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
註:謂道德大成之君也,若缺者,滅名藏譽,如毀缺不備也。
其用不弊。
註:其用心是則無弊盡時也。*禦曰:謙則受益,故無困弊時也。*疏:言行業大成就之人,能忘其成,故雖大成,如似缺少不足也。隻為能忘其成,故終日貨用而無弊損。是以《莊子》雲:小成隱道也。夫成者不缺,缺者不成,而今成而似缺者,忘缺忘成。故不見成而缺,故如缺而實成,不見缺而異成,故大成而似缺也。
大盈若沖,
註:謂道德大盈滿之君,若沖者,貴不敢驕,富不敢奢。
其用不窮。
註:其用心如是,則無窮盡時也。*疏:沖,虛也。靜,盡也。言道德大滿之人,能滿其滿,故能滿如似空虛無物也。隻為忘滿沖虛,故能利用無竭也。夫滿者不虛,虛者不滿,而今滿而虛者,欲明忘滿忘虛,故能即虛即滿,滿而若虛。
大直若屈,
註:大直謂修道法度正直如一也,若屈者,不與俗人爭,如可屈折也。*疏:大直質素之人不顯直相,故能混跡同塵,委曲隨物,故若屈也。是知直躬小直也。
大巧若拙,
註:大巧謂多才衍也,若拙者,亦不敢見其能也。*疏:匠成萬物,鑪錘群生,有大功巧而忘功用,晦跡同凡,故若拙也。《莊子》雲:彫刻眾形而不為巧,是知工唾小巧也。
大辯若訥。
註:大辯者,智無疑。如訥者,無口辭。*禦曰:不飾小說也。*疏:妙能剖析真空,詮量玄極者,言所不能言也。不同世間。才捷利,故言蹇訥也。《莊子》雲:不言之辮,亦雲大辮不言。是知楊墨小辮也。
躁勝寒,
註:勝,極也。春夏陽氣躁疾於上,萬物盛極則寒,寒則零落死亡也。言人不當剛躁也。
靜勝熱。
註:秋冬萬物靜於黃泉之下,極則熱,熱者生之原也。*疏:躁,陽也。靜,陰也。勝,極也。言四時運轉,陰極陽生,陽極陰起。陰起故一切凋落。陽生故庶物鹹盛。喻靜是長生之本,躁是死滅之原,以勸行人去躁歸靜也。又解:從本降跡,即躁勝寒。患跡歸本,即靜勝熱。以明動靜適時也。*顧曰:物極則反,動極則靜,靜極則動,從此而觀,盛極則衰,衰極則盛,人間諸法,例皆如此。既非常保,何所貪求。是以聖人不取不求,無得無失,而五種大行,自清自靜,不為寒熱所侵,始為天下之正主雲雲。
清靜以為天下正。
註:能清能靜,則為天下長,持正則無終已時也。*疏:清虛寧靜,可以自利利他,以正治邪,故為天下正。此則結釋靜勝躁,優劣之義也。*節解曰:謂得入深山,行清淨,守自然,則為真人也。
天下有道,
註:謂人主有道也。
卻走馬以糞。
註:糞,田也。兵甲不用,卻走馬以治田農也。治身者,卻陽精以糞其
身也。*禦曰:有道之主,無為化行,既不貪求,故無交戰,屏卻走馬
之事,人得糞於田園。*疏:言有道之君,種於天下,幹戈靜息,偃武
修文,宇內清夷,無為而治,故能卻馳走之馬,以糞農田。治身者卻六
根兵馬,以道糞心,故孟子雲:人皆以糞糞其田而莫之以學糞其心也。
天下無道,
註:謂人主無道。
戎馬生於郊。
註:戰伐不止,戎馬生於郊境之上,久不還也。*疏:郭外日郊,無道之君,臨於海內,禽荒色荒,四方不靜,多貪境土,好行征伐,遂使軍戎兵馬出生郊外。且輕身躁競之夫,心不懷道,縱於六根兵馬,馳騁塵境之中,故雲生於郊也。
罪莫大於可欲,
註:好色欲也。*疏:罪者摧也,言為苦之所摧逼也。前境美麗,稱可欲之心,故言可欲也。然境能逼心,是起罪之綠,以戒行人不可染境也。故上經雲: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禍莫大於知不足,
註:富貴不能自禁止。*疏:禍即罪之深重者也,言心貪前境,不知厭足,害人損物,為罪日深,非唯災及一身,亦乃禍延三族。
咎莫甚於欲得。
註:欲得人物,利且貴也。*禦曰:殃咎之大,莫大於欲,欲得禍深,故雲咎也。*疏:咎,考責也,欲得之心,略無涯際,其為咎責,莫甚於斯,格量深淺,禍重咎輕,欲備顯物情,故具彰二釁。
故知足之足,
註:守真根也。
常足矣。
註:無欲也。*疏:守分不食於行便足,恒無闕少,故言常足。欲明貴競之類,遭禍遇殃,知足之人,恒居安泰,先病後藥,故繼此文。
不出戶,知天下。
註:聖人不出戶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見天下也。*疏:戶者謂知覺,攀綠分別,等門戶也。有道之人虛懷內靜,不馳心於世境,而天下之事悉知,此以真照俗也。
不窺牖,以見天道。
