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而不肆,
註:肆,申也,聖人雖曲己從人,不自申也。*疏:肆,申也。素質雅正,體無邪餡,而曲從於物,不由己直,故前章雲大直若屈也。*節解曰:謂一之功平,隨心委曲,不可以繩墨為正。
光而不耀。
註:聖人雖有獨見之明,常如暗昧,不以耀亂人也。*禦曰:聖人善化,不割彼而為方,不穢彼而為康,不申彼而為直,不耀彼而為光,但修之於身,而天下自化。肆,申也。*節解曰:光謂神明流通,內潤形中,不須火燭為耀也。*疏:智慧光明,無幽不照,而韜光晦跡,不炫耀於物,忘其照也。故《莊子》雲:滑疑之耀,聖人圖而域之。
治人,
註:謂人君欲治理人民也。
事天,
註:事,用也。當用天道,順四時也。
莫如嗇。
註:音,愛惜也。治國當愛民財,不為奢秦,治身當愛精氣,不放逸也。*疏:天,自然也。式,法也。莫若猶無過也。言上合天道,下化黎元者,無過用無為至法也。
夫唯嗇,是以早服;
註:早,先也,服,得也。夫儉愛民財,則人安。愛惜精氣,則能先得天道也。*禦曰:何以聚人?日財,故能檢愛,四方之人根負而至,早服事其君矣。服,事也。*疏:嘆此無為之法,獨能自利利他,用之治身則製伏魔試,用之治國則遠荒歸伏。
早服謂之重積德;
註:先得天道,是謂重積德於己也。*疏:重,深重也。積,累積也。言欲內製魔試,外伏遐藩,必須積行累功,其德深重,方可遠伏也。*禦曰:聖人積德,四海歸食,則無有不能製伏者矣。克,能也。*節解曰:謂奸邪伏匿者,皆由重一而積氣也。
重積德,則無不克;
註:克,勝也。積德於己,則無不勝也。*疏:克,勝也,亦得也,言累功行,其德深重,自利利他,無所喪失,內外製伏,無不獲勝也。*節解曰:謂重一氣積,邪除病愈,故無不克勝也。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註:無不克勝,則莫有知己德之窮極也。*疏:能知相應理,無不契道深功遠,莫能知其窮極者也。*節解曰:謂一行身中除邪愈病,莫知盡極,則其命長存。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註:莫知己德有極,則可以有社稷,為民政福。*疏:既理無不契,則深遠無極,故以有國往民,為王侯化主也。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註:國身同也,母,道也,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氣不勞,五神不苦,則可以長久。*疏:既為帝王國主,慈育蒼生,視物如子,故雲之母。德行雖高,功成不處,無為虛淡,故可長久矣。
是謂深根固蒂,
註:人能以熙為根,以精為蒂,如樹木根不深則拔,蒂不堅則落,言當深藏其氣,固守其精,無使泄漏也。
長生久視之道。
註:深根堅蒂者,乃長生久視之道也。*疏:根,本也。蒂,跡也。根能生蒂,以譬本能生跡,述而本日深根,本而進日固蒂,夫根不深則傾危,蒂不固則零落,隻為根深所以長生,蒂固所以久視,此明有國聖人本跡俱妙,故結雲長生久視之道。視,照也。
治大國若烹小鮮。
註:鮮,魚也。烹小魚者不去腸,不削鱗,不敢撓,恐其糜也。治國煩則下亂,治身煩則精散。*疏:烹,煮也。鮮,魚也。言煮小魚撓之則糜爛,任置即自全,喻理國無為即太平,躁動則荒亂。
以道往天下,其鬼不神;
註:以道德居位治天下,則鬼神不敢見其精神以犯人也。*疏:蒞,臨也。言用正道以臨天下者,使邪魅之鬼不敢為妖孽之患也。*顧曰:神者靈效之謂也。以道居位臨理天下則太平,太平之代鬼魅不敢神,以道修身,則真照得一,得一之士,屍魄不靈。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註:其鬼非無精神也,邪不入正,不能傷自然之人也。*禦曰:上言其鬼不神,非謂鬼歇滅而無神也,但其不敢見怪以傷人矣。*疏:神,靈驗也。非此鬼不靈驗也,但以福祐於人,不損傷於物。治身者,鬼以餡魅為義,即是擾動邪淫之心也。言以正道理身,餡魅之心不能傷於正行,縱使心動,即其真照,故不能傷行也。*節解曰:非謂鬼無神也,道在人身,故神不傷人也。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註:非其鬼神不能傷害人,以聖人在位,不傷害人,故鬼不敢幹也。*禦曰:鬼見神怪傷人者,由聖人有為失道故也。今鬼所以不見怪傷人者,蓋以聖人無為清淨故爾。*疏:諸本作亦字,張係及陸先生本作之字,然之亦二字相似,故作亦字,今用之。為是言非此鬼不傷物,但為聖人以道往位,能製伏邪惡,故鬼不傷害於人,力在聖理,故雲亦不傷人也。治身者言非但動心不能傷行,以為聖智製伏,故雖動而不能傷寂也。*節解曰:謂人行治道與神明相合,內無陰過,故鬼不能傷也。外無陽罪,故聖人不能刑也。人之行一,天神在外衛身,在裏護形,元氣混沌,皆共治身。己之所行,上法於天,頭戴日月光明,星辰列宿皆在身中,精神呼吸,食玉英也。
