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霍金,一個生命的奇跡(1 / 2)

在當今的世界上,斯蒂芬·威廉·霍金這個名字,正作為一個奇異的神話,一個生命的奇跡,一個科學的巨人,一個頑強的勇士,走出劍橋,走出歐洲,走進每一個國度,走進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

我們中國,在不久前,也以無比景仰的目光,迎來了讓我們尊敬的霍金。中央電視台直播了霍金在中國的演講,這對於一個科學家來說,顯然是破格的禮遇。

霍金的到來,不僅僅給我們帶來了他在物理學上的偉大建樹,帶來了一個科學家的成功經驗,更重要的是他讓我們領略到:無論多麼大的困難和挫折,在一個人堅強的意誌麵前,是多麼無力和蒼白!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曾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大學學習後期,開始患“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運動神經元疾病),半身不遂。他克服身患殘疾的種種困難,於1965年進入劍橋大學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任研究員。這個時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問題上,創立了宇宙之始是“無限密度的一點”的著名理論。1969年起任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科學傑出成就研究員。1972-1975年先後在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學部進行研究工作,1975-1977年任重力物理學高級講師,其間,1974年當選為皇家學會最年輕的會員。1974-1975年為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費爾柴爾德講座功勳學者。1979年,任劍橋大學盧卡遜講座教授,這是牛頓曾經擔任過的職位。1978年獲世界理論物理研究的最高獎——愛因斯坦獎。霍金的成名始於對黑洞的研究成果,在愛因斯坦之後融合了20世紀另一個偉大理論——量子理論。他認為,宇宙是有限的,但無法找到邊際,這如同地球表麵有限但無法找到邊際一樣;時間也是有開始的,大約始於150億到200億年前。1988年,他獲得沃爾夫物理學獎。

1985年霍金喪失語言能力,他表達思想的唯一的工具,是一台電腦聲音合成器。他用僅能活動的幾個手指操縱一個特製的鼠標器在電腦屏幕上選擇字母、單詞來造句,然後通過電腦播放聲音,通常製造一個句子要6分鍾,為了合成一個小時的錄音演講要準備10天。1988年寫成裏程碑式的科普著作《時間簡史》,至1995年10月該書發行量已超過2500萬冊,譯成幾十種語言,幾乎發行全世界所有國家,成為科學著述的裏程碑。這不僅歸因於作者迷人的表達方式,還歸因於他討論的令人敬畏的主題:空間和時間的本性,上帝在創生中的作用,宇宙的曆史和未來。

史蒂芬·霍金出生的時候,他的家鄉倫敦正籠罩在希特勒的狂轟濫炸中。霍金和他的妹妹在倫敦附近的幾個小鎮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後,他們的鄰居回憶說,當霍金躺在搖籃車中時就非常引人注目,他的頭顯得很大,異於常人——這多半是因為霍金現在的名聲與成就遠遠異於常人,鄰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記憶裏重新刻畫一下天才兒童的形象。不過霍金一家在古板保守的小鎮上的確顯得與眾不同。霍金的父母都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他的父親是一位從事熱帶病研究的醫學家,母親則從事過許多職業。小鎮的居民經常會驚異地看到霍金一家人駕駛著一輛破舊的二手車穿過街道奔向郊外——汽車在當時尚未進入英國市民家庭。然而這輛破舊的車子卻拓展了霍金一家自由活動的天地,使他們的生活豐富而多彩,給他們帶來不盡的快樂。

霍金熱衷於搞清楚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此當他看到一件新奇的東西時總喜歡把它拆開,把每個零件的結構都弄個明白——不過他往往很難再把它裝回原樣,因為他的手腳遠不如頭腦那樣靈活,甚至寫出來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歲時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物理。他仍舊不是一個用功的學生,而這種態度與當時其他同學是一致的,這是戰後出現的青年人迷惘時期——他們對一切厭倦,覺得沒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東西。霍金在學校裏與同學們一同遊蕩、喝酒、參加賽船俱樂部,如果事情這樣發展下去,那麼他很可能成為一個庸庸碌碌的職員或教師。可是,就在這個時刻,病魔出現了。