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其光,
註:用其目光於外,視時世之利害。
復歸其明,
註:復當反其光明於內,無使精神泄於外也。*疏:光,照外也。既即照而忘,韜光晦跡,歸明於昧,故雲復歸其明也。下文雲光而不耀也。《莊子》雲: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也。
無遺身殃,
註:內視存神,不為漏失。
是謂習常。
註:人能行此,是謂習修常道也。*禦曰:遺,與也。言還守內明,則無與身為殃答者,如此是謂密用真常之道也。*疏:既即照而忘,行圓德滿,諸累以盡,無復遺餘之殃答也。亦雲:遺,與也,無復與身之殃釁也。行業圓備,諸累復盡,傳經主教允屬其人,故指此人可謂承襲常道,紹隆真教也。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
註:介,大也。老子疾時王不行大道,故設言使我介然有知於政事,我則行於大道,躬行無為之化。*節解日:吾夙夜介介,心念守一於身也。*王及羅什二家雲#1:介,小也,我小有所知,則便行於大道也。
唯施是畏。
註:唯,獨也。獨畏有所施為,恐失道意,欲賞善恐偽善生,欲信忠恐詐忠起。*禦曰:老君言:若使我耿介,矜其有知,欲行大道,既與道不合,故唯所施為,是皆可畏之也。*疏:使我者,假設之辭也。知,分別也。介然,微小也。言正真之道,甚自平夷,假使我微介起心,以知行道者,深不可也。何者,夫至道虛通,妙絕分別,在假不假,居真不真,真假性齊,死生一貢,入九幽而不昧,出三界而不明,履危險而常安,臨大難而無畏也。今乃起心分別,乖於至道,諸所施為,動之死地,故可畏也。
大道甚夷,
註:夷,平易也。
而民好徑。
註:徑邪不平也,夫道甚平易,而民好從徑邪也。*疏:夷,平正也。徑,邪道也。言至理平等,甚無分別,顛倒之類,背正向邪,遂使大道陵遲,小成孔熾。*節解曰:謂人好邪偽,行妄徑也。
朝甚除,
註:高臺榭,修官室。*疏:無道之君,好行邪徑,不崇樸素,唯尚華侈,既而除其故宇,更起新宮,彫楹刻楠,窮乎綺麗。
田甚蕪,
註:農事廢,不耕治,失時也。*節解曰:謂人不修其一,朝夕自飾而生病,故心荒穢也。*疏:徭役既繁,農夫喪業,東皋不作,南畝荒蕪。
倉甚虛,
註:五穀傷害,國無儲也。*節解曰:謂不守固其一,則五藏空乏,故日虛也。*疏:稼穡有退,國用無貲,杼軸既空,倉廩斯罄。
服文彩,
註:好飾偽,貴外華也。
帶利劍,
註:上剛強,武且奢。*禦曰:文德不修,尚武備也。*節解曰:謂好華服於身,一去邪來,帶利劍,仗刃備,為鬼邪所病。
厭飲食。
註:多嗜欲,無足時。*疏:黼黻文繡,以麗其身,幹將莫耶,以衛其命,嘐醴羶腥,以爽其口,不崇上德,不恤下民,嗟乎饕餮,一至於此。
資貨有餘,是謂盜誇。
註:百姓不足,而君有餘者,是由劫盜以為服飾,持行誇人,不知身死家破,親戚並隨之也。*節解曰:謂好其甘肥以養其容,一去其中,百病並生,乃以資貨備於死喪也。
非道也哉。
註:人君所行如是,死非道也。復言也哉者,痛傷之辭。*禦曰:矜其有知,動以成弊,行同盜竊,仍自矜誇,誇盜非道,適令興嘆也。*節解日:謂人不行一,但念好服美食,可以為盜賊,不能止病卻死,故非道也。*疏:多貲多斂,如盜如賊,既畜既積,且矜且誇,乖理悖德,謂之非道。行人道心解之者,朝甚除,無善功。田甚蕪,心荒廢。倉甚虛,無道德。服文綵,好飾詞。帶利劍,貪心銳。厭飲食,耽滋味。資貨有餘,積不散也。
善建不拔,
註:建,立也,善以道立身立國者,不可得引而拔之也。*疏:建,立也。拔,傾也。能建立道心之人,誌願堅固,直至道場,不可傾拔也。王、盧曰:夫言車者以衆材合成,乃名車也。君以衆人共載,乃成君也。然無材,車何以為有。無人,君何以為高。故愛車者當須重材,寶元者當須守人也。*節解曰:謂道真無名抱一,內守不外求,故曰無譽也。
善抱者不脫,
註:善以道抱精神者,終不可拔引解脫也。*疏:抱,持也。脫,失也。前句發心,此句起行也。言善持真行之人,一之永得,終無差失。
子孫祭祀不輾。
註:禦曰:言善以道德建抱之君,功施於後,愛其甘棠,況其子孫乎?而王者有功,宗有德,故周之興也,始於後稷,成於文武。周之祭也,郊祀後稷,宗祀文王,故雖卜代#1三十,卜年七百,毀廟之主流溢於外,而後稷文王郊宗之祀不輟止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註:修道於身,愛氣養神,益壽延年,其德如是,乃為真人。*疏:以前之學行,修營其身,既而能所相應,道德真實也。
修之於家,其德乃餘;
