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3)

方略

凡病皆標也,而必有其本,本者所以致病之根源也。蓋惟人之病也,有一標必有一致標之本。是以醫之治也,有一本必有一拔本之方。不獲乎致標之本,處方必不能對其症也。不投以對症之方,治病必不能拔其本也。

臨症者,欲決群醫莫決之疑,則內因外因,致病須審其原;欲中各症必中之的,則正治從治,驗方務求其諦。

用輯主症諸方,以列驗舌之次。

凡舌見青色而堅斂蒼老者,肝膽兩經邪氣盛也,瀉火清肝飲主之。

瀉火清肝飲方

柴胡(酒炒) 黃芩(酒炒) 山梔(酒炒各一錢) 生地(酒浸三錢) 當歸(酒洗二錢) 生甘草(一錢)按:上方主治肝膽兩經實邪,以致脅痛耳聾,膽溢口苦,筋痿陰汗,陰腫陰痛,白濁溲血等症。

凡舌見青色而浮胖嬌嫩者,肝膽兩經精氣虛也,滋水生肝飲主之。

滋水生肝飲方

熟地(四錢) 山藥(二錢) 萸肉(二錢) 丹皮(錢半) 茯苓(錢半) 澤瀉(錢半) 五味(一錢) 歸身(錢半) 柴胡(一錢) 甘草(一錢) 白術(二錢半)上方主治小便淋漓不利,婦女月經不調,兩脅脹悶,少腹作痛,寒熱往來,胸乳作痛,左關弦洪,右關弦數,此鬱怒傷肝,脾血虛氣滯為患也。用六味雙對減半分兩,加柴胡、白術、甘草、當歸、五味,合逍遙而去白芍、加五味者,合都氣意也,以生肝。故去白芍而留白術、甘草,以補脾。補脾者,生金以製木也。

以製為生,天地自然之理也。

凡舌見青色而幹燥,屬膽腑陰虛火鬱者,用逍遙散加生地、薄荷主之。

逍遙散加生地薄荷方

柴胡(酒炒五分) 白芍(酒炒一錢) 歸身(酒洗一錢半) 白術(一錢半) 茯苓(一錢) 甘草(五分) 生地(二錢) 薄荷(五分)凡舌見青色而幹燥,屬肝髒血虛火旺者,逍遙散加丹皮、山梔主之。

逍遙散加丹皮山梔方

柴胡(一錢) 白芍(二錢) 當歸(三錢) 白術(二錢半) 茯苓(一錢半) 甘草(一錢) 丹皮(一錢半) 山梔(一錢半)按:上原方主治肝膽兩經鬱火,以致脅痛頭眩,或胃脘當心而痛,或肩胛絆痛,或兩目赤痛,連及太陽。(以上各症,皆肝火上衝也)及六經感症,凡見陽脈者,悉宜此方治之。婦女鬱怒傷肝,致血妄行,赤白淫閉,沙淋崩濁等症。(以上各症,皆肝火下流也)俱宜此方加減。易曰:“風以散之。”此方是也。

凡舌見青色而潤滑,屬膽腑氣怯,十味溫膽湯去枳實主之。

十味溫膽湯去枳實方

陳皮(二錢去白) 半夏(二錢薑製) 茯苓(一錢半) 棗仁(錢半炒研)遠誌(五分去心) 人參(五分) 熟地(二錢) 竹茹(一錢) 甘草(五分) 生薑(一錢) 大棗(三枚) 酒煎按:上方主治心虛膽怯,氣鬱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症。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或短氣悸怖,或自汗虛煩,口苦嘔涎,痰盛不眠,及夢遺驚惕等症。

凡舌見青色而滑潤,屬肝髒氣虛者,當歸建中湯去膠飴主之。

當歸建中湯去膠飴方

白芍(三錢) 當歸(二錢) 肉桂(一錢) 甘草(一錢)按:上方主治肝髒氣虛,不能生火,以致火不生土。白芍之酸、甘草之甘、此係甲己化土也。肉桂補肝之子、益土之母,所以培生化之原也。凡脾味不和,飲食不進,其外見症,兩脅寒痛,大便泄利,少腹墜痛,並宜此方治之。再按,此小建中湯原方主治也。千金方加當歸,名當歸建中。治婦人產後,虛羸不足,腹中痛引腰背。小腹拘急,今恐甜多入脾,而去膠飴。則當歸建中,尤與肝髒氣虛切合矣。

凡舌見青色幹燥,而形色反見胖嫩者;肝膽氣血兩虛也,七味飲倍肉桂主之。

七味飲倍肉桂方

熟地(八錢) 山藥(四錢) 淨萸肉(四錢) 丹皮(三錢) 茯苓(三錢)澤瀉(二錢) 肉桂(二錢)按:上方主治肝膽氣虛,筋無所養,變為寒症。以致筋骨疼痛,腳軟懶行,及傷寒服涼藥過多,木中無火,手足牽引,肝經血虛,以致火燥筋攣,變為結核瘰 等症。經曰:“辛以潤之。”此方是也。