註:天道與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氣相貫,人君清靜,天氣自正,人君多欲,天炁煩濁,吉凶利害,皆由於己。*禦曰:垂拱無為,不出教令於戶外,而天道可知也。*疏:牖,根竅也,天道自然之理,寨體坐忘,不窺根竅,而真心內朗,睹見自然之道,此以智照真也。戶通來去,從真照俗,窗牖內閉,喻返照真源也。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註:謂去其家觀人家,去其身觀人身,所觀益遠,所知益少。*疏:顛倒之夫,不能照理,其心逐境,彌遠而無厭,其知淺近,暗昧而少鑒。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註:聖人不上天,不入淵,能知天下者,以心知之也。*疏:不行者,心不綠歷前境而知者,能體知諸法實相,譬懸鏡高堂,物來斯照,而無心也,故《莊子》雲:聖人不由心而照之於天矣。
不見而名,
註:上好道,下好德,上好武,下好力,聖人原小以知大,察內以知外。*疏:不見者,了知諸法虛幻,無可見之物也。而名者能正名百物,垂跡顯教,不見而損情欲,文飾日以消損也。*禦曰:不窺牖,故雲不見,人和天順,故能名其太平。
不為而成。
註:上無所為則下無事,家給人足,萬物自化就也。*疏:不為者,凝神寂澹,絕於有為也。而成者能施化群品,成就學人,此明寂而動也。
為學日益,
註:學者謂政教禮樂之學也,日益 者,情欲文飾,日以益多。*疏: 為,修營也。學,俗學也。言修俗學 之人,銳情分別,故累欲日增也。
為道日損。
註:道謂自然之道,日損者,使情欲 文飾日以消損也。*禦曰:為學日 益見聞,為道者日損功行。益見聞 者,為修學之漸,損功行者,為悟道 之門,是故因益以積功,功忘而體道 矣。*疏:為道謂修道也。言修道 之士,虛夷恬淡,所以智德漸明,累惑日消也。
損之又損之,
註:損之者,損情欲也。又損之者,所以漸去也。
以至於無為。
註:當恬淡如嬰兒,無所造為也。*疏:為學之人,執於有欲,為道之士,又滯於無為,雖復深淺不同,而俱有患。今欲治此兩執,故有損益之文,既而前損損有,後損損無,二偏雙遣,以至於一中之無為也。
無為而無不為也。
註:情欲斷絕,德與道合,則無所不施,無所不為也。*禦曰:為學積功行,為道忘損之,雖損功行,尚有欲損之心,兼忘此心,至於淡然無為。方彼鏡象而無不應,故無不為。*疏:即寂而動,即體而用,故無不為也。上經雲:道常無為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
註:取,治也。治天下常當以無事,不當煩勞也。*疏:取,攝化也。言攝取宇內蒼生,令其歸善者,常以無為無事而化之也。雖復應物施為,而心未常有事,此即動而寂也。故《莊子》雲:孰弊弊焉,以物為事乎。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註:及其好有事,則政教煩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也。*疏:其心未虛忘,以事為事而有事者,斯事異無事,無事異事,動異於寂,寂乖於動,如此之人,不足以攝化天下也。
聖人無心,
註:聖人不重改更,貴因循,若似無心也。
以百姓心為心。
註:百姓心之所便,因而從之。*疏:體道洞忘,虛懷絕慮,與死灰均
其寂泊,故無心也。百姓,衆生也。然聖人無心,有感斯應,應隨物感,
故以百姓心為心,心既無心,心應亦不應。*節解曰:謂知道行氣以神
為心,則流布百節,百節百神百名共於形中,故日以百姓心為心也。
善者吾善之,
註:百姓為善,聖人因而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註:百姓雖有不善者,聖人化之使為善也。*疏:善者謂無欲修學之士也,不善者謂有為滯境之人。普以平等勝教化之,令其得善,此則以百姓心為心之善也。
德善矣。
註:聖人德化,百姓為善矣。*節解曰:謂行一養神,神和形柔,邪去正存,骨堅隨真,故日得善矣。
信者吾信之,
註:百姓為信,聖人因而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註:百姓為不信,聖人化之使信也。
德信矣。
註:聖人德化,百姓為信矣。*禦曰:欲善信者,吾因而善信之。不信者,吾亦以善信教之,令百姓感吾德而善信之也。*疏:信謂聞經戒愛樂,不信謂不樂道文,聖人以空行慈悲,平等救度,不問信與不信,皆令得益,而普發信心。故真跡紫微夫人曰:信者得失之關鍵。又經雲:信者學道之樞機也。一問日:聖人無心,有感必應,不感不應者,則信者方教,不信者不教,而令信與不信,一種教之,亦應感與不感,一種皆應。答曰:應有通有別,如治在玄都玉京,而恒救三界,此則通應善信是也。至如胡人有感紫炁西浮,授尹真人道德之文,此則別應。若別應則待別感,通應則尋常慈照,故上經雲:常善救人而無棄人也。*節解曰:謂人信一也,一亦信人,人不信一,一由人生,故道常得其信也。
聖人在天下怵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