夫兩不相傷,
註:鬼與聖人,兩俱不相傷也。
故德交歸。
註:夫不相傷者,則人得治於陽,鬼得治於陰,人得全其性命,鬼得保其精神,故德交歸焉。*疏:兩謂鬼處於陰,人處於陽,幽顯得所,不相傷害,而守其分,兩無偉閱,遂乃人施德於鬼,鬼恩惠於人,恩德往來,故交相親附也。理身者攝動歸寂,以成己行,既即動即寂,何所攝耶。今明不攝而攝,不應而應,非應之而應者也。
大國者下流,
註:治大國當如江海居下流,不逆於細微也。
天下之交。
註:大國者天下士民之所交會也。*節解曰:泥丸為大國,為小國,口承上,下灌丹田,丹田則地郊也。*疏:大國則萬乘之邦,郊,郭外也。之,往也。言大國虛容,譬於江海,江海處衆流之下,故百川競注,大國用道謙柔,故萬邦歸往,朝宗慕義,滿於郊郭也。本亦作交字,大國行謙,故與小國交會也。
天下之交牝,牝常以靜故勝牡,
註:牝者,陰類也。柔謙和而不唱。女所以能屈於男者,陰勝陽也。以其安靜,不先求也。*疏:天下之郊,迭前文以生後句也。牝雌靜也,牡雄躁也,言大國所以能令諸國款付而交會者,常用謙和雌靜,故能勝雄躁也。若用剛躁,則不能政也。是知治身治國,莫不以柔順為先也。
以靜為下。
註:陰道以安靜為謙下也。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註:能謙下者,則常取之。*疏:以,用也。下,謙遜也。取,攝化也。言聖人君臨大國,善用謙柔,故能攝化萬邦,遐邇款附,重譯來貢,不亦宜乎。
小國以下大國,則聚大國。
註:此言國無小大,能執謙畜人,則無過失。*禦曰:大取小以為臣妾,小取大以為援助也。*節解曰:謂泥丸居上為大國,丹田處下為小國,行一之道,閉氣嚥液,下流丹田,液化為血,血化為精,精化為氣,胎息引之,還補其腦,推而引之,雲布四海,故上取下聚也。小國自知卑下,守分雌柔,聚於大國之中,欽風慕義也。
故或下而取,或下而聚。
註:下者謂大國以下小國,小國以下大國,更以義相取也。*疏:或,不定,言小國用柔,故聚於大國之中,大國用下,故取得萬國之懼心。用下則同,聚取斯別,故言或也。
夫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註:大國不失下,則兼並小國而取畜之,使為臣僕也。*疏:大國所以用謙者,更無餘意也,不過欲兼愛小國,小國用柔者,亦無#1餘心,不過欲入大國之中,慕德接事也。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註:大國小國,各欲得其所,大國又宜為謙下也。*禦曰:一求臣妾,二求援事,是兩者各求得其所欲,然大國者常戒於盈滿,故雲大者-宜為其下。*疏:兩者謂大小二國兼畜入事,各遂其心,雖復大小俱用柔和,而大宜偏行謙下,何者?夫物必以大輕小,未嘗以小陵大,故陵大者宜為下,此則高者抑之義也。*節解曰:兩者謂泥九丹田也,泥九欲氣升,丹田欲氣降,共成一神也。
道者,萬物之奧,
註:奧,藏也。道為萬物之藏,無所不容也。*疏:道者虛通之妙理,衆生之正性也,奧,深密也,亦藏府也,言道生成萬有,囊括百靈,大無不包,故為萬物藏府也。
善人之寶,
註:善人以道為身寶,故不敢違失也。*禦曰:善人知守道者昌,失道者亡,故寶而行之,而無息累也。*疏:修道善人達見真性,得玄珠於赤水,故能寶而貴之。
不善人之所保。
註:道者不善人之所保倚也。謂遭患逢急,猶知自悔卑下也。*疏:保,守持也,流俗之耽滯物境,性情浮競,豈能守持也。
美言可以市,
註:美言者獨可於市耳,大市交易而退,不相宜善,美言美語,求者欲疾得,賣者欲疾售也。
尊行可以加人。
註:加,別也。人有尊貴之行,可以自別異於凡人,未足以尊道也。*禦曰:甘美其言,可以求市,尊高之行,可以加人,以況聖人,以甘善法味之言,尊高清冷之行,以化不善之人,亦如市賈之售,相率而從善矣。*疏:不善之人,心行澆薄,言多佞美,好為飾詞,猶如市井,更相覓利,又不能守弱偽謙,後身先物,方自尊高己行,加淩於人,不善之徒,言行如是,其於道也,不亦遠乎。
人之不善,奚棄之有?
註:人雖不善,當以道化之,蓋三皇之時,無有棄民,德化淳也。*禦曰:不善之人,亦在德化而已,何棄遺之有乎?*疏:奚,何也,言聖道冥通,救物弘普,縱使衆生不善,何有棄心,慈救覆被,接濟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