凡舌見青色滑潤,而形色又兼胖嫩者,肝膽木氣虛寒也,養榮湯倍肉桂主之。

養榮湯倍肉桂方

白芍(三錢) 當歸(二錢) 遠誌(一錢) 五味(錢半) 肉桂(一錢)熟地(四錢) 陳皮(一錢半) 白術(三錢米泔水浸蒸) 黃 (三錢蜜炙無參倍用) 人參(多少隨宜) 茯苓(一錢半) 炙草(一錢半) 煨薑(一錢半) 大棗(五枚)按:上方主治,凡屬大虛症,勿論其脈與症,但服此方,諸症悉退,此十全大補湯對子也。但十全大補隻分氣血,此則五髒皆補,無虛不到,虛而寒甚者,當加附子以治之;三陰虛更妙。後凡用本方加減者,主治並同。

凡舌見黃色而堅斂蒼老者,脾胃兩經邪氣盛也,瀉黃散主之。

瀉黃散方

防風(四兩) 藿香(七錢) 山梔(炒黑一兩) 石膏(五錢) 甘草(二兩) 微炒為末甜酒調服。

按:上方主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幹,口瘡口臭,煩渴易饑,熱在肌肉者。

凡舌見黃色而浮胖嬌嫩者,脾胃兩經精氣虛也,益黃散主之。

益黃散方

陳皮(一兩) 青皮(五錢) 訶子(五錢泡去皮) 丁香(二錢) 白術(二兩) 甘草(炙五錢)按:上方主治脾胃虛寒,寒水反來侮土,而嘔吐不食。或肚腹作痛,或大便不實,手足逆冷等症。炒磨為末,每服四錢,水煎服。

凡舌見黃色而幹燥,屬胃腑陰虧火旺者,左歸飲去茯苓加花粉、歸、地主之。

左歸飲去茯苓加花粉歸地方

熟地(八錢) 枸杞(六錢) 山藥(四錢) 萸肉(四錢) 甘草(二錢) 當歸(三錢) 生地(三錢) 花粉(一錢火不甚者去之)按:上方主治腎水幹枯,虛火上蒸,脾胃陰土受虧,以致飲食不進,大便燥結,甚至三陽癃閉,將成噎隔,及早服此,無不愈也。傷寒舌黑唇焦,大渴引飲,此必服發散寒涼、攻伐之藥過多也。原方加歸、芍救之,燥症更妙。

凡舌見黃色而幹燥,屬脾髒血虛,火盛者歸脾湯去木香,加白芍、丹皮、山梔主之。

歸脾湯去木香加丹皮山梔方

棗仁(一錢炒研) 茯神(一錢去木) 遠誌(一錢去心) 歸身(一錢) 人參(一錢半) 炙 (三錢無參倍之) 白術(二錢半米泔淨蒸) 尤圓(七枚去殼) 甘草(一錢炙) 白芍(二錢) 丹皮(錢半) 山梔(錢半炒黑)煨薑(一錢) 大棗(三枚)按:上方主治思慮傷心脾,鬱怒傷肝,以致三經血少而燥。漸至心口有塊如拳,或左肋下有塊如手掌,或右肋下有塊如鐮刀,且時作痛,及健忘怔忡、驚悸不寐等症。內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在男子則隱曲不利,在女子則月事不來,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不治,正此症也。

凡舌見黃色而滑潤,屬胃氣虛弱者,七味白術散加半夏主之。

七味白術散加半夏方

幹葛(二錢) 木香(五分) 藿香(一錢) 人參(錢半) 白術(二錢半) 茯苓(錢半) 甘草(一錢炙) 半夏(一錢半) 大棗(三枚) 煨薑(一錢)按:上方主治脾虛,肌熱泄瀉,虛熱作渴。如去幹葛、木香、藿香,加陳皮,則治脾胃氣虛,飲食不進,致成痰癖,不能咳唾。或胃氣虛寒,動成嘔惡。凡虛及諸病後,皆可以此調之。

凡舌見黃色而滑潤,屬脾氣虧損者,五味異功散加白芍主之。

五味異功散加白芍方

陳皮(一錢) 人參(一錢) 白術(二錢半) 茯苓(一錢) 炙草(一錢)白術(一錢酒炒) 煨薑(一錢) 大棗(三枚去核)按:上方主治脾胃不和,飲食不進,泄利虛飽。

凡舌見黃色幹燥,而形質反見胖嫩者,脾胃氣血兩虛也,參 八珍湯主之。

參八珍湯方

人參(錢半) 茯苓(錢半) 炙草(錢半) 白術(二錢半米泔洗蒸土炒) 川芎(一錢) 當歸(三錢) 白芍(二錢酒炒) 熟地(四錢) 煨薑(錢半) 大棗(五枚)按:上方主治心脾肺胃氣血俱虛,以致惡寒發熱,嘈雜健忘,怔忡不寐,懈怠不臥,四肢酸倦等症。

凡舌見黃色滑潤,而形質又兼胖嫩者,脾胃中氣虛寒也,薑桂養榮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