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區的救災工作仍在緊張進行,但一些互聯網意見領袖最感興趣的還是質問政府的誠信。水災到底造成多少人死亡,官方表示會根據實情做更新,但一些人的追究似乎又在把它上升為“政治”。
北京市民政局公布了為災區捐款的賬戶,網上呼籲予以抵製的聲音很多。圍繞賑災的信息複雜得令人有些無奈。
同2008年汶川地震時相比,這個國家進一步複雜了。它的硬件在快速進步,但它的軟構成新氣象更多。如今災害到來,反思和追究幾乎是與賑災拚速度,每一次大災害,都成了國家提高減災能力和推動社會改革的雙洗禮。
改變這種局麵,讓全社會先集中力量賑災,大概已經不可能了。質疑成了互聯網輿論的習慣,消除尖銳的疑問並恢複輿論的信任,比清除廢墟啟動重建似乎更難。對此很難絕對說好或不好,它就是中國當前賑災麵臨的現實。
希望中國社會能適應這樣的現實,讓它推動國家在輿論開放的環境下不斷進步,營造出基層自由氛圍條件下社會新的凝聚力,而不是相反,讓這一現實逐漸耗空社會信任,擊碎中國人對未來的期望。
各種質疑能夠蔓延開來,都有其現實原因。從根本上說,它們就是政府公信力麵臨的尷尬。在中國,以質疑和批判為生逐漸成為可能,這意味著對政府行為的批判已經無處不在。但如今的批判者們能如此容易地獲得影響,這是政府公信力弱對他們的成全。
政府民政部門及政府主導的慈善機構有工作漏洞和種種其他問題是可以想見的,批評它們的理由隨時都可以找到。但這一切通常不足以構成抵製它們的理由,比如此次北京民政局募捐,它無疑是賑災專業團隊,是主力軍,它清楚哪個地方災情重,最需要什麼物資,即使輿論有什麼質疑,它在當前賑災的緊迫關頭也是無可取代的。
然而這一正常邏輯被一些人扭曲了,他們在互聯網上不是要求監督此次賑災的官方機構,而是直接主張予以抵製,並對捐款的人和機構做輿論攻擊,這些都已突破了民主和社會良知的邊界,成了反體製激進情緒的肆意釋放。
這是中國現階段社會轉型的代價。非理性的道德合法化在一定圈子裏得以循環,並不斷向外泄漏,影響更大的環境。社會沒有針對它的良藥,它的療程將很漫長。政府公信力的重建,以及國家綜合發展對國民自信心的重建,對於它的治療都不可或缺。
中國社會將緩慢地做出一些關鍵性的厘清。中國官方的問題確實不少,但中國的進步速度舉世矚目,這個事實實際在告訴我們那些問題的性質。對於中國究竟什麼是更現實的,是追求不斷進步,還是坐下來甚至“休克”一把徹底解決我們痛恨的全部問題,答案本該不言自明。
我們經常痛斥一些官員的空話,因為那些空話導致不了實際的解決和進展。現在讓我們思考一下:互聯網上是否也在形成另一種口號式空話,它們占滿了道德優勢,但也帶不來實際的解決和進展。
中國在摔打,在不斷往前走,中國需要大量具體的、能帶來結果的批評,它們施加的壓力應有助於政府機構的實際轉變。它們尖銳,但也可能是正能量,給國家帶來樂觀和希望。
(2012.07.26)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