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城市的靈魂(1 / 2)

一個城市各個時期的建築,組成了一個城市的曆史。而隻有一個城市的曆史,才能夠凝固成一個城市的靈魂。唯有完整地保留了那些標誌著當時文化和科學水準,或者具有特殊人文意義的建築,才會使一個城市的曆史綿延不絕,也才會使一個城市永遠煥發著靈魂的魅力和光彩。

英國倫敦有好多短街小巷,這些年雖然城市發展很快,但建設部門總是努力保持著這些街巷古老的特色,即使是擴建街道,興建新的公共設施,也要在保護這些古街巷的前提下進行。這些小街巷都相互聯係著,不準車輛通行,隻供行人步行。走在這些短街小巷裏,除了能找到那些極具特色的房子和店鋪外,你會發現許多街巷口、店鋪和住宅的門口都懸掛著很有特色的小匾牌,告訴你哪一位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或者是對曆史有傑出貢獻的人曾經在這所房子裏居住,經常在這條短巷裏散步思考。

倫敦人說,在紀念的這些人當中,有一些並不是十分有名的。比如一位叫傑克的畫家,他在那所小院子裏畫了一輩子畫,直到逝去也沒有成名。但倫敦人認為,即使是這樣也很有意義。院門口的牌匾上寫著:這是一位為藝術而奉獻了一生的畫家,請遊客不要驚動他。倫敦人認為,紀念這樣一位畫家,對於一個社區也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看著倫敦人這麼小心翼翼地保護著這些陳舊甚至破敗的短街小巷,這些看上去很醜陋的小房子,一種深深的敬意油然而生,這即是倫敦這座城市的文化,這座城市的品位,這座城市深厚的底蘊了。

如果你有機會到德國的柏林去,你會發現你突然間倒回了一個多世紀,你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走在了19世紀的大街上,你會發自內心地感歎這座城市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深厚。其實,作為首都的柏林,曆史隻有一百多年,在19世紀以前,它幾乎沒有什麼值得紀念和保留的建築。但正因為曆史的短暫,他們才更加珍惜僅有的東西。

自19世紀末以來,在他們的曆屆政府裏,都有一份曆史遺跡的檔案清單,同時規定,所有80-100年以上曆史的建築,都是曆史文物,都必須無條件地保留。即使是拆除一棟並沒有什麼特色的民居,都必須經過城市建設部長的批準。事實上,一百多年以來,柏林的曆屆建設部長批準拆除的曆史建築,隻是一些將要倒塌的又沒有什麼特殊意義的普通民居。稍微有一點價值的建築,如果將要倒塌,建設部長隻會批準撥款修複。而柏林的建築公司和個人,隻能對曆史建築的內部進行裝修和改建,對於建築的外部,隻能是在保留原貌的情況下維修複原。

我們知道東西柏林分隔了50多年,這50多年當中,他們有著決然不同的意識形態和社會製度,這決定了他們在建設城市上的不同思路和方法。事實上,經過50多年的各自為政,東西柏林的城市麵貌已經全然不同,現在如何把它們統一在一種風格之下,是否把東柏林的那些帶有共產主義色彩的建築統統拆掉,柏林的決策者是這樣認為的:這正是柏林的特色,東柏林的那些建築更應該無條件地保留,甚至包括那些普通的居民,都是不可多得的曆史見證。

最好的例子,是原來在東柏林最為有名的卡爾·馬克思大街。當時建設的時候,東德完全是照搬莫斯科的模式,與柏林的整個建築風格大相徑庭,但柏林現在的決策者認為這更應該保留它,因為這更能直觀地告訴人們,柏林這座城市曾經經曆了什麼。

“總還是有地方的”。這句話是柏林的建設者進行城市建設的信條和原則。要擴建城市,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去空閑的地方找,把那些閑置的地方利用起來,而不是就盯著已經建了的地方想辦法改建。所以,走在柏林的街道和小巷之中,盡管有的時候要拐彎抹角,但你絲毫也不會有不方便的想法,因為你覺得你不僅僅是在趕路,而同時是在參觀一座巨大的古跡陳列館,你會不由自主地去想,這是一座有著多麼悠久曆史的城市,這是一座多麼有品位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