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涀⑹杈碇??(3 / 3)

故立天子,置三公,

註:欲使教化不善人也。*疏:既接濟無遺,宜設世之法,故立天子以統萬機,置三公而論道。調治陰陽,輯熙治政,意在舟航庶品,亭毒群生。自開闢已來,真君出世體道,權應而為帝王,上以象三清而置僚署也。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註:雖有美璧先駟馬而至,故不如坐進此道也。*疏:拱璧,抱璧也。謂圓全大璧也。駟馬,一乘車也。古者召士,必先齋拱璧,後遣駟馬之車,言縱有高蓋全璧,富貴榮華,亦不如無為坐忘,修進此道,何者?夫修道可以長生,富貴適為大患,故廣成子雲:人生處世,如雲翔空,氛藹俄爾,以此格量,不如遠矣。*顧曰:皎潔修名,謂之尊行,自尊於行者,可以加勝於人,殊非至也。*孫曰:美言可以奪衆貨之價,尊行可以加衆人之上,夫道之出言,淡乎無味,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豈華詞以悅百姓之耳,飾行以耀萬物之目哉。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

註: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不日日遠行求索,近得之於身也。*顧曰:無假遠索,日日求之,但行積於身,得之於心,玄悟在我也。

有罪以免耶?

註:有罪謂遭亂世闇君,妄行刑誅,修道可以解怨,免於衆邪也。鳩摩羅什等曰:迴向善道,以免諸惡。

故為天下貴。

註:道德洞達,無不覆濟,全身治國,恬然無為,故可為天下貴也。*禦曰:道在悟不在求,不如財帛,可日日求而得之,故雲不日求以得。既悟自無罪累,豈待有罪方求免耶?故可為天下貴也。*疏:言曩昔聖人所以珍貴此道者,何耶?隻為不經一日,求之則得,此言悟者目擊道存,迷者累劫不會,假使無始以來,生死罪譴,一得還源,可以頓免,有此神力,不可思議,故為天下人問之所尊貴也。

為無為,

註:因循而成,故無所造作。*疏:妙契心源,不失真照,照達有為,即無為是也。故無為即為,為即無為也。*節解曰:謂為一者不為身也。

事無事,

註:不預設備,除煩省事也。*疏:事者色聲物境,一切諸事也。妙體真空,照不乖寂,雖涉事而無事也。*節解曰:謂事一者不事人也。

味無味。

註:深思遠慮,味道之意也。*疏:味者染著之謂也,根塵兩空,色味雙寂,雖復取味而無滯也。

大小多少,

註:徠其戒令也。欲大反小,欲多反少,自然之道也。

報怨以德。

註:行善修道,絕禍於未生也。*禦曰:於為無為,於事無事,於味無味者,假令大之與小,多之與少,既不越分,則無與為怨。若逐境生心,違分傷性,則無大無小,皆為怨懟。今既守分全和,是故能報怨以德也。*疏:怨,懟也。報,償也。言無始以來,大小之罪,多少之業,今欲喊除頓償使了者,必須用前為、事、味等三種德心觀之,則三世皆空,萬法虛靜,物我冥一,何戀之有,故前章雲:有罪以免耶,斯之謂也。

圖難於易,

註:欲圖難事,當於易時未及成也。*疏:圖,謀度也。難,罪報也。易,初心也。言欲謀度遣卻惡道之難者,必須觀察初心,既無作則無報也。

為大於細。

註:欲為大事,必作於小,禍亂從小來也。*禦曰:肆情縱欲者,於為無不難,於事無不大,今欲圖度其難,營為其大,當須與性未散而分未越,則是於其易細也。*疏:細,小也,為巨釁者,本乎微小,此明欲滅惡果,先須遣因。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註:明上文所預圖。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

註:處謙虛也。*疏:作,起也。夫天下艱難罪報,必起自易心,言一念初心,造業甚易也,故重考大殃,必起於小,從微至著,漸成巨釁,所以欲除惡報,先製初心。

故能成其大。

註:天下共歸之也。

夫輕諾必寡信,

註:不重言也。*節解曰:謂人輕諾者,失自矜之實也。*疏:此起喻也,諾,然許也。寡,少也。夫輕易許諾於人者,必少信實,後則貽於寡信之責。

多易必多難。

註:不慎患也。*禦曰:輕諾許人,必寡於信,動作於易,後必多難。*疏:此合喻也。夫輕易許諾,則致寡信之責,亦猶輕易為罪,必招八難之重殃,故修道之士,應須凝重,不可輕率也。

