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篇 5.文人教子
做父母的,是否希望子女變成第二個自己?別的行業不好說,對於文人來說,答案以否定居多。
魏晉時代,嵇康一生放誕、狂放不羈,對於炙手可熱的權勢人物,他當麵就讓對方下不了台,他在柳樹下打鐵,鍾會帶著一幫子人來向他請教,他自顧打鐵,等鍾會要走的時候,來了一句:“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我猜嵇康那時說完這話後一定挺後悔,不是說他已料到由此埋下殺身之禍,而是他本打算當眾讓鍾會難堪,沒想到鍾會回了一句 “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讓他一下子空落落的,就像武林高手運足氣力向對方淩空劈去一掌,但對方隻是將手輕輕一揮,就全部化解。
對於自己的好朋友山濤,嵇康也不買賬。山濤極為欣賞嵇康,欣賞到連山濤的妻子韓氏都好奇不已的地步。當嵇康、阮籍拜訪山濤的時候,韓氏慫恿山濤將兩人留宿,夜裏在牆上挖個洞來欣賞他們,直到天亮才離開,過後還說他們的風采比丈夫強多了,而山濤居然也不生氣。後來,山濤推薦嵇康做官,本是好意,但嵇康竟大為光火,認為山濤侮辱了自己,寫了將近一千八百字的絕交信《與山巨源絕交書》,大張旗鼓地將山濤痛斥了一番。就是這麼一個狂放孤傲、不通世故之人,在其子嵇紹十歲時,卻寫了一篇《家誡》,婆婆媽媽教兒子如何謹慎做人、精明處世,在《家誡》中,他告誡兒子:上司送人出來時,你不要跟在後麵,因為恐怕將來上司懲罰壞人時,別人懷疑是你暗中告密;喝酒的時候有人爭論,不要在旁觀看,更不要發表意見,你要立刻走開,免得爭論雙方都怪你;別人勸你喝酒,即使不願喝,也不要堅決推辭,而要和和氣氣地拿起杯子等等, 諸如此類,還有很多。因此,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與藥及酒的關係》中得出結論:“嵇康是那樣高傲的人,而他教子就要他這樣庸碌。因此我們知道,嵇康對於他自己的舉動也是不滿足的……這是因為他們生於亂世,不得已,才有這樣的行為,並非他們的本態。”
其實也很好理解,嵇康在那個時代活得不開心,他這樣給兒子 “打預防針”,是希望兒子活得開心點。
嵇康被殺之後,兒子嵇紹一直由山濤撫養,後來嵇紹做了晉朝的侍中,跟隨惠帝司馬衷與叛軍作戰,惠帝兵敗,箭矢如雨射來,隨從官吏軍士逃得一個不留,惟有嵇紹一人給惠帝做“人體盾牌”,忠心耿耿地為惠帝犧牲掉了,他並沒有聽從其父教誨,做個圓滑世故的人,否則,他會跟其他人一樣跑掉,但他所保護的對象又是殺害父親的司馬氏,如果嵇康地下有知,肯定會發出一聲哀怨的長歎。
天才的痛苦隻有他自己知曉,對於下一輩的期望,最能反映內心的真實。
蘇東坡的紅顏知己——侍妾朝雲,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叫遁兒,此兒剛生下三天,蘇東坡就寫了一首《洗兒詩》: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詩人一方麵是自嘲,更多的想到自己文名鼎盛,然而一生磨難,所以他真誠期望此兒長大後,不走自己的老路。可惜此兒辜負了“無災無難”的美好願望,僅活了十個月就不幸夭折,蘇東坡哀痛不已,“老淚如瀉水”。
魯迅對後輩的期望,和蘇東坡相似。他曾多次說過:“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去做空頭文學家,如果實在無能,就做點小事,學一點手藝也能養家糊口。”事實上,周海嬰也是謹遵父願,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他讀大學選擇了物理係,走上科研之路,成為一名無線電專家。如果說,沒有魯迅的這份囑托,他走上文學之路,也未可知。
但走上文學之路後,他個人的生活絕對會為身名所累。因為他是名人之子,所以當時他即使從事無線電技術,也有人說長道短,說無線電是特務的聯絡設備,他不得不暫時放棄這種愛好。
不希望子女步己後塵的情況,也表現在葉聖陶身上,葉聖陶對子女的培養獨具匠心,經常為葉至善三兄妹修改文章,葉至善這樣記敘當時場景:“吃罷晚飯,碗筷收拾過了,植物油燈移到了桌子的中央。父親戴起老花眼鏡,坐下來改我們的文章。我們各據桌子的一邊,眼睛盯住父親手裏的筆尖兒,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摘,爭辯。有時候,讓父親指出了可笑的謬誤,我們就盡情地笑了起來。每改罷一段,父親朗誦一遍,看語氣是否順適,我們就跟著他默誦。我們的原稿好像從鄉間采回來的野花,蓬蓬鬆鬆的一大把,經過了父親的選剔跟修剪,插在瓶子裏才還像個樣兒。” 按照常人來看,這樣的家庭是多麼溫馨的培育作家的 “基地”,但是葉聖陶並不鼓勵子女去當作家。葉兆言就說過:“作為一個作家的後代,我過去總是麵臨著一種尷尬的問題,我的祖父不鼓勵我的父親當作家,我的父親對我也是這樣。”而當記者問及葉兆言有沒有把女兒培養成作家的想法時,葉兆言坦言:“作家有什麼好,世界上任何職業的都可以改行當作家,小偷都可以,但一旦你當了作家,人就會寫呆掉,幹什麼都不行了!”因為童年所受束縛太多,魯迅、老舍等文壇大家都主張放縱兒童自然的天性,並不希望兒童過早識字背詩。魯迅期望童年的海嬰 “敢說、敢笑、敢罵、敢打”,一次,魯迅告訴來訪的朋友: “這小孩淘氣,有時弄得我頭昏,他竟問我: ‘爸爸可不可以吃的?爺我答:‘要吃也可以,自然是不吃的好。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