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桂養榮湯方
白芍(三錢酒炒) 遠誌(一錢去心) 當歸(二錢酒洗) 五味(錢半) 熟地(四錢) 肉桂(一錢) 白術(三錢) 陳皮(錢半) 人參(多少隨宜) 黃 (五錢蜜炙) 茯苓(錢半) 炙草(錢半) 炮薑(錢半) 大棗(五枚)按:上方主治,已悉肝膽病本方條下。凡舌見紅色而堅斂蒼老者,心與小腸邪氣盛也,瀉心湯主之。
瀉心湯方
川連(一錢) 黃芩(一錢) 生地(三錢) 山梔(錢半) 丹皮(錢半) 木通(一錢) 甘草(一錢)按:上方主治心火熾炎,口苦舌瘡,小腸鬱結,不能通利等症。
凡舌見赤色而浮胖嬌嫩者,心與小腸精氣虛也,養心湯主之。
養心湯方
茯神(二錢) 遠誌(五分) 棗仁(五分炒研) 柏子仁(五分去油) 五味(五分)人參(五分) 黃 (二錢炙) 當歸(二錢) 川芎(二錢) 半夏(二錢) 肉桂(五分) 甘草(五分)按:上方主治心虛血少,神氣不寧,怔忡驚悸等症。
凡舌見赤色幹燥而屬小腸陰虛火旺者,滋水清肝飲去柴胡,加生地、木通主之。
滋水清肝飲去柴胡加生地木通方
熟地(四兩) 山藥(二錢) 萸肉(二錢) 丹皮(錢半)茯苓(錢半) 澤瀉(錢半) 棗仁(一錢) 白芍(二錢) 山梔(錢半) 當歸(二錢) 生地(三錢)木通(錢半)按:上原方主治腎水不足,肝火上炎,以致吞酸吐酸,脅痛頭眩,口苦咽幹,大便艱澀,小水短赤等症。蓋取地黃丸之探原而不隔於中;取生地黃湯之降火而不犯於下,真從來所未及也。
凡舌見赤色而幹燥,屬心髒血虛火盛者,濟生歸脾湯去木香,加丹皮、麥冬主之。
濟生歸脾湯去木香加丹皮麥冬方
茯神(一錢) 遠誌(一錢) 棗仁(一錢) 當歸(錢半) 煨薑(一錢) 人參(一錢) 黃 (二錢半) 冬術(錢半) 龍圓(五枚去殼) 丹皮(錢半) 麥冬(一錢)甘草(一錢) 大棗(五個)按:上原方主治心衰火盛,不能生土,以致土困金敗,外兼咳嗽吐痰,寒熱往來,盜汗等症,悉以此方治之。凡見脾胃衰弱,飲食少思,大便泄瀉,總屬心氣不旺所致,此補本法也。凡各種虛症,補中益氣湯所不效者,投以此方,加五味、白芍以斂其心氣,奏效更神也。又按補中陽藥也,歸脾陰藥也。凡因饑飽勞役,傷其脾而氣虛者,宜用補中,補中者,補中以益其氣也;因思慮鬱結,傷其脾而血虛者,宜用歸脾,歸脾者,噓血以歸於脾也。至於心力俱勞,而氣血俱傷者,則補中歸脾,單服固非對症,合用又不成方,惟有養榮一方,可合補中歸脾兩症而統治之,不致拈一放一耳。
凡舌見赤色而滑潤,屬小腸陽氣虛墜者,補中益氣湯加山梔、川烏主之。
補中益氣湯加山梔川烏方
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 當歸(二錢) 陳皮(一錢) 人參(一錢) 白術(錢半) 炙草(一錢) 黃 (二錢半炙) 山梔(一錢) 川烏(一錢) 煨薑(一錢) 大棗(三枚)按:上原方主治凡六經內傷外感。
內傷外感者,言由內傷以致外感也。蓋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東垣故立此方以補傷寒書之所未及,非補虛方也。今感症家多不敢用,而以為調理補虛服食之藥則謬矣。調理補虛及通其意而轉用者耳。
及暑月勞倦發熱,暑則氣耗,勞則氣傷。發熱而在於暑月,且因勞倦,自非甘溫不能。彼肆用藿香、滑石等,為暑月發熱必需之劑,隻在不明此義耳。
或汗出不止,衛外之陽虛,則腠理不固矣。
俱用本方加白芍一錢(須再加五味,乃合肺主皮毛之義)。
痢疾腹痛已除,瀉猶未已,是胃氣下陷也。必尚兼後重,第圊後隨減耳,加酒炒白芍三錢。
瘧疾發久,形體 羸,無論六經,皆當加半夏一錢(合六君也)。
即有外感,不過加黃芩一錢(則合小柴胡矣)。
凡婦女胎前氣虛,以致胎動不安,小產崩漏,皆因氣虛不能升舉故也。