是以聖人猶難之,

註:聖人動作舉事,猶進退重難之,欲塞其源也。

故終無難。

註:聖人終身無患難之事,由避害深也。*疏:猶,尚也。體道聖人實無難易,而尚難而不為,故無艱難之責,況在凡俗而縱情乎。此舉聖戒凡也。故郭注《莊子》雲:聖人雖入火不熱,而未曾蹈火,又雲:遠火非逃熱,即斯義也。

其安易持,

註:治身治國,安靜者易守持也。*疏:安,靜也,持,守也。言聖人靈府寂泊,未起攀綠,如此之時,甚易修守也。

其未兆易謀。

註:情欲禍患,未有形兆之時,易謀止也。*疏:兆,狀也。謀,圖也。其次雖起心綠取,而於境未有形狀,即宜攝心歸靜,於業未成,故易謀慮也。

其脆易破,

註:禍亂未動於朝夕,情欲未見於形色,如脆弱易破除也。

其微易散。

註:其事未彰著,微小易散去也。*疏:脆,虛軟也。猶如果瓜結實未堅,虛脆易破,初心起染,亦復如是,結業微淺,故易除也。

為之於未有,

註:欲有所為,當於未有萌芽之時,塞其端也。一疏:為,學也,言聖人修守常在,未有綠染之時,此解其安易持也。

治之於未亂。

註:治身治國,於未亂之時,當預閉其門也。*疏:亂者,謂結業以成,為業所牽,精神昏亂也。今萌心雖起染,於境未見,當爾之時,易為洽理,此解其未兆易謀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註:從小成大也。*疏:夫百圍之木,生於毫微,喻三塗重釁,原乎一念,而以木為喻者,言木從小至大,遂能蔭蔽日光,譬染心從微至著,亦能覆蓋真性,若推此樹,起自虛無,即空而至,樹亦非有,四塵所成故也。煩惱為義,起自虛無,即空而言,亦非有也。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註:從卑立高也。*疏:層,猶級也。言九級之臺,起於一簣之土,喻九夜之禍,起乎一念染心,助諸學者,深宜戒慎。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註:從近至遠。*疏:河上本作千裏,此言百仞。且七尺日仞,夫陸百仞之高岑,發自初步。履八門之苦難,起自染心。前況方造未息。

為者敗之,

註:有為於事,廢於自然,有為於義,廢於慈仁,有為於色,廢於精神也。

執者失之。

註:執利遇息,執敵失身,堅持不得,推讓反還也。*禦曰:凡情迷執,不能忘遣,動成執著,執者求得,理必失之。*疏:至道虛空,無為無執,凡情顛倒,有執有為,為即危亡,故言敗之,執乖實當,故言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

註:聖人不為華文,不為利色,不為殘害,故無敗壞。

無執,故無失。

註:聖人有德以教愚,有財以與貧,無所執藏,故無所失於人也。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註:從,為也。民之為事,常於功德幾成而貪位好名,奢泰盈滿,而自敗之。*疏:幾,近也。凡人從於有為之務,執心躁競,分別取舍,曾無遠見,每欲近成,有始無卒,故多敗也。《書》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註:終當如始,不終懈怠。*疏:此戒慎學人,令道心堅固,終始如一,豈有敗乎,六度之中,終當第四也。

是以聖人欲不欲,

註:聖人欲人所不欲者,人欲彰顯,聖人欲韜光,人欲文飾,聖人欲質樸,衆人欲於財色,聖人欲於道德。

不貴難得之貨;

註:聖人不眩晃為服玩,不賤石而貴玉。

學不學,

註:聖人學人所不能學者,人學智詐,聖人學自然,人學治世,聖人學治身,守道真也。

復衆人之所過。

註:衆人學問反也,過本為末,過實為華,復之者,使反本實也。*禦曰:聖人不求過分之學也。*疏:聖人靈照自天,不同凡智,了知諸境空幻,不見可欲之物,故於欲中,即不見欲相,既於欲不欲,何玉帛之可貴乎。又達真假無差,故能無學,學即不學,不學即學,不見學異不學異學,故《西升經》雲:吾學無所學,乃能明自然。河上本作復,諸家作備,備,防也,衆人執滯有為,不能忘學,故執學者以防衆生之禍患也。

以輔萬物之自然,

註:教人反本實者,欲以輔助萬物自然之性。

而不敢為。

註:言聖人動作因循,不敢有所造為,恐離本也。*疏:輔,助也,導也。言一切衆生,皆稟自然正性,迷惑妄執,喪道乖真,。今聖人欲持學不學之方,引導令其歸本,但聖人窮理盡性,亦無為無不為也。今言聖人不為者,亦欲輔導群生,復被自然之理,故言不敢為也。

道德真經注疏卷之六竟

1『亦無』二字脫,據道藏本《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卷十六

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