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壓力促進中國信息公開前行(1 / 1)

北京市昨天宣布已在北京域內找到77具水災遇難者遺體,並解釋說由於泥石流等給搜尋工作帶來極大困難,死亡人數的更新沒有達到輿論的要求。在輿論特別是互聯網反複質疑遇難者人數後,昨天的官方公布和輿論追究終於形成彙合。

上周六的大暴雨迄今僅在北京域內就造成77人死亡,這令人非常悲痛。它讓北京作為中國首都慚愧,也讓中國吸引了全世界矚目的現代化蒙羞。有無數教訓等待我們總結、反思。

最近幾天,輿論的焦點集中在政府的誠信上,像以往幾次災難一樣,它帶來了政府如實公布災害信息的巨大壓力。這種壓力使得隱瞞死亡人數的風險,已經遠遠大於如實公布的風險。顯然與此有關係,中國近一個時期對災難死亡人數的公布正變得越來越真實。

我們希望政府方麵真實公布災害信息會從此成為習慣,而且對輿論有可能尖銳質疑提前就有預判,從而發布死亡人數的關鍵信息做得更及時主動,走在質疑者的前麵。政府在這方麵顯然仍有做得更完善的空間。

在對政府發布真實救災信息保持壓力的同時,輿論也應有所總結,了解公布死亡人數有時跟不上輿論要求速度的多重原因,不把它們都往政府是否誠信上簡單歸攏,為賑災中官民的更好配合創造條件。

曾幾何時,中國災害死亡人數曾是“國家機密”,打破這個“機密”,把它對社會公布,然後做滾動公布,甚至做實時滾動公布,中國的災害信息披露總體在沿著這條路前進。像2005年鬆花江汙染向社會公布成“修理管道”,那樣的事在中國大概很難發生了。

然而中國信息公開顯然遠未走到盡頭。隱瞞壞消息,或對它們“低調處理”,在很多時候仍是一些政府官員的習慣性念頭。在涉及維穩時,這種做法被實施的情況仍然不少。這是政府公信力的一個長期缺口,也是一些原因明顯或者“莫名其妙”對政府質疑不斷出現的根源之一。

提高政府的總體公信力是解決各種具體質疑的根本途徑。包括死亡人數在內的災害信息是近年最激烈的質疑領域,從最近幾次的實際情況看,這也是政府改善最多的領域。現在的問題是,這種改善在速度和細節上仍沒有達到輿論要求,因此沒有得到充分信任。但隻要政府繼續努力,在這一領域率先形成突破,得到輿論較大認同是有希望的。

輿論質疑帶來了政府公信力損失,但也的確幫助改善了政府的行為,政府和輿論新互動實際在逐漸成形,它有可能結成中國改革的一個正果。

中國社會需要以時代的豁達看今天的輿論萬象,看中國的種種問題,以及這個國家的整體前進。中國越發展,容量就需越大,有一些很尖銳的點,很難說它們最終造成的究竟是破壞,還是推動。

(2012.07.27)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