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聖人在天下,常怵怵恐懼,富貴不敢驕奢。*疏:怵怵,動懼之貌也,言無心赴感。聖人其在天下也,恆布大慈,護救蒼生,恐其沒溺,故怵怵而動懼也。
為天下渾其心,
註:聖人為天下百姓混濁其心,若愚暗不通也。*疏:渾沌,無分別也。言凡夫感情滯境,妄生去取,聖人欲渾沌其心,令無分別,勤懼之義,即斯謂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
註:注,用也。百姓皆用其耳目,為聖人視聽。*疏:河上作注,諸本作淫。淫者染滯也,顛倒之徒,迷沒世境,縱恣耳目,滯著聲色,既而漂浪長流,愆非日積,聖人湣其困苦,故顯其病。六根之中,遍舉兩者,欲明此二患最深。故《西升經》雲:耳目聲色為子留愆,然舉一根,諸根可悉,為文備故也。
聖人皆孩之。
註:聖人愛念百姓,如育赤子,長養之而不責望其報。*疏:衆生妄淫耳目,淪沒愛河,聖人勤懼慈救,義同赤子,哀其無識,故如嬰兒之可湣。
出生入死。
註:出生,謂情欲出於五內,魂定魄靜,故生也。入死,謂情欲入於胸臆,精神勞惑,故死也。*禦曰:了悟則出生,迷執則入死。*疏:出生者,超淩三界,出離死生。入死者,沈淪三塗,沒溺生死,若解生死義者,從無出有,以釋生為生,自有還無,以釋滅為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註:言生死之類,各有十三,謂九竅四關也。其生也,目不妄視,耳不妄聽,鼻不妄嗅,口不妄言,舌不妄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也反是。*疏:徒,類也。言九竅四關,凡聖俱有,聖人忘之,故出三界。凡夫執著,故入六道。入六道則死之徒,出三界則生之徒。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註:人欲求生動作,反之十三死地也。*疏:凡人之生動即適死地者,蓋為執此十三,滯於前境故也。
夫何故?
註:問之何故,動之死地也。*疏:假設疑問,以生後答。
以其生生之厚。
註:所以動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事太厚,違道件天,妄行失紀也。*疏:言人不能體道忘生,而執生為有,多積物產,厚資此生而營生過當,故動之死地,此一句答前問意也。
蓋聞善攝生者,
註:攝,養也。*疏:蓋不盡問之辭,猶竊聞也。攝,衛也,養也。言善攝衛養生之人,淡泊虛夷,不染塵境,攝衛之美,自顯下文。
陸行不遇兕虎,
註:自然遠避,害不幹也。*疏:陸,平地也。兕,毒獸,一角,形如野牛,青色。言善攝生之人,不為毒獸所觸。內解者言,平居安靜,不為煩惱所加也。
入軍不被甲兵。
註:不好戰以殺也。*疏:言攝生之人,不入行陣,亦不為幹戈所害。內解者,縱入塵境,亦不為色等所傷。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註:養生之人,兕虎無由傷,兵刃無由加也。*禦曰:善攝理生之人,心照清淨,無貪取之意,故外物不可加害。*疏:諸本言駐。駐,立也,措,安也,兕遇物即觸,喻癡人也。虎性躁暴,喻嘖也。兵刃銳利,能傷於人,喻食也。言善攝生者,妙體真空,故雖處世問,而不為三毒所害也。
夫何故?
註:問虎兕兵甲何故不害之也。*疏:假設疑問有何事,故得政如此。
以其無死地。
註:以其不犯上十三之死地也,言神明營護之,此物自然不敢害也。*禦曰:以其順化無私,不以死為死,則物不得害其生,故雲無死地也。*疏:夫見有身者,故以身為死地也。今善攝生之人,忘於身相,即身無身,故無地之可死也。既無死地,三毒何所加乎。*節解曰:謂聖人懷精神守一,行氣握固胎息,故使此物不害之。道處其心,真氣俱存,故無刑殺之地也。
道生之,
註:道生萬物。
德畜之。
註:德,一也,一生布炁而畜養之也。*禦曰:物得以生,養萬類也。*疏:至道虛玄,通生萬物,上德慈救,畜養群生也,故雲道生德畜也。
物形之,
註:一為萬物設形象。
勢成之。
註:亦雲勢成之,一為萬物作寒暑炁勢以成之。*疏:陶瑩心靈,令行業淳熟而成就也。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註:道德所為,無不盡驚動而尊敬之也。*禦曰:萬物皆由道德以生畜,故尊貴之。*疏:道德生育,具如前旨,蒼生荷賴,日用不知,是以勸示令崇尚也。
道尊德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註:道一不命召萬物而常自然,應之如影響也。*禦曰:言道德之尊貴,非假爵命,但生成之功,被物而常,自然貴也。*疏:世上尊榮,必須品秩,所以非久。而道德尊貴,無關爵命,故常自然。
