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崛起增加了互聯網的政治影響力。作為信息交流平台和意見放大器,互聯網以及微博來到中國都很“突然”。它給中國的政治生活帶來意外的活力,也對中國的社會穩定提出尖銳的課題。
互聯網把政府和民眾之間的信息權利差距大大縮小了,很多時候政府和民間對突發事件的反應需同步進行,民眾的反應限製了官方決策的空間,甚至可以說,民眾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對國家的直接管理,影響強度有時會高於代議製條件下的民意幹預。
然而中國互聯網是快速發展中的事物,發展意味著變化和不完整性。網民的政治熱情很高,對自己代表“中國民意”深信不疑。但網絡上城鎮年輕人居多,城市老年人和大量農村人口,仍基本處於互聯網生活之外,互聯網對中國社會的代表性既很直接,又有天然的缺陷。
由於意識到互聯網的政治力量,缺少其他表達途徑的人群,正有意識地將互聯網作為表達,以及放大自己意見及訴求的平台。有其他表達途徑,或者沒有表達願望的人群,則相對遠離互聯網的表達運動,這使得互聯網對全民意見的代表性又出現第二級的損失。通過它發出的聲音經常偏激,甚至“一邊倒”。
然而一部分人的意見也是民意,當它是城市活躍的年輕人的意見時,尤其值得政府高度重視。
重視互聯網民意,值得從以下幾個方麵去做。一是認真聽取網上各種意見,不僅中央政府要這樣做,地方政府尤其要這樣做。當前的網絡訴求很多涉及民生,地方政府是這些問題兜了一圈之後的終極歸宿。所有中國人最終都是“基層人”。
二是要搞準互聯網各種訴求在中國社會的位置。互聯網在全世界都有放大某種意見的趨向,但在中國這個問題尤其突出。由於其他表達意見的渠道不夠暢通,互聯網上的直率更顯鮮活。以往沉悶的社會被它吸引,也有點被它“鎮住了”,甚至互聯網上的胡來,都可以假借“道義”的名義。
要把互聯網的真實情況向全社會廣泛宣傳,一方麵要使喜歡表達意見的網民們了解,他們不總是代表社會的大多數人,他們的意見會被重視,但社會其他人的意見,包括與他們相反的意見,同樣值得尊重。
既然互聯網已成中國社會的一大政治工具,就應鼓勵、幫助社會的大多數人都上網,包括老年人和龐大的農村人口。由於這是一個過程,在過渡期內中國有必要形成更有效的、全民認可的民意表達機製,與互聯網相配合,甚至相結合,不僅讓中國決策層,也讓全社會了解什麼是主流民意。
溫家寶總理27日第三次與網民在線交流,反映出中國政府貼近社會基層的做法已經機製化,也表明中國政府已把互聯網當做建設中國民主政治的重要平台。這是中國曆史上官民溝通最認真,最注重實效的時代。然而要使這種溝通成功,不僅政府要主動創造機會,中國民間,尤其是網民,也應付出真誠的努力。
(2011.02.28)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