註:修道於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信妻貞,其德如是,乃有餘慶,及於來世子孫。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註:修道於鄉,尊敬長老,愛養幼少,教誨愚鄙,其德如是,乃無不覆及也。
修之於國,其德乃豐;
註:修道於國,則君信臣忠,仁義自生,禮樂自興,政平無私,其德如是,乃為豐厚也。*疏:五等諸侯,清虛修道,遂致域中寧謐,內外無虞,豈非賢聖之君,德行豐贍者也。
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註:人主修道於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應上,信如影響,其德如是,乃為普博也。*疏:九五之君,用道而治,端拱玄默,天下太平,是以萬國來朝,四方歸附,化無不被,其德能普。
故以身觀身,
註:以修道之身,觀不修道之身,誰亡誰存。
以家觀家,
註:以修道之家,觀不修道之家也。
以鄉觀鄉,
註:以修道之鄉,觀不修道之鄉也。
以國觀國,
註:以修道之國,觀不修道之國也。
以天下觀天下。
註:以修道之主,觀不修道之主也。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註:老君言吾何以知天下修道者昌,背道者亡,以此觀之而知也。*疏:夫堯舜所以升平者,有道故也。桀紂所以淫亂者,無道故也。是知以修道之身觀不修道之身,以有道天下觀無道天下,乃至家國利害,斷可知矣。故老君假設雲:我何以知天下成敗之事乎,隻以此格量,足為龜鏡矣。
含德之厚,
註:謂含懷道德之厚者。
比於赤子。
註:神明保祐含德之人,比若父母之於赤子也。*疏:含懷道德,甚自淳厚,欲表其狀,故取譬嬰兒,嬰兒之行,具列於下文。
毒蟲不螫,
註:蜂蔓蛇虺不螫之也。
猛獸不據,攫烏不搏。
註:赤子不害物,物亦不害之,故太平之世,人無貴賤,皆有仁心,有刺之物,還反其本,有毒之蟲,不傷於人。* 禦日:至人神矣,物不能傷,既無害物之心,故無毒螫之地,此至人之含德也。* 疏:毒蟲,蛇虺類也。攫烏,鷹鶴類也。猛獸,兕虎類也。螫,行毒也。搏,擊觸也。言赤子不犯前境,故不遭三物所加,喻含德妙達,故不為三毒所害。
骨弱筋柔而握固。
註:赤子筋骨柔弱而持物堅固,以其意專心不移也。* 疏:言赤子筋骨柔弱,手握堅固,喻含德心性柔弱,順物謙和,雖復混逵同塵,而靈府潔白,在染不染,故言握固,此一句明意業冷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歧作,精之至。
註:赤子未知男女之合會,而陰作怒者,由精氣多之所致也。* 疏:《 字林》 雲:峽,小兒陰也,言赤子初生,未解雌雄交合之道,而陰怛怒作,乃精滿室之至也。況含德體道淳和,無為虛泊,雖復揚波處俗,聞見色聲,而妙悟真空,不見合和之相,蓋以精粹之至,此一句明身業冷也。
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
註:赤子從朝至暮,啼號聲不變易者,和熙多之所致也。* 禦日:赤子骨弱筋柔,而能握拳牢固,未知陰陽配合,而和氣之源動作者,由精粹之至。終日啼號而聲不嘶嘎,由純和之至,此赤子含黑也。* 疏:為無心作聲,和氣不散也,況含德妙達真宗,故能說無所說,雖復辮彫萬物,而不乖於無言,此一句明口業冷也。前言終日啼號而聲不嘶嘎者,為無心作聲,和氣不散也。
知和曰常,
註:人能知和氣之柔弱有益於人者,則為知道之常也。* 禦日:能如嬰兄,固守和柔,是謂知常之行者也。* 疏:知此不言之言,是淳和之理者,乃曰體於真常之道也。
知常曰明。
註:人能知道之常行,則日以明達於玄妙。'* 疏:知於真常之道,是日智慧明照也。益生日祥。註:祥,長也。言益生欲自生,日以長大。* 疏:祥,多也。幾惑之人,不體生無生相,多食世利,厚益其生,所以煩惱障累,日日增廣。
心使氣日強。
註:心常專一為和柔,故神氣實內而形柔。若反使妄有所為,則和氣去於中,故形體日以剛強。* 禦日:心有是非,氣無分別,若役心使氣,是日強梁之人。* 疏:心,神也。氣,身也。物情顛倒,觸類生迷。豈知萬物皆空,身亦虛幻,既而以神使形,驅馳勞役,是以生死之業日日強盛。
物壯則老,謂之非道,
註:萬物壯極則枯老,枯老則不得道矣。* 疏:夫盛者鈴衰,物壯則老,是知益生使氣,足驗無常,既曰無常,故非真道。
非道早已。
註:不得道者早已,早已者,死也。*禦曰:凡物壯。極則衰老,故戒雲矜壯恃強,是謂不合於道,當須早已。已,止也。*疏:已,止也。既非真道,應須止而勿為也。
道德真經注疏卷之五竟
1雲:原作『亡』,當作雲。
2代:原作『伐』,當作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