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註:言道之於萬物,非但生之而已,乃復長養成熟覆育,全其性命。人君治國治身,亦當如此。*疏:重迭前文,以生後句。而舉道不言德者,明德不異道,而文略故也。《西升經》雲:道德渾沌,玄妙同也。長之者,謂增其善芽。育之者,謂進其功行也。成熟者,謂以無上妙法,瑩飾物心,令其道果成就,德業淳熟,此猶迭前語,來生後文也。養覆者,養謂酬其果報,覆謂鷹以大慈也。已上四雙,明利物之德,以下三德,明能遣其功也。
生而不有,
註:道生萬物,不有所取,以為利用。*疏:雖復能生萬物,實無物之可生,芻狗其情,故即生而不有,有即有而不有,生亦生而不生,此遣道生之也。
為而不侍,
註: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疏:既生成萬物,不有其生,施為法教,於何可恃,此遣德畜之也。
長而不宰,
註:道長養萬物,不宰割以為利用也。*疏:長養蒼生,功伴造化,而能所俱幻,誰其宰乎,此遣長之等四雙也。
是謂玄德。
註:道之所行,恩德玄闇,不可得見也。*疏:是則指於上句,謂則言及下文。玄者深遠之名,德以證護為義,指前體道之士,利物忘功,以法目人,可謂玄德。*車曰:道為陽極,陽即天也。天以運動,所以生萬物。德為陰極,陰即地也,地以包含,所以畜萬物。受炁日生,養形曰畜,所雲一切萬物之形勢。成之者,因其業勢而成就之。業勢應合為人,即為作人形而成就之。*蔡曰:為諸衆生作四時之勢,成就萬物,此說在前。
天下有始,
註:始有道也。
以為天下母。
註:道為天下萬物母也。*禦曰:始者沖和之妙黑也,言此妙炁生成萬物,有茂養之德,故可以為天下母也。*疏:始道本母,道述也,夫玄道妙本,大智慧源,超絕名言,離諸色象,天下萬物,皆從此生。今抗言者,欲令行人識根知本,故經雲:萬物始也。以為母者,言從本降跡,導引蒼生,長之育之,如母愛子,故上經雲:有名萬物母。*蔡曰:始,本也。言一切衆生,沈淪五慾,不知根本,隨流逐末漂浪生死。故老君舉本示之,明天下有清虛炁為道德,為汝根本,且始則無先,母則有功,取其生物,故稱始也。育之功,遂稱母也。
既知其母,又知其子;
註:子,一也。既知得道,以當復知一也。*禦曰:萬物既得沖炁茂養,以知其身,即是沖炁之子也。*疏:夫本能生跡,母能生物,既知道是我母,即知我是道子,從道而生故也。經曰:虛無自然,是真父母。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註:以知其一,當復守道,反無為也。*蔡曰:既知己是道子,從而得生,則須守清靜無為,復歸其母,便與道同也。
役身不殆。
註:不危殆也。*禦曰:既知身是沖炁之子,當守此沖和妙炁,不令離散,則終沒其身無危殆也。*疏:既知我是道子,應須歸復守其母也。但能歸根守母,守道會真,跡雖有沒有存,而本無危無殆。何者,夫道能生物,道即是本。物從道生,物即是末。而末能攝本,所以須歸其母。母能生子,所以須守其母。守母則久視長生,歸本則投身不殆,故勸之也。《西升經》雲:常能養母,乃能長久。
塞其兌,
註:兌,目也。使目不妄視。
閉其門,
註:門,口也,使口不妄言。*疏:上雖勸其守母,猶未示其修守之方,故次下文具顯守復方衛,即閉塞等是也。兌,口也。而六根之中,偏舉兌者,明江既是三業,又沾六根為罪多也。門,五門。閉五門,不染塵境也。前舉兌是根之別,此言門是根之總也。但閉塞之義有兩,一者斷情忍色,柄托山林,或卻掃閉門,不見可欲。二者體知六塵虛幻,根亦不真,內無能染之心,外無可欲之境,既而恣目之所見,極耳之所聞,而恆處道場,不乖真境,豈日杜耳閉目而稱閉塞哉。蓋不然乎,斯乃閉塞之妙也。
終身不勤。
註:人當塞目不妄視,閉口不妄言,則終身不勤苦矣。*疏:勤,勞苦也。夫學道多端,行門匪一,或靜心而避塵境,或即境而體真源,深淺糾紛,寔唯多種。故《西升經》雲:動則有劫載自,唯甚苦勤也。但能依前閉塞,即境而真,心性閑寬而無勞倦,可以盡年,終而不苦勤也。
開其兌,濟其事,
注;開其五欲之門,濟其六塵之事,心神內疲,耳目外困,終身勞倦也。
終身不救。
註:禍亂成也。*疏:及愚者為之,即開眼耳等根,濟於聲色等事,終身耽染,沒命貪淫,縱使大聖大慈,良亦目擊不能救也。
見小曰明,
註:萌芽未動,禍亂未見,為小昭然,獨見為明也。*禦曰:人能於事微小,則,見而改行,可謂明也。*疏:見,觀照也,小,微細之名也。至妙之理也,言行人但能照於妙境,智慧日日增明,故上經雲:觀其妙也。
守柔日強。
註:守柔弱者,日以強大。*疏:既能見小,則智慧增明,復能用道,兼知柔弱,故其德業日日強盛也。夫學之初,有定有惠,有行有解,見小即是惠定之門,用柔即是行解之衍。故六度之中,有行有解,前五是行,後一是解,解則是惠是空,行則兼空兼有,而以空導有,以有資空,欲明資導之能,故言用柔見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