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人士李承鵬昨天在北京簽售他出版的一本新書,前往的人不少。一名他的反對者在這個過程中打了他的麵部一拳,之後發生的事情說法很多。此外另一名他的反對者與他發生“送菜刀”糾紛。此前李承鵬發微博稱在成都簽售現場被“禁言”,互聯網上的議論和爭執不斷。
李承鵬簽售成了微博上的“事件”,一些他的支持者挺他,反對者則稱他“炒作”。這次的事情再次顯示,中國民間熱衷政治的對立人士往往缺乏理性辯論的意願。我們認為,無論出於什麼動機,誰動手打人都是錯誤的,這樣的行為應依法認定和處理。文明對待與自己持相反政治觀點的人,應成為中國民間的共識。
一些批評人士已經擁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尤其在微博上,他們的影響力名列前茅。與官方輿論逆著來,這看來助推了他們在互聯網上的意見傳播。近日一名台灣女演員發表了一係列激烈言論,她在微博上“先禁言又迅速複出”,也成為短時間內微博的“事件”。
所有這一切再次清楚地顯示,中國的多元化已成現實。“多元化”這個詞現在通常被正麵使用,但其實中國社會對它很陌生,很不適應。對多元化究竟在政治上意味著什麼,應如何對待它,全社會存在困惑。
我們認為,中國社會需要盡快形成對多元化的穩定態度和共識,政府和民間都需對此作出努力。
我們要看到,社會多元化是中國發展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一些批評人士的出現也是必然的,這應是中國新時期社會治理的出發點之一。
批評人士往往以同政府對立的姿態出現,對此中國社會需要有另一個共識,即多元化的目標應是擴大中國的彈性,而不是要塑造一個政治反對派,那將與中國基本政治製度直接對立。一些批評人士表示並無那個意思,支持者們也不應把他們朝那個方向推。
對立性已在中國社會內部登陸,但中國社會決不能鼓勵它無限成長,而應剝離出它對中國有益的元素,比如體製外的輿論監督等為我所用,對它的其他政治破壞性我們必須警惕,決不可追捧。
在對待多元化的問題上,中國社會空缺的經驗需要不斷摸索和補足,它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多元化釋放綿綿不斷的正能量,抑製、消化它的各種負能量。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繼續走下去的關鍵性難點,也是我們未來必須駕輕就熟的領域。如果不是這樣,中國或者回到過去,或者走向動蕩。
中國今天的國家政治道路堅定不移,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引導了這個國家的成功。中國所有的新現實都要融進這個大框架,而不能破框而出,另向發展。這應是中國全社會的基本理性,也應是多元化時代各種力量相互磨合後的集體自覺。
由於媒體的發達,中國的“輿論事件”會越來越多,但這不意味著這些事件真的成了中國人注意力的中心。中國人忙什麼,期待什麼,在政府和民眾之間有著多渠道的互動,微博隻是比較搶眼、但總量並不大的一部分。對這種渠道的多元化,公眾也應了然於心。
(2013.01.04)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