文則知之也。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註:天下謂人主也,忌諱謂防禁也,令煩則姦生,禁多則下詐,共相欺給,故貧也。*節解曰:謂有為也。*疏:刑法嚴舉,罹罪者衆,民不安業,所以彌貧。治身者,不能率性任真,而篤於禁忌,內無道德,故貧也。一句解以政。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
註:利器者,權也。民多權則視者眩於目,聽者惑於耳,上下不親,故國家昏亂矣。*禦曰:利器謂權謀,人主以權謀為多,不能返實,下則應之以譎詐,故令國家滋益昏亂。
人多仗巧,奇物滋起;
註:人謂人君百裏諸侯也,多知仗巧,刻畫官宇,雕琢章服,奇物滋起,下則化上,飾金鏤玉,文繡綵色,日以滋起。*疏:知巧謂機心也。奇物謂戰具也。言在上好武,下必順之,故各起異端,競獻知巧,野戰攻城,機械非一,多呈奇物,以取洪勛,治身者多知巧許,食取前境,分別之心,日益其弊,此一句重釋用兵也。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註:法,好也。珍好之物,滋生彰著,則農事廢,饑寒並至,故盜賊多有也。*禦曰:無為既失,法令益明,竊法為奸,盡成盜賊,豈非多有乎?*榮曰:珍好之物,為法物也。多貴金玉,盜賊斯起也。亦言法所以息盜盜更多,禮所以整亂作。*陳曰:亦自然之理也,多忌諱則失取舍之和也,多利器則權在下也,多仗巧則蕩心之所生也,滋法令則弊倖之興不可革也。
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
註:故聖人雲,謂下事也。我無為而民自化,聖人言我修道承天,無所改作,而民自化成也。節解曰:謂守自然則元氣流行也。*疏:主上虛淡無為,下民自化,改惡從善,言老君自是聖人,托攝謙之聖化,故《莊子》雲:寓言十九也。
我無事而民自富,
註:我無徭役徵召之事,民安其業,故皆自富也。*節解曰:謂人無事則形氣精神血脈充溢也。*疏:心既無為,跡又無事,四民居業,六合同歡,輕徭薄賦,不富如何。
我好靜而民自正,
註:聖人言我好靜,不言不教,民皆自忠正也。*節解曰:謂人虛心不邪念,則氣存形中也。*疏:在上好靜,不擾於民,民稟淳風,自歸正道。
我無欲而民自樸。
註:我常無欲,去華文,微服飾,民隨我以為質樸。*節解曰:謂人無情欲,守一堅固,則精氣淳厚,不衰耗也。*疏:君上寡欲少私,清康潔素,則百姓知足守分,歸於淳樸也。自聖人已下數句,並釋無事取天下之義也。
其政悶悶,
註:其政教寬大,悶悶昧昧,似若不明
其民醇醇。
註:政教寬大,故民醇醇富厚,相親睦也。*疏:悶悶,寬裕也。淳,質樸也。言君上無為布政寬裕,下民從化,皆多淳樸也。
其政察察,
註:其政教急疾,言央於。,聽次於耳也。
其民缺缺。
註:政教急疾;民不聊生,故缺缺,日以疏薄。*疏:察察,嚴速也。缺缺,零落也。上好有為,為政迫遽,民遭其暴,故多零落也。夫治身亦宜虛忘寬簡,不得執心急速也。
兮福之所倚,
註:倚,因也。夫禍因福而生也,人遭禍而能悔過責己,修善行道,則福來禍去。
福兮禍之所伏。
註:福伏匿於禍中,人得福而為驕恣,則福去禍來。*疏:倚,因也。匿,伏也。言悶悶則致福,察察則招禍,此之三事,近由一心,福則在於禍中,禍則伏在福內,其則不遠也。
孰知其極?
註:禍福更相生,誰知其窮極時也。
其無正。
註:無,不也,謂人君不正其身無國也。*疏:孰,誰也。福禍之徵起乎善惡,業既不定,報亦隨之,所以輪轉三塗,迴還六道,千變萬化,誰知其極乎。上士達人,誌我濟物,體玆正道,悟彼重玄,不為禍福之因,故無禍福之報,故《莊子》雲: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有人災。今所以輪轉無極者,為其不懷正道故也。
正復為奇,
註:奇,詐也,人君不正,下雖正,復化上為詐也。*疏:奇,虛詐也。假使有心學於正道者,則執正為正,未能忘遣,不與實相應,故為虛詐也。
善復為祆。
註:善人皆復化止為祆祥也。*疏:縱為善者,猶執名言,既乖正理,適為妖孽,故《 莊子》 雲:為聲為名,為妖孽也。*顧曰:設欲為善,乃為妖孽,名聲之善也。*節解曰:為人得道之福,不能守一,輒有驕盈,邪意復生也。
民之迷,其日固久。
禦曰:言人君迷惑失正已來,其日固久矣。*節解曰:謂世之人不能守其一,惑於邪偽,失福得禍,從來久遠,非獨今日也。*疏:言凡鄙之人,所以為妖為奇者,以其愚癡迷惑,其日固久,故抑乃無始,豈日今生。故《西升經》雲:如是迷來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註:聖人行方正者,欲以率下,不以割截人也。*節解曰:方謂一之正道也,守之當堅,行之當久,無復以邪自傷割也。*疏:聖人體道方正,軌則蒼生,隨機引誘,因循任物,終不宰割,使從己也。此則舉聖戒,凡令其修學。
廉而不害,
註:聖人行康清,砍以化民,不以傷害民也。今則不然,正己以害人也。*疏:妙體物境空幻,無可貪取非關,卓爾清康,避世之穢害也。斯則冷穢雙遣,貪康兩忘,不廉而廉,不穢而穢,故《莊子》雲:大康不慄,又雲:廉清不信。*節解曰:康謂氣之清也。不可以穢濁妨道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