或產後血虛發熱。凡血虛發熱者,其舌必幹;氣虛發熱者,其舌必滑。然既在產後,則不但血虛,即其氣未有不虛者。蓋當其臨盆之際,為產婦者,若非全副精神、渾身力氣,努力責以推送之,則胞胎如何下地?迨至胞胎下地,則所去之血固多,之後能不傷其氣乎?況血虛則氣無所附,寧不與之俱虛乎?茲以產後發熱,專責血虛,殊有漏義。而症乃列於本方之下 是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陽旺陰生,其意固自包舉也。第不明言其意,則產後之血虛,人習聞之;而產後之氣虛,人皆忽之,故特表而出之。
俱加酒炒白芍二錢(氣味酸寒,恐伐生氣,故用酒炒)。
此方凡屬中宮虛損,病後調攝,無不相宜。倪氏曰:“七情內傷,脾胃先病,治先補土,此方主之”。
然內傷脾胃,須有分別。如饑飽勞役,飲食生冷,內傷脾胃而病者,自當主以此方。若由思慮鬱怒,七情內傷,而脾胃先病者,則於本方尚隔一膜,不若歸脾為的當也。
凡舌見赤色而滑潤,屬心髒陽虛氣弱者,濟生歸脾湯加丹皮、肉桂主之。
噓血歸脾湯加丹皮肉桂方
茯神(一錢) 遠誌(一錢去心) 棗仁(一錢炒研) 當歸(錢半)人參(錢半) 黃 (三錢炙) 白術(二錢土炒) 木香(五分) 炙草(一錢) 丹皮(一錢) 肉桂(五分) 龍圓(五枚去殼) 大棗(三枚) 煨薑(一錢)按:上原方主治,已見本髒血虛條下。
凡舌見赤色幹燥,而形質反見胖嫩者,心與小腸氣血兩虛也,棗仁養榮湯主之。
棗仁養榮湯方
棗仁(一錢炒研) 遠誌(一錢去心) 白芍(錢半酒炒) 歸身(一錢) 五味(八分) 熟地(二錢) 肉桂(五分) 陳皮(八分) 白術(錢半土炒) 人參(錢半) 黃 (三錢炙)茯神(一錢) 炙草(一錢) 煨薑(一錢) 紅棗(三枚)按:上方主治詳前本方。
凡舌見赤色滑潤,而形質反見胖嫩者,心與小腸火氣大虧也,附子養榮湯主之。
附子養榮湯方
附子(一錢製) 白芍(錢半) 遠誌(五分去心) 歸身(一錢) 五味(八分)熟地(二錢) 肉桂(五分) 陳皮(八分) 人參(錢半) 黃 (三錢炙) 白術(二錢半土炒) 茯神(一錢) 甘草(一錢炙) 煨薑(一錢) 紅棗(三枚)按:上方主治,並詳各髒腑病所列本方下,而其分兩,則獨輕於各髒腑,而隻與肺同者,蓋心肺位近,宜製小其服,肝腎位遠,宜製大其服也。
凡舌見白色而堅斂蒼老者,肺與大腸邪氣盛也,瀉白散主之。
瀉白散方
桑白皮(二錢蜜炙) 地骨皮(二錢) 甘草(一錢)按:上方主治,凡屬肺熱咳嗽,皆當加減用之。嗽加桔梗、百合,痰加貝母,如麵赤咳嗽屬心火刑金者,加人參、茯苓、青皮、陳皮、五味、麥冬、知母,為人參平肺散,以瀉金中之賊邪。如咳嗽而鼻塞身重者,風寒傷肺也,參蘇飲或金沸草散以散之。
凡舌見白色而浮胖嬌嫩者,肺與大腸精氣虛也,補肺湯主之。
補肺湯方
人參(一錢) 黃 (一錢炙) 五味(一錢) 熟地(二錢)紫菀(一錢) 桑皮(一錢蜜炙) 水煎入蜜少許和服。
按:上方主治肺金氣虛,不能生水,以致水不製火,虛陽上炎而生咳嗽等症。
凡舌見白色而幹燥,屬大腸血虛火盛者,潤腸滋水飲加生地、當歸主之。
潤腸滋水飲加生地當歸方
熟地(四錢或八錢) 山藥(二錢) 萸肉(二錢) 枸杞(四錢)歸身(三錢) 生地(三錢) 蓯蓉(三錢酒洗) 甘草(一錢)按:上方主治大腸無血、大便燥結,其應甚捷。
凡舌見白色而幹燥,屬肺髒火旺者,生金滋水飲加柴胡、黃芩主之。
生金滋水飲加柴芩方
熟地(四錢) 白芍(二錢) 當歸(二錢) 丹皮(錢半) 麥冬(錢半糯米拌炒) 人參(一錢半) 白術(二錢半土炒) 甘草(一錢炙) 柴胡(一錢) 黃芩(一錢)按:上原方主治,凡傷寒熱退後,有難補之陰,有易動之陽,皆當養之。此以其見症,或汗後煩燥未除,口幹微熱,大便艱澀,小水短赤即是。又有一種少陽陽明症,手足腫痛,係火燥生風,風淫末疾,不必俟其汗後,當即以本方加柴、芩與之,無不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